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泰国,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同姓团体的一种类型--宗亲总会持续不断地产生.创立宗亲总会目的在于一是为华人的族群认同提供依据.二是宗亲总会所建的大宗祠是象征华人民族群体的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建筑物.同姓团体其大宗祠的建设标志着泰国华人社会的文化复兴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2.
战争和迁徙构成了东南亚苗族历史的基本内容,虽然身陷灾难之中,但是东南亚苗族仍靠基于血缘的宗亲制度以及对共同祖先的崇拜,维系着本民族的绵延不绝。本文主要依据法国人类学家李穆安的《老挝高地的一个青苗村庄》一书提供的民族志史料,佐以其他学术文献,梳理出老挝苗族的宗亲关系,进而探讨东南亚苗族与中国苗族同宗共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早期的移民网络中,人口的流动是单向的,海外华人在侨乡社会生活和地方政治中的影响巨大,在许多方面起着与传统社会中乡绅同样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第一代海外华人的老去,海外华人对侨乡的经济贡献日益减弱,侨乡从依赖转向独立发展.在新型的跨国网络建构中,祖先崇拜是重要的文化纽带.海外华人与侨乡的关系,从最初以血缘为基础的宗亲互助、以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建设和公益传统,发展为文化意义上的“寻根”,宗亲关系也呈现泛化趋势.跨国网络中的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不再是单向的,归侨和“国内华侨”等现象的出现,表明“侨”的内涵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4.
壮族“头人”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头人”制度研究刘建平(广西民族研究所)长期以来,在壮族社会中,上至村寨,下至房族宗亲,均有大小头人,其地位与作用颇为显赫和重要,从制订乡约到村寨中的大小事务,均由头人一身统揽。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存在就是“法”的存在,或者说他们的一言一行就代...  相似文献   

5.
宗祠,又称祠堂、家庙,是建立在宗族聚居地以家族(或姓氏)为单位进行祖宗祭祀的场所。宗祠是一个乡村、一个宗族、一个姓氏集团内最为庄严的建筑物,是宗亲活动的场所,是历代祖先精神的归宿,是在一个地域文化里施行教化的重要场所,也是刻写着一个姓氏历史的精神丰碑,因此研究宗祠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意义不容忽视。本文从宗祠的概念及功能出发,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探究了宗祠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民族学调查中,经常会涉及舅权问题.这种习俗一度被认为是同母系制联系在一起的,是母系制的产物,如果出现在某一父系民族,就证明该民族曾经历过母系制阶段.但民族学研究也证明舅权并不就是母系社会的必然产物,在父系社会中仍然有其存在的社会根源.因为在所有的社会中,亲属关系都必须是双边的,个人既通过父亲与一些人相联系,也通过母亲与另一些人相联系,即使是在最牢固的父系制社会中,母系亲属也受到一定的重视,这种重视往往通过舅权表现出来.换言之,在父系社会中,父系宗亲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主要的,但母系亲属与外甥也保持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且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宗族血缘观念的深厚和聚族而居的特点,决定了土地买卖的宗族性特征非常明显,买主身份从宗亲血缘的视角来看,呈现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显著特征.在买主身份方面,亲族购买者比例较高,原因在于亲族对族人出售的地产具有优先权;所以,土地在宗族内交易的比例较高,几乎占地产交易的一半.最后,宗族对寡妇出卖土地的行为更为慎重,有大量族人作为中人参与、见证寡妇的土地买卖.究其原因,主要是宗族在地方社会的独特地位和深远影响力决定的;另外,还在于国家法律对宗法族规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国家认定的"非遗"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熔铸了民族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文化符号.河西宝卷是彰显"走廊文明"和河西民间生态的"非遗"形式之一,其文本含蕴了河西人民的关怀伦理和价值诉求;宝卷活动体现了河西人民传承中华经验的"自组织"形式.作为陶冶精神和滋养宗亲惯习的资源,作为河西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河西宝卷活动演绎了河西大地的民风、 民俗和文化仪式,积淀了济世立人的民间智慧.对河西宝卷这类"非遗"的保护不应仅以其经济实用性来决定保护的力度,还应侧重其对民众文化心理的滋养和理想预期的认同与肯定.  相似文献   

