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熊燕 《民族学刊》2022,13(11):102-107, 152
九隆传说是西南地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族源传说。本文以历时性的研究视角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唐代流传于洱海地区的九隆传说所发生的演变,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在唐代,为了遏制吐蕃的扩张,唐太宗支持蒙舍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成为了唐蕃之间的缓冲地带。与此同时,在以蒙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下,九隆传说也出现在了南诏蒙氏的祖先故事中,它超越了祖先故事的范畴而具有了政治功能。作为在唐蕃两大政权之间生存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原文化对于南诏产生了很强的辐射与影响,由于南诏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认同,九隆传说也成为南诏协调与唐政治关系的纽带。同时,由于佛教在洱海地区的传播,九隆传说又被纳入到佛教文化体系之内,成为统治者统一部酋文化、建立文化认同的工具。文章认为九隆传说从早期的单一线性叙述到唐代演绎成为粘着了多种文化因素的故事体系不仅是由于统治者的政治操弄,也是多种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原文化、佛教文化和本土文化都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代藏族关于自然崇拜的观念及其功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古代藏族出于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珍爱和顺从 ,产生了崇拜自然的宗教观念。对自然的崇拜包括了对天地环境、动物及植物。崇拜自然是为了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保护自然 ,顺从自然规律。文章对此作了简述 ,并对自然崇拜观念和行为的功能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赵心愚 《民族研究》2007,8(3):87-95
作为一个地方民族政权,7世纪50年代初南诏已出现在洱海地区.吐蕃势力入滇后,在7世纪50年代末也进入洱海地区.南诏与吐蕃从最初的接触往来到公元752年公开结盟,维持和发展了近百年的长期关系.双方结盟前的关系可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公开结盟前,决定南诏与吐蕃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双方自身的发展需求、各自的利益及拥有的实力.  相似文献   

4.
滇池:下一个洱海?徐丽霞50年代初,昆明的滇池还曾以“500里滇池浩渺极目”之气势及“睡美人”之美誉成为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破坏,现在的滇池已几乎成为一个面积只有几十公里的“死湖”。而仅次于滇池的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洱海,...  相似文献   

5.
我国山东半岛、东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分布众多"小云南"人后裔。其先祖来自明朝在今云南祥云县境内设置的洱海卫,为卫所中屯戍的军士及军户。明洪武永乐年间,调防山东半岛屯戍抗倭。明末清初屯戍制度废除后就地落籍为民,清末部分后裔随"闯关东"大潮迁居东北。一些先祖来自洱海卫之外卫所所谓"小云南"人后裔,是移民迁徙中产生的文化认同现象,因此"小云南"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移民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6.
苍山、洱海是云南省的名山圣湖,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更是白族形成与发展的摇篮。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由于无序开发和生态保护意识淡漠,给苍山、洱海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危害,这种情况如果延续下去,白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理白族自治州采用立法手段保护苍山洱海,为保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藏传密教与剑川石钟山石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公元8世纪中叶以后,西藏前弘期所奉的密教,逐渐流播手洱海区域,公元9至13世纪,洱海区域的密教趋于极盛。其对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洱海文化,影响颇为深远,是无庸讳言的。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全面论述藏传密教对洱海文化的影响,仅就剑川石钟山石窟所受密教文化的影响,略加探讨,以就正平方家、读者。一、藏传密教在洱海区域之兴衰密教之传入洱海区域,其时代汉路线,每为前贤所论述,只是所见纷歧,莫衷一是。对此,我们以为洱海区域所奉的密教,主要是米自西藏前弘期的密教,故其传入时代稍晚于松赞干布执政时期(详见拙著《论白族神…  相似文献   

8.
8世纪前后吐蕃势力入西洱河地区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汉藏文史料的记载 ,说明为了和唐朝争夺对洱海地区的控制权 ,7世纪末 8世纪初 ,由于内、外部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 ,吐蕃势力曾经先后两次进入洱海地区。本文同时希望通过对吐蕃两次进入洱海地区不同背景情况的分析 ,说明正是由于唐、吐蕃在这一地区的激烈争夺 ,才最终造就了南诏的兴起。  相似文献   

9.
苍山洱海     
苍山洱海没有苍山这翠滴滴的画屏洱海哪里会如此碧绿透明没有洱海这亮晶晶的明镜苍山怎么能这般如幻似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有这举世称奇的风景互滋互补,交相辉映才有这和谐绝妙的人间仙境  相似文献   

