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在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刘锡诚的论文阐释了民间信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民间信仰不是"烫手的山药",而是属于文化的范畴。民间信仰弥散于民众的生活之中,是民众生活中的精神布帛,这种状况是历史的必然存在。他主张以民间信仰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的观念而置换"迷信"的背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从经济文化、医学文化和精神民俗学等方面入手,论证了塔里木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一,悠久的狩措、畜牧业、农业、园艺、手工艺业和商贸业文化;第二,因东西方文化交[而形成的文化的多元性;第三,以"艺术街"为重要文化载体;第四,音乐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第五,民间口头文学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以爱国主义,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文化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理念主导世界主流文化的背景下,笔者借助中国传统诗歌文化所特有的立体多维意境,在"诗语境"下创新现代平面设计,使设计作品独具东方魅力,具有弘扬民族文化和提升现代平面设计艺术水平的双重意义。本研究从平面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出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探讨了现代平面设计里的"诗语境",并最终以"时间"为主题示例说明了"诗语境"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土地神崇拜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农历二月初二"土地诞",通过举行土地神祭拜仪式来祈求农业丰收和地方平安.2004年农历二月初一,笔者以"参与观察"的方法,对南宁市平西村的平话人"土地诞"仪式进行了田野调查,对"土地诞"的过程予以整理、研究,并以"整体观"和"文化比较"的方法对其进行观照,进行人类学的解读.试从祈福仪式的角度,分析"土地诞"的特点;从文化功能角度,分析"土地诞"的功能;从文化融合角度阐述当地多元文化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浅析我国动画剧作对传统文化的承继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像国画、皮影、剪纸等等,其绚丽多姿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为中国动画片的创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出现了许多吸收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动画片造型设计的例子。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我国动画艺术创作。本文试从创作方法、视听语言、精神气韵和造型风格等角度,对传统文化在中国动画剧作中的承继与发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刀郎麦西来甫是刀郎人所创造的,以音乐、歌舞和一些民间习俗融为一体,游戏的形式举行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其生动的体现了刀郎人的艺术活动。本文以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麦盖提县刀郎麦西来甫民间乐舞艺术并进一步探讨其意义和起到的社会文化作用。人类学研究始终非常重视文化的"整体性""、普遍性"及"独特性"等特征,所以本文将要深入讨论刀郎麦西来甫的各种特征和因素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每一个民族都有世代创造、延续的传统文化财富,其中民间信仰是重要质点之一,具有其它文化元素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它深深地植根于广大民间,时刻影响和支配人们的心理及行为。同时民间信仰也是与其他民族文化相区别、自我认识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刀郎麦西来甫是刀郎人所创造的,以音乐、歌舞和一些民间习俗融为一体,游戏的形式举行的一种民间娱乐形式,其生动的体现了刀郎人的艺术活动。本文以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麦盖提县刀郎麦西来甫民间乐舞艺术并进一步探讨其意义和起到的社会文化作用。人类学研究始终非常重视文化的"整体性""、普遍性"及"独特性"等特征,所以本文将要深入讨论刀郎麦西来甫的各种特征和因素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山西民间传统家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对三个消费群体在山西传统家具消费过程中的不同文化实践进行分析.在当代传统家具热背后,反映出不同消费者对传统家具这一文化载体认同的差异,表现出对同一文化产品具有的不同文化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自1950年代至今,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学术史上出现了几次关于田野作业的大型讨论,2006年12月在京召开的"民族志、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便是其最新进展。主持人刘铁梁在会上介绍了《中国民俗文化志》的首批成果,对于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目前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们究竟如何撰写当前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所期待的民俗志?"——做了回答。本文将《中国民俗文化志》所依赖的概念("标志性文化")与写作模式("标志性文化统领式")加以批评,重启它所蕴含的可能性,以促使当前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有关田野作业的讨论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夏尔巴优秀传统文化在延续变迁的过程中保存了本族群文化特性。在当今社会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区域、乡土与城镇之间的文化碰撞中,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夏尔巴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在这种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撞击下,促进了夏尔巴音乐文化走向区域化和多样化。本文在田野考察工作基础之上,以西藏夏尔巴传统民间音乐为音乐具象,结合实地考察,运用客观描述与比较分析等方法研究其音乐文化特征与传承现状,反映夏尔巴本土传统文化的历时与共时及学者与民间的认同,并提出了"三合一"音乐文化特性整合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寻乌汶口江东庙具有社区性,畲民在无法将江东福主塑造成本民族神灵的情况下,通过对"迎故事"恢复、组织、展演的操控以及在展演中巧妙地"嵌入"一定的畲族文化元素以确认民族的存在,实现了畲民从家族认同到族群认同的表述。在此过程中,国家与地方话语尽管规约着民间传统文化的重构,但文化的主体依然是广大民众。  相似文献   

