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静  刘昌海 《民族学刊》2021,12(11):112-119, 137
提高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的年限能够有效改善农村贫困现象,高等教育有助于贫困代际阶层向上流动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高等院校中,民族院校吸纳了更多的农村毕业生。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后的月均收入明显高于全国农民工的平均水平,毕业生就业于教育行业的比例较高,多数毕业生乐意就职于就读院校所在地的民营企业,反哺地方经济建设。民族院校毕业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提升了个人价值,增加了个人与家庭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不仅使自己也带动更多的人有机会告别贫困代际传递。本研究从理论上拓展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研究范围,并从民族院校毕业生及其家庭、民族院校以及扶贫政策制定者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促进民族院校毕业生及更多的贫困地区人口尽早告别贫困代际传递,实现个人脱贫与地区脱贫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2.
张淑芳 《民族学刊》2017,8(2):77-84,122-125
运用社会分层和贫困代际传递理论,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对四川藏区贫困代际传递进行中观和微观形成机理分析.按照地理空间的牧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贫困代际传递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受家庭因素和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差异,贫困代际传递程度呈现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递增的情况.因此,重点加强对牧区社会服务质量的提升尤其是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李树峰  陈玲  许健琼  索朗欧珠 《民族学刊》2022,13(7):119-128, 151
职业教育在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建立贫困地区发展“造血机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区,西藏自治区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积极发挥职业教育在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西藏职业教育扶贫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最适合当前西藏职业教育的扶贫模式,如加大对西藏职业教育的扶贫力度,不断提升西藏职业教育自身扶贫能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驻村扶贫模式、宽口径的职业教育模式、依托优势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将职业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为巩固脱贫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型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徐姗姗  张文英 《民族学刊》2020,11(4):59-65, 131-132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在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针。然而在“教育改变命运”的共识之外,布迪厄认为教育一代代地维持着对社会中下阶层的不公平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被一些学者应用于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如在“三区三州”等民族地区,代际间的贫困传递难以阻断,因家庭文化资本弱势而造成子女求学、求职受阻,看似可用“贫困文化的再生产”予以概括,但笔者不同意直接套用西方理论认定中国存在“教育不公平”的论述。因为我国社会实际与布氏提出“学校教育再生产社会阶层结构”观点之环境不同,有多项教育政策在切实保障着少数民族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当前在我国民族地区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障碍,并非 “文化再生产”的结构性阻力,而在于就业环节的阶段性困难。教育公平可分为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环节,民族地区经多年教育扶贫,“起点”入学机会和“过程”教育质量已明显改善,而作为“结果”的就业环节亟待改善。以“就业优先”方针多渠道扩大少数民族就业,可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市场融入、巩固减贫成效和精准防控返贫,是助少数民族自主掌握教育“社会阶梯”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在新的历史时期,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价值意蕴生成的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有利于传续少数民族特色,为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基础性条件支撑;有利于传扬民族文化精华,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提供必要的文化保障;有利于民族文化资源整合,为国家西南边疆繁荣稳定提供相应的引领示范;有利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精准扶贫系统推进提供科学有效的文教支撑。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历史时期,云南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价值意蕴生成的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有利于传续少数民族特色,为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基础性条件支撑;有利于传扬民族文化精华,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提供必要的文化保障;有利于民族文化资源整合,为国家西南边疆繁荣稳定提供相应的引领示范;有利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精准扶贫系统推进提供科学有效的文教支撑。  相似文献   

7.
越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几个迫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在共同的困难环境中,各少数民族在祖国的新变革事业中已做出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一些进步。但是,总的来说,这种进步与山区、与各少数民族本身、与全国的固有潜力和发展要求还不相称。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自然经济及与之相联系的游耕、游居灾难,还占很大的比重。商品经济事实上还没有建立和发展的前提,贫困、饥  相似文献   

8.
最近,笔者对位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桑植县15个乡(镇)20个边远弱势特困村贫困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入户走访、实地查看、座谈了解等形式,对边远少数民族特困村的贫困原因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就当前如何让边远弱势特困村摆脱贫困提出一点拙见。一、桑植县农村特困村贫困现状桑植县地处武陵山北麓,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面积3474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93%。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生产环境差、生活水平低,一些边远弱势特困村一小部分农户过的是“衣不遮体、食不裹腹、房不遮风”的生活,贫困程度较深。笔者所调查的20…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新一轮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贫困人口收入低,易地移民搬迁任务重,贫困人口文化素质较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同时还面临着贫困人口指标层层分解与贫困对象识别不精准、脱贫攻坚项目实施资金投入刚性需求与扶贫资金投入供给能力不足、产业扶贫项目脱贫效应的时滞性与年度脱贫目标要求短期性、贫困农村“空心化”与脱贫任务艰巨性等突出矛盾.为此,要抓紧完善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机制,建立以目标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机制,改革精准脱贫成效的考核办法,切实加强贫困村扶贫治理能力建设,确保少数民族地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相似文献   

