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志贺直哉少年失恃,亡母阿银在他的心中留下了不朽的形象。《去网走》、《母亲的殂谢与新母亲》、《白线》、《生母的信》等作品,都涉及了志贺直哉创作中的“母亲主题”。志贺直哉的青年时代与父亲时常发生冲突,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尖锐的紧张感,而在他记忆中苏醒过来的母亲形象,会将他从这种紧张感中解放出来。志贺直哉的整个文学生涯中,或强或弱地受到亡母阿银的影响。同时,志贺直哉也客观意识到,当年对亡母阿银薄情,并非仅有父亲志贺直温,也包括作为儿子的自己。“母亲主题”在志贺的巨著《暗夜行路》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从而浓化了志贺直哉作品的亲情内涵。  相似文献   

2.
可爱的羔羊     
正作品名称:《可爱的羔羊》作品尺寸:61×76.2cm创作时间:1851年作品类型:木板油画现藏地:伯明翰美术博物馆福特·马多克斯·布朗,英国画家和设计师。他以准确的细节描绘和明亮的色彩运用技巧而出名。《告别英国》、《劳动》及《英格兰秋日午后》都是他的作品。布朗虽不属于拉斐尔前派的画家,但他是拉斐尔前派画家们的导师。布朗出生在与英国隔海相望的法国加莱市,父亲是英国轮船上的事务长,因家境贫寒未受过良好教育。布朗16岁时进入安特卫普的瓦波斯画室学画,掌握了扎实的造型技巧。19岁时来到巴黎受到新古典主义艺术熏陶。24岁  相似文献   

3.
人民母体在许多作品中象基因那样繁衍张承志在《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中声明:“母亲——人民,这是我们生命永恒的主题。”其实也是张承志作品永恒的主题。“人民”,在作家心中,“根本不是一种空洞的概念或说教,更不是一条将汲即干的浅河。它的背后闪烁着那么多生动的面孔和眼神,注释着那么丰满的感受和真实的人情。”(《老桥·后记》)张贤亮在谈自己创作时也这么说:“长期在底层生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种来自劳动人民的温情、同情和怜悯,以及劳动者粗犷的原始的内心美。”他是在自己坎坷的生活道路上具体感受到人民的爱与力量,而执着地去表现它的。当高加林在追求人生更高境界的搏斗中,尝遍酸甜苦辣,带着受伤的心灵回  相似文献   

4.
杨述伊 《学术交流》2012,(9):203-206
奥尼尔是一位对人的精神活动有透彻感悟的剧作家,他的戏剧作品和戏剧创作中都卓有成效地运用和表现了无意识,在《琼斯皇》、《毛猿》、《悲悼》以及《榆树下的欲望》等一系列作品中,成功地运用无意识来挖掘外现人物的心理过程、升华作品主题、拓展创作思路以加深作品表现力度,取得令人瞩目的创作效果。同时,奥尼尔在戏剧创作过程中自身也受到无意识的支配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田俊武  聂宝玉 《社科纵横》2007,22(3):176-178
《中国旅行计划》是美国先锋派作家苏珊·桑塔格在20世纪70年代发表的短篇小说集《我等之辈》中的第一篇,同时也是桑塔格艺术风格成熟时期的力作。小说中作者深遂的中国情缘是通过其新颖奇特的文体技巧体现出来的。小说的整体结构、叙事手法、句段运用和语言修辞等方面都使人耳目一新。本篇试从文体角度分析这一短篇小说,从而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独特的文体同时能够更深入理解作者深深的中国情缘及作品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6.
《青岛画报》2021,(4):70-73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职业建筑摄影师秦岭开始创作诗歌并涉猎摄影创作.他的摄影作品先后发表于《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人民日报》《大众摄影》等报纸杂志,个人出版作品书籍等摄影作品一千余幅. 在秦岭的摄影作品中,时隐时现地呈现着文学艺术的积累以及诗歌赋予的想象力,使他的作品总有出入意料、让人眼前一亮的惊喜.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在其文本中展开了两种矛盾对立的文化语境,这两种文化语境在特定的历史转型时期相互交融与碰撞,形成了该作品独特的反讽式艺术效果。具体体现为文本结构的反讽特征、人物性格的反讽特征以及语言形式的反讽特征。这种反讽式手法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百感难言的情感张力和丰富的审美文化内蕴,其历史的真实性在今天的现实境遇中仍然具有启思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芸 《唐都学刊》2003,19(3):65-66
《海关》是一篇与《红字》相关的文章 ,应该被视为《红字》的引言 ,它有助于我们避免仅仅从《红字》本身解读作品的偏颇 ,使人们对《红字》的深刻性和警示性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杨黎红 《学术交流》2012,(Z1):132-134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通过在巧妙的故事情节设置中灵活地运用不同的人称叙述,使小说成为一部真正开放、多义的"超小说"。主要表现为:首先,在一个构架文本是以读者为主人公的故事中采用第二人称叙述,消解了受述者、生活中实际的读者以及扮演小说主人公角色的读者之间的距离,在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关系。其次,在嵌入文本中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以娴熟的元小说策略,推翻传统的封闭式阅读模式,使叙述者与作家、读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国内读者最为熟悉的是她的长篇小说《紫色》。这部作品曾获美国图书奖和普利策奖 ,并被拍摄成电影。在她所有的作品中 ,国内对这部长篇的研究较多。事实上 ,独特的视角以及丰富的蕴含使她的许多短篇小说也颇具研究价值。如收录于 1 973年出版的沃克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爱与恨》中的《日用品》正是这样一篇作品。沃克在此作品中把黑人自身对其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加以诠释 ,在有限的篇幅里 ,以娴熟的技巧使作品的丰富性最大化 ,寓意深刻。《日用品》是一篇探讨女性及其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是当今最负盛名的西班牙导演之一阿莫多瓦1999年的作品。这是一部赞颂女性的爱与伟大又让人充满眼泪和震撼的电影。更是一部把目光真实、淋漓地投向社会边缘人群、底层小人物辛酸生活的电影。  相似文献   

