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7 毫秒
1.
李跃平 《民族学刊》2010,1(2):169-170
本次学术研讨会议共有29位专家学者作了大会专题发言。学术研讨会议内容既广泛又具体,主题与实践性突出,推动了中外学术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会者们积极地参与互动和热烈讨论,对西南地区多族群共生的特质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动态有了更深入和直观的认识。“西南地区多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研究”国际学术会的四个研究专题  相似文献   

2.
陇南至四川有多处叫"二郎坝"、"二郎山"和叫"鸡石坝"、"石鸡坝"的地名,也广泛流传着"二郎神斩蟒"的传说,反映了氐人由仇池山、骆谷一带向南迁徙的踪迹.四川平武县的白马老爷山是仇池山的象征,平武白马人中关于白马老爷山的传说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氐人由陇南经文县到平武的经历.文县铁楼石鸡坎等处白马人是氐人南迁中最早留下来的一支,保留着氐人较原始的民俗和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3.
地处青海和甘肃两省交界处的河湟地区是我国西部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大走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这一流域的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各族人民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创造了许多融合多民族智慧内涵丰富、形式多佯的文化遗产,包括这一地区诸多以清真寺和藏传佛教寺院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节日和仪式活动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正>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手段。不同文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构路径,殊途同归,达到和谐共处美美与共。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湖南)基地设立重点课题:《石榴模式:多民族嵌入式社区结构研究》,特委托本刊设"民族关系研究专栏",诚向全国各地学者、民族工作者及志同道合者约稿,共同研究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经验和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5.
<正>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手段。不同文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构路径,殊途同归,达到和谐共处美美与共。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湖南)基地设立重点课题《石榴模式:多民族嵌入式社区结构研究》,特委托本刊设"民族关系研究专栏",诚向全国各地学者、民族工作者及志同道合者约稿,共同研究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经验和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6.
<正>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手段。不同文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构路径,殊途同归,达到和谐共处美美与共。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湖南)基地设立重点课题《石榴模式:多民族嵌入式社区结构研究》,特委托本刊设"民族关系研究专栏",诚向全国各地学者、民族工作者及志同道合者约稿,共同研究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经验和模式构建。  相似文献   

7.
多民族国家都有相应的处理多民族或者多族群事务的方式,但并非所有的多民族或者多族群国家都对人口进行严格的分类识别。本研究试图借助福柯治理术的洞见来讨论我国民族政策的治理逻辑。现代治理术的核心在于如何让民众相信,政府可以通过实现其意志来满足民众的诉求。然而,就我国而言,情况似乎并非如此。主权为重中之重,这与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所谓"边疆"地区有关。中国国家的体制决定了国家是执政党的国家,在这样的理念下进行治理,"倾听"在决策过程中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决策者不根本改变有关执政理念,这种依据"边疆"的程度来对民族地区进行治理与控制的方式,无法给这些地区带来万象共生、和而不同的善治状态。  相似文献   

8.
<正>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是处理民族问题的些本手段。不同文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建构路径,殊途同归,达到和谐共处美美与共。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湖南)基地设立重点课题《石榴模式:多民族嵌入式社区结构研究》,特委托本刊设"民族关系研究专栏",诚向全国各地学者、民族工作者及  相似文献   

