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藏传佛教对蒙古族家庭伦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过程中 ,佛教的伦理道德思想与蒙古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相结合 ,使自身适合于蒙古社会 ,适合于蒙古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 ,从而成为蒙古族民众能够接受的佛教伦理思想。本文对蒙古族传统的“孝亲”观与佛教的“孝道”思想、传统的家庭夫妻伦理与佛教提倡的家庭夫妻伦理的关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考古发现及古代流传的"孝子故事图像"为中心,讨论"二十四孝"形成过程中的女性形象及"社会性别"的历史与文化建构诸问题.其关注的要点有儒家伦理与行动--"孝道"中的女性形象;古代女性规范--"妇道"与"孝道"互渗中的女性性别建构.希望借助这个历史中的"性别"解读,拓展对中国妇女史、性别史以及两性关系等议题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3.
运用一个北方乡村的田野资料,从慢性病人照料的视角,考察疾病谱的变化对乡村孝道的考验。研究结果表明,老年慢性病人照料不仅影响了成年子女的家庭生活,还带来了家庭关系的变动,并进一步凸显了乡村老人的赡养问题。不过,乡村的养老危机主要不是因为"孝道的衰落"。沙村慢性病人照料的现实表明,尽管面临重重困难,绝大多数子女依然在尽力照料老人;如果过分强调"孝道的衰落",我们就会忽视上述事实,就会忽视农村养老问题的制度根源。  相似文献   

4.
《论语》主要记录了"至圣先师"孔子的言行,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今天教育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观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论语》为突破口,探讨孔子为师之道.  相似文献   

5.
孝道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尤其是在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下,继承和弘扬孝亲的传统美德,赋予孝道文化以时代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孝经》是一部我国传统孝道的典籍,在这部典籍中体现了诸多伦理精神,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国民众的道德意识。因此,我们从《孝经》中孝道的本质、规范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孝经》中的孝道理论,对于当前社会的行孝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与庄子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研究儒道关系所不能绕开的。在《庄子》书中儒家创始人孔子频繁出现,约有四十多章节记述到孔子。《庄子》涉及到孔子的部分篇章里,触及了孔子和庄子的重要思想及核心理念。本文透过《庄子》中的孔子与《论语》中的孔子比较的视角,以圣人观为切入点,窥探孔子与庄子在价值理想、人生境界方面的旨趣之异同。  相似文献   