13.
曹大明 《民族论坛》2013,(3X):30-34
寻乌汶口江东庙具有社区性,畲民在无法将江东福主塑造成本民族神灵的情况下,通过对"迎故事"恢复、组织、展演的操控以及在展演中巧妙地"嵌入"一定的畲族文化元素以确认民族的存在,实现了畲民从家族认同到族群认同的表述。在此过程中,国家与地方话语尽管规约着民间传统文化的重构,但文化的主体依然是广大民众。  相似文献   

14.
民间途径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利补充,甚至在一些具体的交点上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多元化的民间途径一直是我们关注一个重要话题.那么,文化雅集作为近年来城市文化生活中一支生力军,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是否也能起到一些积极作用呢?  相似文献   

15.
独特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自然禁忌等造就了高原藏族灿烂而神秘的传统文化,他们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本文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拉布寺的"避杀生"为例,解析了神秘的藏族文化所包含的生态环境价值,同时探讨了藏族文化中的生态环境价值得以实践的法资源应包括国家法、佛教教规以及以道德和民间风俗习惯为主的乡规民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土族作为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他们在长期的农牧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创作了大量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涉及民歌和舞蹈两部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尤其是随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生成发展环境的变化,土族地区部分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处于濒危消亡状态;应采取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不断探寻土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的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17.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法律保护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民间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柱,它的消亡也就意味着特定民族的消亡。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日渐衰微。要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必须依法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要抓紧建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普查机制,重点保护与传承机制,文化生态保护机制;尽快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传统物质文化》是敖其教授在多年的学术实践、调研实践与生活积累中蒙古族物质文化研究成果的集结,大力推进了蒙古族物质文化研究。物质文化研究近年来已逐渐成为一种跨学科研究的新热点,尤其以传统文化视域开展物质文化研究逐渐成为研究强宗。敖其教授以"物质文化研究"为主题开展论述,提出"正确认识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关系",进而从传统文化视域出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梳理了蒙古族基本生活方式的传承与发展轨迹,并提出以"整体性""本真性"对蒙古族传统物质文化加以保护、传承、发展。这部著作的出版不仅填补了蒙古族物质文化研究的综合性书写空白,而且以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为最终目标,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空间设计过程中,要求所设计的空间兼具实用性、美观性、艺术性等特征,能够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以及对空间的应用需求,对于特殊的空间设计,还要求其具备新时代的文化内涵。以文化空间、绿色空间或者两者兼具的空间设计为代表,绿色空间设计是以生态环保理念为核心进行的,文化空间设计则以传统文化元素、民间美学元素的融入为核心展开。中国式的空间设计理念往往会在设计中发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尤其是传统民间美学元素的应用,将空间作为传统美学元素的载体,在促进我国文化传承的同时,丰富了空间设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后10年,回族穆斯林民间报刊大量出现成为一种十分醒目的文化现象,其中以兰州市回族穆斯林民间创办的<开拓>杂志持续办刊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民间社会影响最深,成为这一文化现象的一个突兀的"符号".本文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的透视,认为这一凸现在改革开放社会大背景上的文化现象是回族穆斯林之文化自觉与精神渴望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一文化现象作为应合大社会变迁的滥觞于民间的文化自觉运动,又成为20世纪末回族穆斯林文化振兴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