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认同意识,其深层体现的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从身份认同视角入手,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推进。首先,凸显各族人民共有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统一国家公民身份、命运共同体成员身份显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其次,消解中华民族身份认同与次国家民族身份认同张力、消解国家公民身份认同与族裔身份认同张力以及消解各民族身份认同的排他性问题,展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价值;最后,通过系牢各族人民的共有身份认同纽带,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归属感、社会归属感和民族使命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2.
红色资源作为宝贵的革命实践资源,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全方位的助力作用。民族地区红色资源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独具民族地域特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但在一个时期,民族地区红色资源存在生存环境恶劣,开发利用效率低下,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挖掘不足等问题,致使民族地区红色资源的效能未能充分发挥。以中华民族多维建构理论为基础,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维度探讨民族地区红色资源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红色+”模式,即“红色+爱国基色”夯实国家认同根基,“红色+绿色”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红色+民族特色”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红色+民族团结底色”构建中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政策的基本观点包括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既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应从实际出发,慎重稳进;各族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依靠力量;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获得较快发展,既需要国家扶持和比较发达地区的帮助,更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4.
王震中  姚圣良 《民族研究》2022,(3):1-17+138
本文提出构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要素有四个方面: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结构的根基要素;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础的“多彩一体”的中华文化的血脉要素;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纽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期养成的情感要素;以各族人民幸福生活为导向的经济发展要素。这四大要素分属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民族关系认同和经济生活认同等四个层次,是一个系统内互为关联的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王寅  冯旭  银兴 《民族学刊》2022,13(11):41-48, 14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之基础、加强民族团结之根本、提振民族精神之灵魂。厘清河西走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生成过程,把握河西走廊之历史定位,统筹规划和认识河西走廊在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大战略支撑作用,有助于在新时代战略框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铸牢河西走廊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切实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强化地区经济互助,守正创新发展特色;深化爱国统一战线,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完善民族法治建设,依法治理民族事务。  相似文献   

6.
李良品  葛天博 《民族学刊》2022,13(3):5-11, 138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既是各民族的权利,也是各民族的义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认同的物质文化基础,为之提供法治建设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破解民族问题、推动各民族地区从“自我意识”转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法治建设。《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规范、强化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巩固精准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法治关系、法律维度与建设进路。  相似文献   

7.
边疆民族地区是中国的窗口,也是国家稳定的关键性、战略性区位之一.由于边疆民族地区边缘的地理位置、差异的宗教信仰、异同的民族文化,使得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愈加复杂.另外,国际利益的冲突、反华势力的渗透、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迥异、政治冷漠与政治激进的影响以及国内民族分裂分子、国际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分子的阴谋与破坏而引发各种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严重威胁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家安全.因此,提升国家主体文化在各民族国家认同建设中的分量,夯实各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培育各民族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一体化路径,即在承认民族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进一步整合民族政治意识、提升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是规避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1982年国庆节“各民族参观团”里,有来自广西、云南、四川三省区的140名汉族干部。他们绝大多数人已经扎根在民族地区二、三十年,为那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改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做了许多工作,贡献很大,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与尊敬。他们认为这次能够到北京和全国各地参观学习,是党和各族人民对他们的亲切关怀,为之激动不已。这里介绍的六位同志,是长期在民族地区坚持工作的汉族干部的一个缩影。他们表示,在回去之后,一定要按照党的十二大精神的要求,振奋精神,从我做起,努力去开创民族地区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
詹全友  周旻 《民族论坛》2013,(8X):36-38
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四地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国家开展的国家认同观教育表示满意,"四个认同"非常强烈。但是,外因如一些党员干部作风有待提升、国家认同观教育不足,内因如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等差异会导致国家认同观出现差异。为此,应进一步利用民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国家认同观终身教育,并加强民族地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发展党团员就显得极其必要。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四地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国家开展的国家认同观教育表示满意,"四个认同"非常强烈。但是,外因如一些党员干部作风有待提升、国家认同观教育不足,内因如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等差异会导致国家认同观出现差异。为此,应进一步利用民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国家认同观终身教育,并加强民族地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发展党团员就显得极其必要。  相似文献   

