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2月19日,四川省启动了藏区牧民"帐篷新生活行动",年内将向全省藏区10万户牧民无偿提供新帐篷,并配给现代化生活设施,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这一举措,是四川省"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启动的首个项目。  相似文献   

2.
当前,民族地区具体文化资本、客观文化资本以及制度化文化资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失,这是导致民族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作为民族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从实现保障、实现方式和实现路径三个方面推动提升了藏区学生的能力,保护了藏区文化遗产,改善了藏区受教育水平,分别提升了藏区的各项文化资本,为我国民族教育扶贫的实现机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意义。以此为案例,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教育扶贫实现机制从全方位保障和多渠道方式入手夯实基础,以提升各项文化资本为突破点和关键,实现民族地区和个人的协同发展、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3.
陈云霞 《民族学刊》2017,8(3):19-24,101
精准扶贫是促进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对四川藏区致贫因素、典型贫困案例和扶贫措施的调查研究,肯定了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宏观策略和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四川藏区精准扶贫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即政府向社会购买扶贫服务;建立贫困户综合性识别标准;建立"特困户+整体受益"优先模式;谨慎规定贫困户的优先身份;正确处理社会救助和贫困户扶持之间的关系;解决精准扶贫地方性规范自身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黄茂 《中国藏学》2015,(2):26-30
李安宅是我国近代人类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他长期致力于边疆研究,是藏区实地考察研究的先辈,其丰硕的研究成果生动地展示了藏区民众的生活状态、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在藏区的实地考察中,李安宅运用应用人类学主位研究的方法,参与藏民的生活,以"局内人"的视觉立场去观察、体会和理解藏区文化,为藏区文化更为真切地呈现做出贡献。同时,在"入乡随俗"的亲身体验中,李安宅与藏区民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并在其研究著述中时时体现出国家民族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四川藏区妇女受教育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四川藏区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但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四川藏区男女两性的受教育权的实现是不平衡的,且差异还十分显著,四川藏区妇女教育的低水平不仅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藏区整个教育的发展,而且还进一步影响了藏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藏区妇女受教育权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四川藏区妇女受教育权现状的客观分析,提出了维护藏区妇女受教育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赵君 《中国藏学》2008,(2):11-17
川边藏区历来与西藏关系密切,可以说是西藏的大后方.在"清末新政"改革中,清政府为了实现"固川保藏"的目的,派赵尔丰在川边藏区实行了包括近代教育改革在内的"新政".在这场被称为"改土归流"的近代改革中,赵尔丰顺应全国废除科举、广兴学校的历史潮流,在川边藏区大力推行近代教育改革,通过采取广办学堂、劝谕藏民子弟入学等措施,普及了文化,推动了川边藏区和西藏地方近代教育的兴起,对安边御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张荫棠、联豫和十三世达赖喇嘛在西藏地方推行近代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竺宇  刘毅 《民族学刊》2020,11(3):108-114, 145-146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民族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区乡村振兴的根本在于乡村教育振兴。本文基于国内15年免费教育政策优先在民族地区试点的发展态势,选取26篇相关文献进行文献综述。首先甄别了义务教育与免费教育的概念,然后就民族地区免费教育的经费来源、免费教育不同运行时长、免费教育实施效益以及免费教育政策问题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族地区免费教育的未来三个领域:免费教育与经济财力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义务教育与免费教育的理念需进一步推广、免费教育的制度保障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历代中央政府大都采取"安藏必先安青"的政策,所以加强公安工作,注重警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青海藏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了解青海藏区的基本情况和重要地位,认识警察职业能力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分析和探讨青海藏区警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充分发挥公安教育在维护青海藏区稳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藏区政治研究是中国藏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 ,也是边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 9世纪和 2 0世纪交替之际 ,就有人致力于研究西藏政治军事体制、政教关系、土司制度等 ,①对当时西藏政治之弊端进行了批驳 ,同时出现了译介外国人描述旧西藏酷刑的作品 ,让世人了解和认识旧西藏的真实面目。②进入 2 0世纪以后 ,藏区政治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据统计 ,单就 1 949年以前即 2 0世纪上半叶关于藏区政治方面的文章就有近 2 0 0篇。③ 而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范围而言 ,这一时期与藏区政治、军事等有关的书籍就有二三十种。只可惜迄今没…  相似文献   

