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地区乡村经济中的主导经济行为模式至少存在四种类型。民族地区人们的经济行为大致有三种基本的动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有五种主要因素在改变着这些经济动机体系和行为模式,一是乡(镇)政府、具有准政府性质的村集体组织以及其他各种组织的推动、示范和劝导作用,二是体制改革的推动或压力,三是文化移入的诱导或冲击,四是内部创新行为的出现,五是特定文化传承的激活。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是关于青藏高原北部一个藏族畜牧社区的礼物往来和其社会关系互动的研究。礼物往来几乎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社区中,它既是人类的一种经济行为,同时也延伸为一种文化行为。礼物往来产生的交换和分享,可以视之为经济行为;礼物往来所隐含的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彼此之间的共识则构成其文化行为。解读西藏牧民的礼物往来仪式,以及由此反映出的社会关系及其互动模式,能很好地反映21世纪西藏畜牧社会乡土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3.
白玛措 《中国藏学》2012,(1):115-129
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中,互惠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行为,而影响这一经济行为的因素之一是文化的诠释功能。文章通过田野点的那曲牧民,展现了牧民社区中的亲系组织及其互惠关系,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牧民社区在如何延续和保留着影响这一行为背后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4.
以食物或饮食习惯为主题的研究,是探究其所具有的文化力量和在传统习惯累积变迁过程中对“吃”的行为的形塑.正是因为这种文化力量,尤其是人对各种工具的使用和对火的控制与利用,使人类与其他动物在进化演变过程中,有了明显的区别.除了像其他哺乳动物一样,仍然把母乳作为一种直接摄取的自然抑或“天然”食物之外,人类基本上脱离了对自然(天然)食品的直接食用.虽然共为人类,但是因为历史过程、地理环境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不同群体,则有着各自具有地方性特征的饮食文化,而且因为这种具有标记性的特征,使人类本身也有了自我与他者的区分.  相似文献   

5.
居住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客观地说,从无意识地在岩穴山洞栖身到有意识地选择、建造居所,乃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进步。它不但标志着人类从此而获得了一个较为安全舒适的居住空间,更标志着人类的居住行为从此不再是盲目的,而是开始具有了较强的文化意味。因此,从文化的视角去对人类的居住活动进行全面的审视,无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文化意义。仅就此而言,罩彩銮君的新著《广西居住文化》的出版,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一、鲜明独特的民族性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  相似文献   

6.
在人类学的视野中,生物具有多样性,人类具有多样性,文化也具有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9月11日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云南哀牢山泥石流的研究,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治理过程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它与人类社会的行为和文化密切联系.灾害能够导致人类文化的变迁,而人类文化也能够回应灾害并形成应急机制和预防手段.灾害后果、救灾过程和预防方法能够改变村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改变原来的族群关系,使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反思乡村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一 “文化”通常指人类社会的全部活动方式(行为、行为方式、行为产物、观念和态度)。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一般来说,作为社会文化,都有其共同的特征:a.超自然性;b.超个人性;c.传承性;d.整合性;E.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并以此区别于动物。F.民族性;G.可变性。并在阶级社会里文化具有阶级性。  相似文献   

9.
立法是法律移植动态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只有经过长期的调适,实现与文化系统其他方面的有机整合之后,移植之法才能成为民众"共有的习惯性行为模式".我们不应仅仅将法律当做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工具,还应考虑与历史的衔接,同时,必须保持"文化自觉",以确保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钟年 《民族研究》2003,(3):51-58
本文由一个农村社区入手 ,结合人类学中的民族志材料 ,讨论了社会文化控制与人类生育的关系问题。指出人类生育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痕迹 ,社会文化控制对人类生育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而其间直接对个体行为发生作用的是文化心理氛围 ;由此还引出生育文化的论题。  相似文献   

11.
生态问题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人类与自然的命运考辨.从生态文化的视角观照民俗文化,传承于我国民间数千年的信仰民俗最能体现人类与大自然之间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精神关联.民间信仰习俗中涵载的大量具有原始思维特点的观念及信仰形式,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生存体悟,烙刻着鲜明的自然崇拜、图腾与敬畏的足迹,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其对整个生态文化系统的形成、演进、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建构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审美价值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审美人类学的研究中,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所处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人类的审美行为与艺术创造,就是纠缠于这些联系之中,它们在一起结成一个混沌的文化整体,我们只有将其放在这样的整体中我们才会真正清楚地认识它们.在对人类的审美和艺术的研究中,我们最要关心的不仅仅是审美和艺术本身,而是它们和人类社会与文化及大自然之间所发生的种种联系.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具有超时空的稳定性和很强的凝聚力,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一经形成,必然会持久地支配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文化又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基本特质和身份象征,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获得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民族文化认同,对于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凝聚民族精神,形成民族合力,进而对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具有特殊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文化由中国各民族文化共同构建而成,各少数民族文化--包括其宗教文化,均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并使之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于我国多民族国家和谐发展及国家认同建构至关重要.雅俗共赏、具有较高质量介绍各民族文化的各种图书是引导人们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新疆伊斯兰教建筑装饰艺术》就是这样一本读物.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化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各种文化产生於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且在不同的民族意识作用下不断得以进化。因此,它往往具有许多特殊的因子,并在历史演化过程中不断积淀,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民族文  相似文献   

16.
论文化──民族文化与市场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化──民族文化与市场文化施琳多姿多彩的文化,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是人类独特的创造物。它伴随着人类告别远古的蛮荒跨入今天的文明,经历了同样漫长的历史过程。人们以文化为研究对象,创立了文化学,探讨各种文化现象的起源、演变、传播、结构、功能、本质,以...  相似文献   

17.
将视觉人类学"工具化"、"技术化"及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和对视觉研究理论的陌生,导致视觉人类学被"边缘化".视觉人类学的当代研究,不仅需要研究人类视觉文化遗物和通过镜像聚焦和折射的文化视像,还需要直接面对人类活态的视觉文化现象,面时不同群体的视觉表达、视觉传播和视觉行为,研究人类的群体性图像信息、视觉符号和视觉文化行为,关注视觉媒体和媒体革命对文化的影响,考察在现代视党媒体影响下的文化涵化、文化冲突和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18.
所谓饮食习俗是指人们传统的饮食行为与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食物属性、食物的种类、制作过程、餐桌上的礼仪,包括节日食品和各种日常食品以及食物的名称、储存、禁忌等内容。饮食习俗是人类民俗事象中最贴近生活的习俗。饮食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同时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这种最贴近人类生活的民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饮食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是研究各个民族或群体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食生产、食生活及相关的文化现象,包括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应用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跨学科综合性地研究人类生活的饮食和饮食行为.草原饮食文化是站在饮食人类学的视野中,研究草原地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饮食生产、饮食生活、饮食行为、饮食理论、饮食相关的文化现象等,将之上升到学科的角度,这样更有利于把握和系统地研究.草原饮食文化的研究,将有助于推动饮食人类学学科的发展,并对人类学的中国化研究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还会深化对草原文化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20.
超越村庄:汉人区域社会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靖 《民族研究》2012,(1):92-102,110
区域社会研究因超越村落分析模式而出现,主要涉及市场层级社会、祭祀圈与信仰圈社会、水利社会、某一"核心价值"较突显的区域社会等若干领域。本文分析了区域社会研究产生的背景,诸理论模式的内涵、争论的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彼此间的系谱关联,概括出关乎各种区域社会运转的一般逻辑:借以某种独特的社会事实或文化机制,整个区域社会被组织起来并维持运转。区域社会不仅是客观的自然环境与人类互动的结果,同时也是不同人群文化协商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