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语学术界对苗族进行研究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十九世纪中后期,其源起与德国和奥地利等德语国家的民族学研究在学术传统上的开放性和世界性的视野密不可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期间产生了大量的关于苗族以及与之相关民族的自然、历史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著述,这一时期德语学术界关于苗族等少数民族的研究也带有深深的殖民色彩,但与此同时也在少数民族研究上积累了相当多有价值的素材,也在方法上进行了早期的探索。二战结束后,德语学术界对苗族的研究,在方法和主题上均显示出更加多元的特征,涉及到民族学、语言学、民俗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尤其是对苗族的音乐、农耕文化以及纺织艺术、建筑等均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进入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德语学术界以格瑞特·格瑞葛莱特(Grit Grigoleit)为代表的新生代苗学专家,关注更多的则是西方国家的苗族离散群体及其在主流社会中所面临的文化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2.
两年以前,贵州民族学与人类学高等研究院在设立海外苗瑶族群研究中心之初,就积极联合国内外相关学术力量,高度重视海外苗瑶学术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将它作为研究院的基础建设,作为中长期核心研究方向,试图从苗族和瑶族这两个国际性的山地民族入手,在民族学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做出新的尝试。为进一步推动世界苗瑶民族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文献梳理、评述和批判工作,加深国内学界对海外苗瑶民族现状和海外苗学瑶学研究的了解,研究院与国内民族学学术期刊合作开办海外苗瑶研究、海外苗族文献研究和山地民族与文化、世界山地文明比较等栏目。这些举措对于我们在全球学术对话的背景下夯实国际学术交流的基础,推动中国民族学研究与世界学术主流相接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外瑶族抄本文献是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领域。目前,有关海外瑶族文献的研究成果基本厘清了欧美国家瑶族文献分布与收藏的现状,对文献的文本形式、来源地区、收藏过程等也做了详尽的描述,让我们基本认清了海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瑶族抄本文献流存的概貌。这项研究工作拓展了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研究的对象和领域,让我们了解了居住海外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与视野。  相似文献   

4.
挖掘数据背后的学科发展规律是大数据时代推进科学研究的有效途径。苗学作为国内外民族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积累着大量可供分析的文献数据。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5111篇苗学研究文献为对象,根据普赖斯学科发展理论和苗学文献数据特征,大致可把苗学研究划分为起步期(1980-2003年)和发展期(2004年至今)两个阶段。运用流行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并结合高频关键词的统计结果,可揭示苗学研究各阶段的热点主题,从而为苗学研究的深入和推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苗族山林契约文书是苗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已引起中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对日本学术界在近三十年来研究苗族山林契约文书而形成的学术论著文献,从四个方面进行学术文献学的评析,归纳了苗族山林契约文书研究中的日文学术文献所具的特点,分析了其不足之处,以利于国内研究者全面把握学科研究动态,开拓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6.
瑶族起源于中国,瑶族研究也发端于中国。中国学术界在不断深化国内瑶族研究的基础上,放眼世界,走出国门,展开了海外瑶族的考察和研究。为更好把握瑶学发展动态,本文选择学术界关注度比较高的族源迁徙、文化、经济、文化认同等若干方面作为主题,对三十余年来国内学术界海外瑶族研究进行回顾,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以"三重证据法"的结合方式,将中国古代史研究推进到一个崭新、全面、深层领域,它的重要意义远远要超过其专业本身。所谓"三重证据法",就是运用文献、考古与古文字研究三方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巴蜀文字,应是巴蜀历史研究中的第三重证据。这种"三重证据法"也必将成为巴蜀历史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8.
简论梵学研究与西藏的梵文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德 《西藏研究》2010,(1):50-64
梵学起源于古印度,流行于南亚及世界各地。梵藏翻译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作为民族文化交流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梵藏翻译活动,对藏族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哲学思想及社会文化各个层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西藏种类繁多的梵文文献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梵藏文献史料探讨海内外梵学研究史迹,简要分析、论述拉丁转写梵文与藏文撰写梵文之间的特点和异同,说明梵文文献研究最早起始于我国内地和西藏,文化交流是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的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9.
试述古藏文文献研究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朗措 《西藏研究》2004,(3):94-98
文章对以敦煌文献及于阗简牍 (木简 )为主的古藏文内容进行了分析 ,阐述古藏文文献的特点、价值 ,呼吁与藏学有关的研究者能够关注古藏文文献的抢救、整理和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民族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单梳理,从民族关系的内涵入手,介绍了民族关系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简要梳理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关系研究的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1.
袁琳蓉 《民族学刊》2014,5(3):59-66,126-127
宗教现象是民族学者了解羌族文化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对羌族宗教研究作回顾与反思有重要价值。二十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民族学者陶然士以传播论为依据,认为羌族是希伯来人的子孙后代和一神论者。三十年代,美国学者葛维汉以鲍亚斯的文化相对主义研究羌族宗教信仰,批评陶然士的观点。中国民族学家胡鉴民以功能论来论证羌族原始宗教是羌族文化的本质。从五十年代到现在,中国民族学者结合了欧美以及我国民族学的传统,对羌族宗教信仰进行研究,基本上与前辈一脉相承。不同之点,过去是筚路蓝缕,现在是日渐茁壮。胡鉴民认为宗教是“羌族文化中最可宝贵的一部分”的概念,促成了一种新形态的研究模式,其影响是深远的。学界对白石崇拜信仰研究已逐渐成为羌族研究里的显学。  相似文献   

