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族群关系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因素",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社会历史进程。乾嘉苗民起义后,清廷在苗疆重修边墙,强化控制,稳定统治,引发了地域社会型构与族群关系演变。清廷依托边墙与边防体系严格区界,推行法治,明确身份,缓和了苗汉冲突,稳定了湘西苗疆社会秩序,使苗汉关系进一步弥合。清代重修边墙对湘西苗疆族群关系不仅是"量"的疏导,更是"质"的调控。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民族地区书院的创建对民族地区的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清代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成为湘西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对湘西苗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认为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过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民族文化互动交流的产物.湘西苗族地区书院的创建顺应了湘西苗族地区特有的文化生态,满足了湘西苗族社会对文明进步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3.
民族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需要其有力有效的规范保证。发生于1940年代末的湘西事变,是民族地区复杂的政治、经济、心理、民族以及历史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引发了湘西民族社会的整体失范,对湘西民族经济与文化发展、民族关系的和谐造成重大影响。研究事变的意义,在于从中获得对规范民族社会有所助益的思想资源,对当下民族社会的良序建设而言,它提示着制度整合和道德整合同步并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正> 女性,在远古时代普遍受到尊崇,被人们奉为神圣而顶礼膜拜。苗族至今还把领袖人物尊为“仡奶”。自从男性登上统治的宝座之后,便剥夺了她们的权利,特别是受教育的权利。儒家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公开反对妇女受教育。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受害尤为严重。解放前,湘西苗族妇女受到初等教育,粗知文化的万不及一。建国初期,提倡男女平等,广泛发动妇女入学,积极培养妇女干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可惜,这一趋势没有继续发展下去,特别是在近些年来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下,苗族妇女受教育面越来越小,成为苗族和苗族地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苗族妇女正在愚昧无知中悄悄沉论,这不能不令人忧虑和沉思。下面是我仅就一个县调查所得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青海地区是历代中央王朝治边的重心,清代作为多民族国家最为巩固的朝代,当然不能忽视对青海的管辖.由于特殊的民族格局与宗教文化,清代中原王朝对青海的统治仍然遵循着“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纠纷解决中社会控制力量在国家权威认同后不断演变,以史料所见,纠纷解决中的社会控制可以分为罚服控制、调解控制、救助控制、弹压控制四种类型,社会控制模式主要有以习惯法为主、民间诉诸于官方、官方依赖于民间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刘正刚  王敏 《中国藏学》2005,(4):116-121
藏族妇女是藏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清朝时期,她们不仅在社会经济与家庭生活中相当活跃,而且在政治生活中也显露头角.此文基于对清代康区为主的藏族妇女生活的汉文史料研究,旨在探析她们在藏族社会发展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湘西苗区屯田,始建于嘉庆初年,是有清在边疆、民族地区所建屯田中时间较晚的一个。湘西屯田,尽管组屯的起因和目的是为了监视和镇压广大苗族人民,但由于清朝政府在建屯时,曾参照吸取了近边的如贵州古州等许多屯田经验,融军屯、民屯、苗屯于一体,使之互为补充,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湘西屯田在清代屯田  相似文献   

8.
在地处湘鄂渝黔边界的湘西地区这块神秘的土地上,土家族、苗族、汉族、瑶族等民族长期以来互通有无,共同演绎了湘西的历史,创造了独特的湘西文化。从先秦时代的民族交往,到历时近八百年的土司王朝,直至清代的"改土归流",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不同文化元素的融合以及诸多历史事件对于湘西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文化因子在互动中有机融合,构成了湘西特有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9.
乾嘉之后,湘西苗疆社会秩序再度瓦解。清政府改变统治思路,采用"以苗治苗"策略,设立苗弁制度,并招募苗兵作为武备力量。苗弁作为上级政府与苗民之间的桥梁纽带,有利于化解矛盾和冲突,为湘西苗疆的治理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对苗弁管理是维持湘西苗疆地区基层社会控制的关键所在。以史为鉴,这一制度对当前处理民族关系和维护民族地区基层社会稳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别是认识和研究女性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方法。民族妇女的生存与发展水平取决于多种主客观因素。东乡妇女文化参与程度低、参与面狭窄、参与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尚需引起关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足、基础教育落后、基层组织不健全、传统观念和习俗制约等,都是影响妇女文化参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是农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力,但科技并非是一种既不花钱,又不费力就能让生产腾飞、产生巨大效益的神奇力量。在实际中,科技要能够为农民所接受,能够顺利地应用于生产,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制约和影响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因素甚多,相互间的关系也比较复杂。笔者在对湘西地区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力图揭示湘西地区农民科技素质结构转换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实现湘西农民科技素质结构转换的对策。一、湘西农民素质结构转换的制约因素根据我们对湘西地区张…  相似文献   