10.
民族志以参与观察、深入访谈为主体研究方法,强调在自然状态下观察人类行为,分析人类行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及文化体系的关系.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工商世界便成为工商民族志,而在市场营销中应用民族志的方法,将能够大大地提升企业的业绩,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增强营销绩效的方法.讨论定性研究方法的价值及理论贡献,重点讨论民族志在工商世界的应用性问题,讨论民族志研究在企业文化或组织行为、消费者行为、民族、地区、国际性差异的应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理白族水神信仰体系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嬗变。随着不同宗教的融合,明清之际,龙王头衔被移用到白族英雄段赤城的身上,段赤城因此成为兼具各种宗教信仰元素的龙王、龙神、本主和水神,其最突出的身份是大理白族本土的水神——"洱水之神"。本文在对大理洱海流域塑有段赤城神像且一直都有明确祭祀活动的11处庙宇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形成此考察报告,介绍这些庙宇的概况、部分传说等,呈现"洱水之神"在洱海流域的概貌。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与自然的冲突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以广西境内的一个汉族村落--新罗村为例,考察村子的形成、发展的历史变迁,关注变迁过程中的文化与自然的关系.新罗村的过去与现在告诉我们原生态的自然并不能自动满足农耕文化的要求,人们必然要改造自然,为文化的植入培养温床,从而才能有生存空间;现代文明的冲击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冲破了原有的文化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政府行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中客观上维持了文化与自然平衡的神秘主义的内容必不可免地随之淡化.在当前发展趋势下,文化对自然的这种不自觉关系还将加深.  相似文献   

13.
我的民族白族是一个有着4000年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以洱海为中心的滇西高原湖泊群边的土著居民之一。我们民族崇尚白色,自称“白”、“白人”、“白子”。白族不仅是洱海地区的土著居民,而且是这一带种植水稻的古老民族。我们的先民居住地区虽然地处横断山脉,但雨量充沛,草木茂盛,还有多种金属矿藏供人冶炼、制作工具。这有利的地理环境成为古人类最理想、最美好的生息繁衍之地。但人类日渐发展,进入文明社会以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着眼于西部民族地区模糊关系产权相应的实证意义.探讨模糊关系产权作为西部民族地区民营企业应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是怎样影响组织行为的,它有哪些独特的实证意义?笔者就模糊关系产权的广度、产权结构的持续时间和变动频率、决策权的集中程度、产权的正式结构与实际运行之间的差别,从获取资源的途径、企业的身份、制度环境三个方面来讨论模糊关系产权与西部民族地区民营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文化中的人群对身体和疾病有不同的理解,导致求医行为和治疗方式的多样性.基于身体认知和“自然”、“非自然”论病因观的文化逻辑,红瑶人形成了系统而严密的“神药两解”民俗医疗知识体系与实践,嵌入红瑶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分类体系和宗教信仰中.  相似文献   

16.
汉字结构与人体构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汉字字形自然具备了人体基本特征,汉字也成为具有审美内容的节律形象。这是几千年汉字演变过程中始终保持的基本性质,也是汉字形体构造的特征。本文从汉字结构形式、结构构成、比例及方法四个方面论述了汉字型体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以大理洱海流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为个案,指出洱海流域环境问题的出现与流域内居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认为在加大投入改进环境治理技术和建设环境治理设施的同时,需要培养流域内居民的环境主体意识,并通过社区组织动员流域内居民开展参与式的环境治理,从而为提高流域治理效果,并实现环境治理效果的可持续性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8.
杨跃雄 《民族学刊》2020,11(2):110-117, 147-148
洱海流域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区,也是其历史文化的发祥地,该区域的水神世界因受到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传播、朝代更替和宗教兴衰等背景的影响,历经了一系列的嬗变过程。若以现有史料记载之先后为依据,结合田野调查所得,厘清其逻辑关系后取影响范围之广大者,大致可以将白族水神分为道教水神之水官,巫教水神之金鱼、金螺及赤蛇,佛教水神之白那陀、莎竭等龙王,以及本土水神龙王段赤城四类。历史上洱海流域的主位水神呈现出阶段性流动的特点,但是各阶段的水神元素却在白族人的宗教实践中迭代并存,相互融合,最终在现实中构建出一个多元的水神信仰结构。  相似文献   

19.
龙首关西倚苍山,东临洱海,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其以锁山控海、易守难攻的特征,成为大理历史上的重要屏障。龙首关是研究南诏以来西南地区历史、政治、军事的重要实物载体,然而当初的宏伟工程如今只剩下一道荒凉的土墙。  相似文献   

20.
清代青藏高原上的生态保护与宗教习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珍 《中国藏学》2005,24(4):83-86
清代青藏高原独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民风习俗,人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养成了一种非常自觉地保护自然的行为习惯,并升华为社会公众普遍的心理结构.这种成分被社会统治势力所利用,成为社会控制的强力,构成了藏区社会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保护意念和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