10.
贫困石山区实行开发式扶贫的成功之举──百色地区异地开发的调查姚善策,游炳坚,黄立宪,黄明珠地处桂西山区的百色地区,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这里聚居壮、汉、瑶、苗、彝、回、仡佬等七个民族,35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87%。土地总面积3.6万...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民族地区得到很大发展,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其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落后于全省发展水平,更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于贫困之中。近年来,政府的扶贫工作卓有成效,应通过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构建科学产业体系、双向扶贫等措施继续推进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贫困状况和形式多种多样,必须依据实际情况制定精准脱贫方略,确立精准脱贫的目标定位.实施精准脱贫方略的法治路径是:依法依规实施贫困群体易地搬迁,落实教育资源均等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生态文明,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强化绩效考核评估严厉实施责任追究机制.  相似文献   

13.
黄健 《民族论坛》2012,(12):53-58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工具已经深入少数民族山区平常百姓的生活,并对山区农民生活产生了极大影响。目前已有研究关于少数民族山区农民对手机的认识、使用手机的习惯、收发短信的行为、上网等各方面的研究并不深入和全面。本研究则通过对雷公山区苗族的调查,较为全面具体的描述了苗族山区农民使用手机的状况,并探讨了使用手机对其生活及其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陶金华 《民族论坛》2012,(18):75-78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打工群体开始从山区走向平原,从内陆走向沿海,从农村走向城市。在这一过程中,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处世态度,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很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和研究范畴,对少数民族打工的内涵、动因、特点、影响与社会适应等进行过很丰富的调查和研究,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回顾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贫困文化理论是人们对贫困现象思考的一次转向,是从纯粹经济理论解释转向文化理论解释的一次转向,对文化扶贫的启示性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重视贫困文化的正功能,文化扶贫要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第二,重视贫困文化的代际传递机制,加大力度促进子代贫困群体的文化脱贫.因此,文化扶贫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对策:第一,大力弘扬贫困文化中的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幸福的文化特质;第二,加强对贫困文化传承载体——子代贫困群体的文化扶贫.  相似文献   

16.
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要求必须采取超常规的教育扶贫手段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使贫困群体跨越贫困陷阱。文章从教育扶贫的基本内涵和现实图景出发,指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应当从主体、对象和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为对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特征和贫困群体异质性的教育扶贫模式创新,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升不同群体的教育可得性、文化素养、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水平,改善多维贫困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示范效应、邻里效应和回流效应等间接发挥扶贫作用,扩大教育扶贫的覆盖范围和整体效应。因此,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应改革并完善"主体多元化、对象全覆盖、方式多样化"的教育扶贫模式,助推深度贫困民族地区实现高效、高质量的脱贫。  相似文献   

17.
本刊综合 《民族论坛》2014,(6):F0004-F0004
正日前,由省人大副主任刘莲玉、民侨外委主任石光明分别带队,分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州市、邵阳市调研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脱贫解困工作。此次调研的主要任务是督促落实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贫困农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意见》,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高寒山区脱贫解困步伐。通过一系列的走访、座谈,刘莲玉强调指出做好脱贫解困工作要用更开阔的视野精心谋划,用更有效的举措精准推进。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创  相似文献   

18.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地处湖北西南部,属武陵山区腹地,县内聚居着汉、土家、回、苗、侗等24个民族,全县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6.56%.受历史原因、地理环境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宣恩县目前仍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尤为艰苦.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的反贫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证了民族地区反贫困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指出大力开展扶贫工作,特别是加大对贫困问题极为突出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治贫工作,清除贫困,是我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少数民族地区在反贫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面临农业基础脆弱,生态环境失衡;人口数量增长快,人力资本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投入不足,资金供求矛盾突出;非正式制度约束严重等制约因素。在反贫困、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上,一方面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进程,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要瞄准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使贫困人口成为反贫困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必须在实现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增长的战略目标时,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努力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20.
文章采用田野调查、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数量、分布、特征、价值、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调查研究认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特征突出,开发潜力较大,而生存状态欠佳,需要在产业形态、空间结构、保护形式与发展模式上进行创新利用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