12.
Marie是英国女作家DorisLessing短篇小说《ARoadToTheBigCity》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在DorisLessing的笔下 ,她朴实无华 ,不具动人的外貌 ,却具较完美的人格 :纯洁、诚恳并充满生命力。对都市生活的追求 ,使她走出偏僻的南非乡村 ,踏上了通往都市的道路。本文基于Marie在都市价值观发生变化的事实 ,试图运用美国Hess.Karen .Matison博士有关圆型人物、扁型人物及叙事角的理论 ,从不同的方面剖析《ARoadToTheBigCity》的表现风格 ,尝试以西方人的视点认知、赏析外国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3.
红学研究的一个热门方法,是以“作者家世”诠释作品。这种方法,从“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 (甲戌本:《凡例》),推演出“石头记‘石头’”,即“通灵玉记贾宝玉”、即“作者写《石头记》”,亦即“曹雪芹著《红楼梦》”。这种方法的运用者,尽管所论细节有时不同,但把江宁织造《曹氏族谱》作为《红楼梦》的发祥之地,则一;将悼红曹与织造曹联宗,以艺术形象印证世间实人,则一。如此一来,曹雪芹著《红楼梦》,就被说成了传写自己的显赫祖先。作品中的贾法、  相似文献   

14.
王渭清 《社科纵横》2005,20(4):160-161
苏轼一生与《庄子》有着极深的渊源,具体表现在:一、在文本形式方面,苏轼把《庄子》中的寓言、典故、语句纳入自己的文学创作,并学习《庄子》的句法,暗引庄子的格言,使作品显得活泛而妙趣横生;二、在行文、构思方面,苏轼深受《庄子》创作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幻化多变、奇诡恣肆、化虚为实、虚实相生的创作风格;三、在艺术境界方面,苏轼追求《庄子》式的拙朴、雄浑的诗境。  相似文献   

15.
就罗伊·哈罗德来说,给人的印象是文笔华丽,读过他的名著《凯恩斯传》的人都为凯恩斯有这样一位文笔出众的高足而赞叹不已。可是如果你对他的生平有所了解,你就会知道他的母亲是既会写小说又会画肖像画的才女,他从孩提时代起就受到家庭文学艺术气氛的熏陶。母亲给他的幼学启蒙不是儿童读物,一开始就是莎士比亚和雪莱的作品。他晚年曾说过大体意思是:如果你想要  相似文献   

16.
全聚焦模式下的《所罗门之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莉  庄文岩 《学术交流》2005,(6):160-164
《所罗门之歌》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第一部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黑人文学作品。作者巧妙地运用全聚焦结构模式,通过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客观冷静的叙述,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真实的生存状态,使《所罗门之歌》成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第三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鸢尾花     
正作品名称:《鸢尾花》作品尺寸:71×93cm创作时间:1889年作品类型:油画鸢尾花是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一幅作品,创作于去世的前一年1889年5月,当时梵高住进了法国圣雷米(Saint-Rémy)的一间精神病院,《鸢尾花》在那里创作完成。作品现收藏在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文森特·梵高是继伦勃朗之后荷兰最伟大的具有世界  相似文献   

18.
最后的晚餐     
作品名称:《最后的晚餐》作品类型:油画(画板)作品尺寸:30cm×62cm时间:1 495-1.497年收藏:现藏于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面中的人物,以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收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作品取材于《新约圣经》,据《新约圣经·马可福音》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到耶路撒冷去过逾越节,犹太教祭司长阴谋在夜  相似文献   

19.
郑周明 《社科纵横》2006,(11):133-134
《白鹿原》是一部时代氛围与作家才情交互融合的作品,充分表达了作家对现实与历史的思考,对自我的创作观念的超越;体现了作家对现实主义方法的熟练操作。同时又融汇了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小说技巧;雅俗共赏的追求既维护了俗文学的尊严,又赋予作品很强的可读性。整合艺术的巧妙运用,催生了《白鹿原》。  相似文献   

20.
卢晓曼 《生存》2020,(6):0222-0222,0221
艾米莉受18世纪中后期哥特小说的影响,在其《呼啸山庄》中运用了哥特式写作手法。通过塑造哥特模式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深化了爱情与复仇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本文主要从哥特小说的主要特点、人物的哥特模式、主题和环境上的哥特色彩四个方面对作品中哥特式写作特点进行分析,领略《呼啸山庄》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