12.
李跃平  裴光兰 《民族学刊》2015,6(6):88-94, 121-123
文章以CNKI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以1991-2014年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藏文古籍文献”为主题的载文信息为检索内容,通过检测得知1991-2014年以“藏文古籍文献”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共有45篇文章。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内容丰富全面,涉及面广;二是研究视角的多元化;三是研究领域的多种化;四是研究形式多样化。笔者根据研究内容所涉及藏文的古籍文献保护与抢救研究、古籍文献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古籍收藏与古籍研究、古籍目录学研究、古籍文献数字化信息服务研究、藏学文献馆藏建设研究和其他与藏文古籍文献相关的研究等多视角对“藏文古籍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以期在展示精华的同时,力图为“藏文古籍文献”研究的深入研究提供可借鉴性的综合史料。  相似文献   

13.
人类学是源自西方凝视并表述他人社会的兴趣而产生的现代学术,为社会世界提供关于"我们"的认同资源.西方在用武力征服世界各地的时候,西方人类学在知识关系上以"自我-他者"的模式建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格局,参与到世界秩序的建构中,使世界在政治权力与价值上形成以西方为中心的等级,在文化上形成对于"我们"的认同的一些僵硬框架.这既受到西方学界内部的批评,也不能为广大的非西方社会甘心接受.已经书写的文化应该被重新书写.来自非西方的眼睛看出不一样的东西,浸染着非西方的墨水写出不一样的文化,这是国际人类学界的期许.  相似文献   

14.
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人类学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的主要成果,旨在描述与分析其理论范式的转变过程,并说明这些研究可能对中国人类学的启示,以及对西南少数民族研究所具有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龙达瑞博士在求学期间,曾经与李安宅先生有过接触。文章除了回忆其作为在校学习期间接受李安宅先生教诲往事之同时,介绍了海外学术界研究李安宅学术的概况,分析了海外引进李安宅先生学术的代表性著作,进行了学术评议;并指出李安宅先生是那个时代学者的典范,以学术为生命和终身职业。同时提出,国内藏学研究需要加强,不懂藏传佛教,难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近二十年来人类学汉族社会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庆忠 《民族研究》2005,9(2):83-94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中国人类学界对汉族社会的研究渐呈发展之势,西方学者也因中国大陆的开放而对中国汉族乡村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梳理了近二十年来大陆和海外学者对汉族社会所做的研究,意在评述他们在田野实践和理论分析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泰国苗族是从中国迁徙而去的一个族群,虽然历经磨难与融合,但他们却顽强地抵制着各种同化,坚持本民族的世界观。本文主要依据美国布朗大学人类学系帕特丽夏·西蒙兹教授所撰海外苗族宗教民族志名著《招魂》一书提供的部分田野资料,佐以其它学术文献,来探析泰国苗族的世界观及其与中国苗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研究表明,泰国苗族对待生老病死、男女性别关系的态度,体现了中外苗族世界观中同源共通的核心思想: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对立而又平衡,并可相互转化的。  相似文献   

18.
19.
20.
扶贫效果评估是提高扶贫绩效、控制返贫现象、巩固扶贫成果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1992-2017年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从扶贫模式、扶贫视角、扶贫对象三个角度对国内扶贫效果评估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最后对未来扶贫效果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