10.
雍正时期,清朝在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获得对藏区的直接控制后,制定并实施了藏区划界这一举措。藏区划界的主要思路是将原由蒙古和硕特部管理的地方划归内地直接管辖,但朝廷在划界过程中仍考虑了多种因素,且根据实际情况及治理需要有所变通。通过划界,清朝确定了西藏及云南、四川、青海藏区的行政区划与分界,对西藏乃至整个藏区的治理开始进入到以行政建制进行规范的阶段。藏区划界是清朝在雍正时期实施的一项意义重大和影响极为深远的措施,充分体现了清朝通过行政区划加强财富对藏区控制的战略思想,实现了"隔绝蒙藏"、稳固藏区统治的目的,也奠定了延续至今的藏区行政区划及分界的基本框架与格局。  相似文献   

11.
历来治清代川边藏区土司制者,对川西北松潘藏区土司研究甚少,且对清中叶后松潘藏区土司多不见记载颇感困惑.本文即在对清初松潘藏区土司及分布梳理的基础上,论述咸丰十年松潘发生的"庚申番变",以及同治二年事变平息后,清廷采取的善后措施,即废除参与事变的土司,改设土弁,并定期给予饷银,也就是所谓的"改土设弁".最后,对松潘藏区改土设弁的性质、意义作了简约的评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清政府在川边藏区进行了以改土归流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其中,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解决语言问题,因此,藏汉双语教育成了改革的重要内容。当时双语教育的主要模式有:师资培养模式和普及教育模式。事实表明,两种模式是川边兴学的关键,对目前藏区的双语教育具有启发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笔者根据在藏区工作的切身体验,采用调查法、测试法、资料对比和分析法,对红原县藏文中学藏族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状况与绵阳市同龄学生的体质指标进行了对比,并根据对比结果情况,总结了红原县藏族地区的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及形成原因,对基础教育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面向师范生教育的物理化学演示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试点师范生免费政策的出台,广大化学教育专业师范毕业生要到基层中小学从事义务教育化学学科教学工作.这些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实验设计与研究"模块时,研究一些与中学化学教学有一定联系的演示实验,将对他们今后从事中学化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藏族教育应有藏族特色,藏族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具有民族性。藏族在其千年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令世人瞩目的民族文化,无疑是对藏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丰富、最亲切、最生动、最富有实效的思想宝库之一,利用其对学生进行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历史使命教育,使他们发奋学习,立志建设家乡,振兴藏区,这是我们藏族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试对藏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做粗略论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东北内蒙古地区为重点,探寻教育公平与人口较少民族和谐发展问题;提出"教育振兴是人口较少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国内外成功的教育模式证明"教育的追赶一定要优先经济的追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关键在教育.现阶段"应尽快对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实施全额免费教育".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承担着提高少数民族基本素质,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青南藏区是青海省义务教育质量相对薄弱的地区,提高青南藏区义务教育质量,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控,全方位分析影响义务教育质量的各因素,从学情、教育过程、教师队伍、家庭教育影响等多角度齐抓共管,稳步提高青南藏区义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四川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其中,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投资18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50亿元),通过统一规划、  相似文献   

19.
玉树县是民国时期在青海藏区较早设置的县署之一,文章对县署及其机构的设置、沿革、职能,以及当地驻军情况等进行了评述,对结古地区开办的近代民国教育、商贸实业以及当地人口、社会经济状况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评述.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藏区的音乐创作队伍也逐渐发展成型.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藏族音乐携带着传统、时尚、流行等元素,成为当代藏区大众文化娱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成为藏区以外的人群了解藏区的一条纽带.本文通过对藏族音乐发展历程、特点和发展过程中的现象进行初步梳理,使读者了解、认识藏族音乐现状以及音乐人队伍状况,为今后更进一步发展藏族音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