12.
改土归流以后,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清朝统治者逐步改变了历代封建王朝对"苗蛮"所采取的单纯的军事镇压和消极封锁防范的政策,开始注重"教化"。在湘西苗疆兴办各种教育,其中义学作为当时的启蒙教育,受众是全部的湘西苗民,再加上它是完全免费的,所以对于改变湘西苗疆苗民"野蛮愚昧"的思想有重要意义。中央政府为了加强义学的发展,从师资力量、经济补助、政策优惠等方面发展了义学。本文就从湘西苗疆义学的特点与影响两方面介绍清代湘西苗疆义学的发展,为清代湘西苗疆的教育发展做一定的整理。  相似文献   

13.
正蓝印染,是湘西民间传统而古老的印染技艺。在土司王朝统治湘西的800年里,民间印染工艺与湘西人日常生活紧密相伴。清代"改土归流"政策加快了湘西的发展进程,中原汉族文化技术的进入也加快了湘西印染工艺的发展进程。到19世纪下半叶,整个湘西的染织行业,从业人员达到数万人,这个时期成为湘西民间染织行业的鼎盛时期。经过历史的洗礼,如今,湘西是湖南省唯一完整保留民间蓝印染工艺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论坛》2012,(3):42-44
遗产发现地:保靖县 苗画源自湘西苗族妇女绣花的样稿。 最早苗族妇女绣花的花样也是使用剪纸。及至清代末期,一位叫王正义的精通绘画的花垣苗族人,使用白色粉浆直接画在深颜色的布上,代替了古老的“锉本”剪纸,供妇女们直接按画刺绣。这种画在布坯上的刺绣样稿,生动而富于情趣,线条流畅又具有情感,很受欢迎。  相似文献   

15.
《民族论坛》2012,(5):42-44
<正>遗产发现地:保靖县苗画源自湘西苗族妇女绣花的样稿。最早苗族妇女绣花的花样也是使用剪纸。及至清代末期,一位叫王正义的精通绘画的花垣苗族人,使用白色粉浆直接画在深颜色的布上,代替了古老的"锉本"剪纸,供妇女们直接按画刺绣。这种画在布坯上的刺绣样稿,生动而富于情趣,线条  相似文献   

16.
孟姜女传说在湘西地区流传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孟姜女传说在湘西地区有较为广泛的流传,并对当地群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流传不仅与湘西古代社会和历史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更与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心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正> 1949年春爆发的“湘西事变”,是解放前夕我国民族地区发生的最大的一次变乱。它不仅波及湘西各县,而且震动省内外,影响很大,是值得认真分析研究的一个历史事件。本文就这次事变发生的原因、性质及其影响做些初步探讨。有人认为,湘西事变是国民党当局内部的派系斗争、争权夺利引起的。其实,这只不过是问题的一方面。从近代湘西社会的特点看,这次事变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湘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近代以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和国  相似文献   

18.
《甘肃民族研究》2006,(2):16-21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妇女的各项平等权利不断得到保障,特别是少数民族女性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少数民族妇女工作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妇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诸多原因,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少数民族女性生存条件及其发展较为滞后,存在的问题突出。因此,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女性生存状况,更好地发挥各族妇女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中的作用,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女性的自身发展,而且是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说的大湘西,泛指湖南西部的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直到今天,这一地区的经济仍然落后于全省乃至全国主要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与交通长期的落后封闭制约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大湘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层次不合理,科技水平低下,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局面,从而在新经济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一、大湘西信息业现状在信息社会,信息同物资、能源一起构成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之一。产生、处理、管理和使用信息以及信息技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同时,随着…  相似文献   

20.
试论民族文献对大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的大湘西地区是一片蕴含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地,这些遗产大多打上了较鲜明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烙印。大湘西地区的许多民族文献,对当地文化遗产做着重要的记录与反映,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日益被关注的今天,它们将对大湘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完善这类文献的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