8.
在大明山周围的人们对老人表孝道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dai cij ram hwnj Bya cwx bae",即"人老死后抬上大明山埋藏",当地的壮族群众在人死后都要请师公和道公前来念经举行葬礼,把死者灵魂送归祖宗神山大明山,此即所谓"魂归岜社(大明山)"。民间相传"天坪"是壮族古老的鬼神妖怪和神仙经常聚集成圩的地方。"天坪仙圩"就是壮族人死后灵魂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围绕"命"这一话题展开过一系列的探讨。孔子对待"命"的态度与他对仁、义、礼、智、信的见解交织在一起,可概括为"知天命"和"畏天命"两点。孔子的命运观来自于他对人生遭遇和社会发展现实的体悟,是他对生命有限性与时间永恒性做出的追问和探求,是他面对制约时寻求突破、为自由解放而做出的理论与实践的努力。这种命运观体现着儒家对人的终极关怀,彰显着儒家学说精神深处的高度自律意识和主体道德意识,对现代社会来说仍然具有鼓舞斗志、慰藉心灵、重塑道德追求、实现价值目标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好客中国     
好客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礼仪,塑造好客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品牌,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重要路径。立足于旅游语境,从国家形象的关系概念角度解读好客中国概念及内涵,提出建立由社会伦理义务和商业利益共同驱动的"好客模式",并基于旅游吸引物系统观分析好客中国要素构成及其功能,进而阐明好客中国符号构建思想和构建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孔子实行"因材施教"的历史背景、孔子对"因材施教"的认识与实践和"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的影响,论述了"因材施教"思想在现代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晚明(1506-1644)是一个动荡畸变的时代,市民阶层崛起,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处于转型中,时代审美由艺术审美走向生活审美,强调个体情感体验,尊重自我性灵的实现。在思想领域中也出现了很多解放潮流(以李贽哲学为标志),极大地刺激了思想界和艺术界,导致晚明绘画作品极具原创力,风格多样,以追求尚奇、狂放、荒怪品味为主的"狂怪"画风在明末金陵文士的圈子中盛行起来。"狂",即狂放不羁(以徐渭为代表);"怪",即奇诞荒怪(以陈洪绶为代表),晚明"狂怪"画风所彰显的艺术精神走向对个人精神的崇尚与张扬,显示出艺术革新与自由独创的精神面貌和对教条思想观念的强烈批判;晚明画家在艺术活动中所彰显的潇洒恣肆的狂态真性,在荒诞中对生命和永恒的不断思考,游戏自在的"意在身先"和对"丑"的审美秩序的探索,无一不表达了他们对道禅思想与心学思想的推崇和内心中对艺术真性、生命真实与心灵空明的追求,也正是这些观念彰显出晚明"狂怪"画风的独特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3.
刘小兵 《民族论坛》2007,(10):50-50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孔子论及《诗经》的章句进行汇总、对比、推理,认为《诗经》中不会有孔子及其时代的人所认为的"淫奔之诗":孔子所讲的"思无邪"是通过乐礼对一些当政者进行政治训诫,是孔子的政治观点,是孔子乐政思想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论语》君主和臣下"问政"的不同,可以清晰地把握孔子政治哲学中君主和臣下的不同职业分工.在孔子的政治哲学中,君主要做到"为政以德",引导政治体的走向,举贤任能使政治体得到良好的治理.而臣下正是具体政事的承担者,他们辅助君主承担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与君主共同维护政治体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思想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并且在作品中多有体现。本文通过对赤壁怀古一词的分析,阐述苏轼思想中的"虚无"观、"人生如幻、心造万物"观、自然观,希望借此为研究苏轼及其作品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6.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五个认同"教育的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民族自治地方,双语教育一方面发挥着赋予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的作用,更重要的,在思想领域,更承担着引领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所以,在考察双语教育的教学目标时,应在兼顾语言目的、文化目的的基础上强调国家和社会目的,发挥其统一思想认识、建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祖国观的功能。当前的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应在学科建设、教学内容体系等方面突出服务于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为核心的祖国观培养,建立和巩固各族群众珍惜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美育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论语>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美育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他的美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美育工作亦具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比较《论语》君主和臣下"问政"的不同,可以清晰地把握孔子政治哲学中君主和臣下的不同职业分工。在孔子的政治哲学中,君主要做到"为政以德",引导政治体的走向,举贤任能使政治体得到良好的治理。而臣下正是具体政事的承担者,他们辅助君主承担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与君主共同维护政治体的稳定,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晚明(1506-1644)是一个动荡畸变的时代,市民阶层崛起,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文化处于转型中,时代审美由艺术审美走向生活审美,强调个体情感体验,尊重自我性灵的实现。在思想领域中也出现了很多解放潮流(以李贽哲学为标志),极大地刺激了思想界和艺术界,导致晚明绘画作品极具原创力,风格多样,以追求尚奇、狂放、荒怪品味为主的"狂怪"画风在明末金陵文士的圈子中盛行起来。"狂",即狂放不羁(以徐渭为代表);"怪",即奇诞荒怪(以陈洪绶为代表),晚明"狂怪"画风所彰显的艺术精神走向对个人精神的崇尚与张扬,显示出艺术革新与自由独创的精神面貌和对教条思想观念的强烈批判;晚明画家在艺术活动中所彰显的潇洒恣肆的狂态真性,在荒诞中对生命和永恒的不断思考,游戏自在的"意在身先"和对"丑"的审美秩序的探索,无一不表达了他们对道禅思想与心学思想的推崇和内心中对艺术真性、生命真实与心灵空明的追求,也正是这些观念彰显出晚明"狂怪"画风的独特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0.
孔府满汉全席,是民族团结的象征,饮食精品的荟萃,遐迩闻名.孔府饮食习俗的形成,渊远流长.孔子曾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遗训.其"精"、"细"二字的含义,不仅止于"粮食不嫌舂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而是泛指不断提高烹饪水平,精益求精,做出可口饭菜.子曰:"失饪,不食",是说不吃烹饪技术不佳的食物;"割不正,不食",意即强调切割要讲究刀功技法;"不得其酱,不食",即说烹饪时要加上一定数量的作料加以调味.孔子提出的这些饮食观,代代相传,继承发扬,为孔府饮食习俗打上了历史印记.自汉朝以来,皇帝亲临曲阜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