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金轲 《民族论坛》2012,(10):44-47
《西北世居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研究》是一部散发着浓郁地域文化清香,洋溢着浓厚西北民族气息的积淀深厚的学术著作。这一专著将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融会贯通,对西北世居少数民族日常交往心态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视角独特、研究切入点别具一格,分析和阐述鞭辟入里,细致入微。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立意使得这一专著别具特色、学术质量厚重。这是民族问题研究领域的重大收获。  相似文献   

2.
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产生的基础,心态是影响民族交往的重要因素。西北少数民族交往心态具有多元性与包容性统一、优越感与危机感并从、宗教性与政治性牵连、地区性和国际性结合等特色,反映出西北少数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东南以及南方的广大边疆地区。由于生活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方面也各有差别,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活  相似文献   

4.
壮族民居文化中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壮族是我国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壮族的宗教信仰是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 ,而后又吸收了从中原传入的道教和佛教的因素 ,形成了以师公为核心的巫、道、佛三教合一 ,信仰多神的格局。在壮族的民居文化中 ,宗教信仰得到集中的体现 ,而且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从村落四周到村落内部 ,从居室内到居室外 ,从地上到地下 ,遍设神坛 ,供奉各种神祗 ,形成一道道严密的心灵上的防御体系 ,反映了壮族丰富复杂的文化心态及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规模和方式都呈现深刻变化,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契机。实践是惯习、资本和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依托对A省H市的调查资料进行研究发现,通过延展原有生计惯习,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易于立足城市,并建立社会组织和文化采借等方式实现资本增值,在动态过程中生成特有的实践逻辑。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场域下,惯习和资本异于布迪厄的理论,二者部分重叠和贯通,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隐秘和私人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共同生活体验和情感不断增加,为加强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独特的经验支撑和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6.
张晓彭 《西北民族研究》2018,(1):178-182,140
张澍是清代竹枝词发展史上重要的作家,也是唯一一位既创作西南竹枝词,又创作西北竹枝词的诗人。他以西北人的眼光来审视西北,对西北地区的文化习俗进行了历史性扫描,勾画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民俗画面,涵盖了山川风物、民间文学、饮食习俗和宗教信仰等多个领域,反映了西北少数民族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形成一幅包罗万象的清代西北民族风情画卷,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西北地区独特的地域精神和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具有很高的思想史、民族史和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忆往昔, 孝感动天传佳话;看今朝,民族团结谱赞歌. 湖北孝感市属多民族散居地区,户籍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万余人,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近几年,该市城市民族工作以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引领,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重点,以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为目的,着力推进城市民族工作社会化、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精细化,不断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幸福指数,让少数民族同胞拥有满满的获得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8.
王有军  马文娟 《民族学刊》2021,12(9):41-47, 118
陕甘宁边区紧邻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区,抗战时期,日寇企图利用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挑拨回汉、蒙汉等民族关系,以达到民族分裂和以华制华的目的。在对敌斗争中,《新中华报》等中央党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巩固和扩大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己任,特别重视对少数民族及其宗教信仰的宣传报道工作,正本清源、廓清迷雾,及时揭露了日寇挑拨分化的政治阴谋,在对敌斗争中占据了舆论主动权,起到了良好的舆论传播效果。本文以《新中华报》对回族、蒙古族及其宗教信仰的报道为例,论述了边区中央党报民族宗教报道的成功实践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积累了灿烂的文化。其中,拉面文化是最为普及的大众文化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兰州拉面"为代表的西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开始走向全国。本文以北京和武汉的四家拉面馆为例,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常经验观察与问卷调查,深入研究了拉面从业群体的生存现状及其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提出了保护性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要将文化挖掘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特色小吃的产业化发展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朱则  薛泽林  张劲松 《民族论坛》2013,(9X):100-104
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积累了灿烂的文化。其中,拉面文化是最为普及的大众文化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兰州拉面"为代表的西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开始走向全国。本文以北京和武汉的四家拉面馆为例,经过一个多月的日常经验观察与问卷调查,深入研究了拉面从业群体的生存现状及其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提出了保护性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要将文化挖掘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特色小吃的产业化发展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廷新 《民族论坛》2005,(12):42-42
傩堂戏(简称傩戏)历史悠久,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称。它最初只在中原一带的汉族地区盛行,后来,由于民族交往日益密切,逐步向全国各地、尤其是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扩散。根据文献记载:明朝初年,傩戏就已经传入湘西地区,汉族傩戏与湘西民间习俗、宗教信仰和民族艺术融合而逐步  相似文献   

12.
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根植于民族情感与民族意识的宗教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民族成员的政治认知与政治评价,并成为乡村政治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在民族地区乡村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以积极的心态关注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以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13.
西部开发应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应当尽快为西部开发立法,强调西部开发中少数民族人权保障的理念,规范人权保障的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14.
砖茶与西北少数民族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砖茶是我国西北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民族茶。砖茶不仅仅具有普通茶的生物性功能,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它还具有政治、宗教、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砖茶也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商品,自古及今,它在内地与西北少数民族以及西北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工具性角色,承担着文化使者的职能;西北少数民族对砖茶的厚爱和依赖,也创造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砖茶文化。  相似文献   

15.
西藏东南的察瓦龙地处滇藏交界的卡瓦格博神山脚下,是怒江边上的古道重镇,现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察隅县的一个乡,境内居住着藏族、怒族、独龙族和傈僳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及多民族间长期文化交流的关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呈现出多元共融,和谐发展的文化景象,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发展。察瓦龙的历史文化概况、马帮生涯、建筑文化、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体现出历代汉藏友好交往、文化互融的真实历史。  相似文献   

16.
甘肃省少数民族青年宗教信仰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省少数民族青年的宗教信仰主要以本民族信仰的传统宗教为主 ,所在的社会环境及家庭对青年宗教信仰的确立仍有重大的影响。调查显示 ,少数民族青年中信仰宗教的人数亦十分可观 ,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地区将会长期存在 ,但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青年之间在宗教信仰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异。青年教职人员在宗教职业者中所占的比重较高 ,他们在积极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文章梳理了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不同历史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基本特征和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河西走廊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的人口流动与人类社会群体的整合,在一定层面上促进了该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进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多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为肃南县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历史与现实基础。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进一步增强了各民族之间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于河西走廊自古至今人口流动的关注,能够帮助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民族关系发展主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厘清民族交融的真正内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新疆医科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发放问卷、抽样调查、比较分析等手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需求现状、政治信仰状况、宗教信仰状况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加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托茂人及其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海省的西北部 ,有一部分长相与当地群众明显不同 ,宗教信仰和回族相近 ,服饰、语言等方面与蒙古族相同的人 ,人们称他们为“托茂人” ,他们自称是“托茂族”。本文根据此奇特情况论述了他们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及现状。  相似文献   

20.
欣闻2004年9月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建院二十周年,值此之际,我特向贵院全体师生员工表示最衷心的祝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是国家在宁夏建设的一所部属民族高等院校。它的创建闪烁着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光辉,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关怀,是国家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的结晶。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面向少数民族、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办学方针,为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民族团结、保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