9.
采访地点:国家民委多功能厅采访时间:5月27日中午12点采访主题:支招民族地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采访背景:5月27日中午12点,国家民委举行宴会招待近40位港澳台特邀代表和嘉宾。国家民委副主任杨健强在致辞中说,在座的各位贵宾长期以来一直关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支援物质、资金、提供文教援助,致力脱贫致富,推动经济建设,为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华加志:台湾排湾族领袖、前国民党屏东县党部主委、现任中华海峡两岸原住民暨少数民族交流协会理事长、阿拉依样宗亲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国家…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地都在绞尽脑汁推出新的热点。在许多地方大争历史名人纪念地时,近闻河南省利用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重要发源地的优势,组织有关部门专门研究姓氏起源,引导寻根游客云集中原,开辟了内陆省份对外交往的独特渠道。据考证,在当今中国百家姓中,有70多个大的姓氏起源于河南。特别是陈氏、林氏、黄氏、郑氏等海外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许多海外华人社团,包括一些世界性的同乡宗亲组织都把河南当作自己宗族的“祖籍”。为满足海外华人祭祖的需要,河南许多地方从开发旅游资源的角度修耷了大量纪念性建筑,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寺庙宫观的香火背后,在聚礼共拜的清真寺和敲响祈祷钟声的教堂之外,还有一个分布在全国各地数以亿计的民间信仰群体。这个庞大的多民族群体中的普通民众,分别以家族、宗亲、村寨乡里为根基,世代传承着他们的信仰观念、信仰习俗,度过他们异常纷繁复杂的信仰生活。复杂多样的民间信仰的存在和发展,是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来民间文化空前繁荣的组成部分,它们实际上是宋代以来民间文化高潮的延续。这里所谓的民间信仰,指的是普通老百姓所具有的神灵信仰,包括围绕这些信仰而建立的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它往往没有组织系统、教义、教规,既是一种集体的心理活动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大家童年玩什么?”——18000年前的石球与蹴鞠——传言为黄帝所作的蹴鞠——蹴球进入民族运动会,这是在中国体育史上占有一定位置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兴隆乡沈村,居住着一支近千人的余姓蒙古族。这支蒙古族保留有记载自己历史渊源及历代事迹的族谱,称《余氏历代家谱》。①按该族谱所载,余氏蒙古族系元朝皇帝宗亲,于明初进入康巴藏区,明、清两朝,敕封“沈边土司”,统治今沈村一带。余氏蒙古族属较为特殊的一支藏区蒙古族群体,历史上,其真正的族属,一直模糊不清,考之于有关正史,均缺载,见载的方志,也称其为“汉人”,1981年才被正式认定为蒙古族。因而,余氏蒙古族虽是一支入居藏区的元朝宗室,但在蒙藏民族交往的历史上,一直寂寞无闻,从未被纳入对藏区蒙古族研究的视线。本文拟将其置于整个藏区蒙古族当中,与其他藏区蒙古族做一比较,对于全面探索蒙藏民族关系,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华夏文明是如何形成的?从文化大传统视角考察文明发生期的核心物质与核心价值相互作用情况,找到玉石神话信仰(简称"玉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参照韦伯的历史因果诠释模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建立一套诠释华夏文明所以然的理论模型,深度解说"神话——物质——信仰——观念——行为——事件——历史"之间的因果链。玉石神话大传统向文字教化小传统转化的标志是伦理化,突出表现在儒家"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教义中,用四重证据法说明"君子温润如玉"的取象原型为昆仑山和田玉,揭示西玉东输的玉石之路四千年,及其造就的多民族互惠生存理想"化干戈为玉帛"。  相似文献   

15.
贵州神奇——黔南神奇 从凯里到都匀,黔东南州与黔南州之间的界限浑然莫辨——一样漫漫起伏的群山,一样蜿蜒跌宕的清流……云贵高原的天幕茫茫重落进大山的背后。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这是一个知名度不会在黔东南之上的地方。远远面对它默默寂寥的声名,远行者凭空能想象些什么?  相似文献   

16.
民族性地位的提高大多数民族关系的分析家对种族的、宗教的、语言的或民族的情感在世界范围内地位提高——往往还是在猛烈反对的情况下——感到很意外,为什么几乎与鼓吹的每一种意见都相反,近年来总是看到一再坚持民族性?这里只能提供对这个问题的复杂的回答中很少的几种。首先,大家应注意到所有早期的学说——不管是熔炉还是马克思主义——都典型地是作为一种政治立场的支柱,而不是对民族间关系的倾向的纯客观分析而发展的。恰恰就在美国  相似文献   

17.
张三南 《民族研究》2012,(6):1-11,108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中,列宁的相关论述较为全面与均衡。列宁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呈现为"世界——国际——国内"这三个具有紧密逻辑关系的层次,充分契合了列宁世界革命思想在实践中的演变历程,全面阐释了列宁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取向,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为这本刊物设定的任务是:讲述中国56个民族的故事——我们对这本刊物寄予的期待是:交流与沟通带来理解与尊重,并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从“谁在活着——人物形象内涵与寓托的接受史”“因何而活——小说主旨的接受史”“如何书写‘活着’——小说写作风格、手法之接受”三个部分展开对《活着》三十年接受研究的论述,并兼谈人的“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加强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继2009年首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在台湾成功举办之后,由中华文化联谊会、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台湾财团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共同主办,湖南省文化厅承办,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湖南省博物馆具体实施的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