9.
马巍 《回族研究》2022,(Z1):13-19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在整个国家治理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也关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业的进程。基于河湟地区多民族交流互动的历史事实,文章对河湟花儿何以实现跨族际共融展开了论述,认为多民族共创、共有、共享的花儿,不仅表征着河湟地域文化特质,还蕴含着不同民族特色文化的交融与互构。花儿内部所蕴含的心理、文化和社会的三重结构,是理解中华民族凝聚多元为一体的重要视角,不仅有助于夯实和合共生的民族关系,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具象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多民族国家且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边疆的国家中,"各族人民"的安全就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族人民"安全表现在:边疆必须具备各族人民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生态、资源环境;各族人民在边疆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他们生存的价值与意义,因而也体现了人的安全;地缘政治的和谐发展则是边疆各族人民安全驻边守边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从世界范围来讲,多民族共处是一种普遍而广泛的现象,所以谋求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奋斗目标,当然对民族关系本质的充分认识应当是讨论其奋斗目标的逻辑起点.文章认为民族关系的本质就是民族共同体的利益需求,从这个实质出发,谋求和谐的民族关系的途径就是发展,即寻求民族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与族际间共同利益的最大化的并举与统一.在这一过程中应将"政治化"与"文化化"的两种政策导向多样化地运用在构建多民族国家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正>古有"芙蓉国"之称的湖南,是一个多民族共生之地。汉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等民族长期以来互通有无,共同演绎了湖南的历史,创造了独特的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创造,是湖南诸多民族共同智慧的结晶,也是湖南各民族文化融合的成果。可以说,民族文化是湖湘文化园圃中馥郁芬芳的花朵。而湖南省民委创办和建设民族文化联系点,就是为了让这些民族文化之花开得更加美丽。  相似文献   

13.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有二百七十多万人,其中汉族一百二十万人,土家族九十五万人,苗族五十九万人,其他少数民族近数万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曾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老革命根据地,又是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老、少、边、山、穷”五个字都沾边。因此,从整体而言,本州是“老、少、边、山、穷”地区(以下简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是世界上典型的多民族地区,东南亚国家除泰国之外,均经历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由于殖民者对东南亚不同民族往往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再加上东南亚各国在争取民族国家独立的过程中曾受西方古典民族主义思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种语言"的影响,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独立之后不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因素,引发了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矛盾和冲突,甚至产生民族分离意识.作者认为,在多民族国家里,缩小不同民族的经济差异、消除民族歧视、允许多种宗教和多元文化并存,是促进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世界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研究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必须深入考察多民族地区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交往状况,从而发掘影响民族正常交往的隐性因子.在民族众多的西宁市,不同民族在交往中仍然存在远近不等的民族心理距离,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民族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差异及人们对他民族文化认知的偏差,同时这种现象也是多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相互调适中的必然现象.当前,和谐与发展是多民族地区的主题,消除民族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加强民族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壮族道教是壮汉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产物,其在继承传统道教核心教义的同时,受到壮族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的深刻影响,又与壮族各种原生型宗教紧密结合,汇成一体,在经典、教义、神谱、仪式等方面都全面加以糅合,形成了融汇多教、多神共奉的信仰体系。壮族道教的这种多元通和模式最有利于多民族的和平相处和多样性文化在互尊互学中健康发展,也将为建设多民族多宗教的和谐世界提供有益的智慧和经验。  相似文献   

17.
<正>秦汉至隋,鄂西南地区已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南、荆楚与巴蜀地区的重要通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初步发展。秦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开启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这一时期,既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融合与凝聚,也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融合,由此推动了鄂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初步发展,这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均有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作和传承了类别丰富、形态多样的多民族民间文艺。多民族民间文艺诞生、传承于和谐的家园共同体中,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国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是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学建设的方向。中国多民族民间文艺将守信修睦、情同手足、彼此交融、血脉相连作为价值理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与体现。从多民族历史实践和生活现实的视角审视多民族民间文艺,萃取多民族国家认同资源,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跃平 《民族学刊》2010,1(2):173-173
“西南地区多民族和谐共生关系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7月27-28日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举行。本次会议由纳日碧力戈、杨正文和彭文斌三位学者共同召集,由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大学长江学者团队、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和贵州民族学院共同主办。参加本次国际学术会议的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台湾、香港及北京、上海、福建、湖南、广东、广西、重庆、云南、贵州、四川、新疆等国家和地区33所高校、研究院/所的64名教授、专家、学者及56名民族学、人类学等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共计120名与会代表。开幕式由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院长杨正文教授主持,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中心的,华夏与四夷血脉相连,世系相继,共同构建了多民族国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是主线,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未断过。清末民国期间,国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开始为学政两界所接受。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迈进过程中,"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中华"含义,均指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为新中国的民族识别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设提供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