11.
任天浩  朱晓曦 《民族学刊》2022,13(9):55-64, 158
西部民族地区已实现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覆盖,但互联网使用影响国家认同感的具体机制尚未在已有研究中得到充分揭示。本文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发,考察互联网环境中信息接触、在线交往和媒介偏好对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国家认同感的影响,从中识别出产生实证性效果的具体因素。研究发现,西部民族地区居民国家认同感高,且态度稳定一致;互联网已经成为形塑国家认同感的主要舆论场域:在人际层面,异质性在线交往对国家认同产生积极影响;在个体层面,网络信息环境通过个体媒介偏好对国家认同产生差异化的影响。研究强调了互联网是形塑西部民族地区居民国家认同的重要路径这一基本事实,揭示出异质性在线交往和网络新闻偏好对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多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族群记忆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在实现了对族群文化价值传承的同时,也凝聚起少数民族共同体共同力量,进而形成对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和忠诚。而在其中,国家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国家在对民族地区的治理当中,试图通过控制和重构历史记忆来引导少数民族成员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其中,少数民族的民族教育是重要的柔性途径,国家在对少数民族的族群权利保障是重要的硬性途径,它们共同为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了坚实基础,实现了在对本民族文化认同基础上认同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推动多民族国家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陶砥 《民族学刊》2018,9(4):50-57, 112-115
新加坡在建国之初,移民人口众多且民族结构复杂,各民族分块居住且隔阂较深,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张力明显。但新加坡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综合措施,有效地协调了各单元民族之间的关系、各单元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逐渐探索出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式,这一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党统领、政府推进;二是存异求同、多元一体;三是明确底线、厉行法治;四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五是经济为先、多维并举。对新加坡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模式进行考察与分析,能够为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借鉴,对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亦有启发。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我国的民族关系,有许多新特点。就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碰到的问题看,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逐步得到合理的处理。(一)国家和各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关系。除“文革”十年外,新中国对少数民族一直是十分关怀,大力扶持的。从历史上看,各兄弟民族同汉族老大哥一起共同开发了祖国的疆域,以自己的智慧丰富了中华文化;各民族的优秀儿女参加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各民族先烈的鲜血是流在一起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民族地区长期向国家和内地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木材、矿产品、畜产品、药材以及各种土特产品。各族人民对国家的建设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那种认为民族地区仅是“输血型”、“包袱”的看法,完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土司是元明清等朝利用少数民族首领代表国家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进行间接统治的产物,研究我国历史和民族史的土司问题应以国家存在为前提.中央政府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通过土司制度实现有效的双向互动,历代土司逐渐形成强烈的国家认同观念.在封建王朝强调的治统一贯中,历代土司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内化”、民族地区的“内地化”和政治一体化;在封建王朝推进的文化共享中,历代土司通过文化交流和兴学启智促进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和文化认同;在封建王朝推进的民族一体中,历代土司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活动参与并推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6.
正确的民族认同能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自我认同和凝聚力,也是民族个体拥有健康心理和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前提。作为瑞丽傣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机构及职能部门,需要加强对当地傣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指导,唤起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肩负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任。同时培养他们熟练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正确看待各民族文化,增强跨文化和跨民族交际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些措施对于加强地处边疆的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向心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谈正确认识和解决地区差距问题党和国家把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问题,作为一条重要的方针提出来。这将极大地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团结一致,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共同...  相似文献   

18.
洪盛志  方清云  陈立鹏 《民族学刊》2023,14(3):23-32, 144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一项凝聚共识、团结奋进、共同繁荣的重大政治和社会工程。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可以确保其与全国“一条心”“一盘棋”“一个调”。目前,民族地区还存在政治、经济、生态、社会、文化建设等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的领导力、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民族地区必须围绕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统筹规划,向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目标持续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民族地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构建互嵌式的社会结构,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强化“四个共同”“五个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植根于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9.
抓住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根本意愿。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也是各族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但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从现实情况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各地都有重要任务,但难点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我们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现阶段,我…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两会报告中,温家宝总理说将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而"两会"吹起的"民族风",也说明社会各界对于民族地区发展的关心,是各民族兄弟亲如一家的感情体现,也说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