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不同宗教信仰下的柯尔克孜族和汉族在婚姻习俗和婚姻状况方面差异的分析 ,探讨不同民族间的婚姻差异对生育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婚姻是人类延续的必要社会形式,也是传统社会中人们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本文认为达斡尔族非常重视婚姻,也有着自己丰富的传统婚姻习俗。文章通过对婚姻制度、婚姻缔结、纳礼、婚礼、离婚与再婚等婚俗的考察,系统论述了达斡尔族传统婚姻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历时两年的《柯尔克孜族》油画创作给我带来了一些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思考,将壁画的仪式感、装饰性融入油画创作,将传统造型基础与现代性相结合,对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绘画的一些反思,关于如何找到、找准最佳的表现柯尔克孜族人民幸福祥和生活的创作形式、表现方式的一些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4.
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无论在哪种形态的社会,都显得尤其重要。农七师各个时期人们对择偶的标准、婚姻仪式和婚姻观念的不断变化,也正是兵团人婚姻及婚姻观发展变迁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5.
裕固族传统婚俗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别内涵。在正式婚姻和非正式婚姻形式中,特别是在婚礼习俗如戴头面仪式、打尖踏房仪式、阿斯哈斯仪式及婚礼歌谣中都渗透着裕固族人的性别观念与性别意识。婚俗中反映出明确的男女性别角色意识、分工意识和合作意识,对家庭结构的影响是,裕固族人既有女性主导型家庭模式,也有男性主导型家庭模式,同时两性在婚姻家庭中具备平衡协调意识。这对当今现实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仫佬族传统的婚姻模式中存在入赘婚和嫁娶婚,"两头走"是21世纪初仫佬族比较盛行的一种婚姻模式。过礼和上香两种仪式共同促成了仫佬族"两头走",是其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两头走"是仫佬族传统文化应对现代文明自我调适的结果,对整合家庭资源、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壮大人口与增进族际交流、维护社会稳定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应在与仫佬族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地方鼓励"两头走"的婚姻模式,作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德宏旧城大寨傣族婚姻习俗的考察与比较,阐述德宏傣族婚姻习俗的变迁,认为德宏傣族婚姻习俗的主体核心仪式没有发生变化,而由主体核心仪式派生出来的非仪式部分则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嬗变。  相似文献   

8.
东北柯尔克孜族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柯尔克孜族是我国柯尔克孜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主要聚居于黑龙江省富裕县,人口145人(1990年7月统计),是18世纪中叶因参加准噶尔叛乱,作为叛民发往东北的.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东北柯尔克孜族文化表现出与西北柯尔克孜族文化很大的不同.在宗教方面也是如此.东北柯尔克孜族的宗教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他们既有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又有从其它民族拿来的宗教习俗;既信仰原始的萨满教,又信奉阶级社会形成的一神教喇嘛教,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9.
李曦淼 《民族论坛》2012,(8):104-107
葬礼是人生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之一。通过葬礼,亡者由一种生命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生命状态,从而确定亡者在亡者世界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在传统汉族父系制家庭中,婚姻的缔结使女性处于中立和身份不确定的境地,女性直至去世才获得了身份的归属。葬礼便是促成这一身份转变的过渡仪式,而娘家人在葬礼中的地位及作用也是这一身份转变过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婚照影像是视觉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它用影像技术记录下来的不仅是客观的社会现实,也是步入婚姻的男女对当下生活的感受、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藏族青年的婚照叙事表明: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和眷恋与对现代文化的认可和接纳并不矛盾,婚照作为特殊的社会图像,用选择性出现的符号意义,形成新的文化表述。在人生的重要仪式中,婚照成为族群的静态记忆场。这种重要的家庭影像传承传统文化,重构新时代的集体记忆,表达着对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宁蒗泸沽湖景区旅游业的繁荣,摩梭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摩梭人的婚姻习俗颇受世人的关注.由于传统文化受到现代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婚姻制度为代表的摩梭人习俗也在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笔者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对永宁摩梭人的婚姻现状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摩梭人婚姻习俗现状的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2.
迈步礼仪是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的一种礼仪,是两个民族人生中每一个孩子都给过的一种重要的礼仪之一。本论文主要介绍了柯尔克孜族人的迈步礼仪(tushamesh keyuu)及其进行过程、礼仪中的一些细节、文化和民俗,分析了柯尔克孜族人迈步礼仪(tushamesh keyuu)的意义、礼仪的育人作用和社会交际意义。本人通过田野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后写出了本论文。  相似文献   

13.
打牛祭丧是贵州黔西县化屋歪梳苗丧葬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仪式。该仪式的举行与否,取决于死者的年龄大小、是否生育及死者家庭的经济条件。通过这一极富象征性的传统仪式,苗寨社会建立起了一种以费用分摊为目的的经济扶助模式,有效缓解了单个家庭举行丧葬活动的经济负担。同时,家族认同功能也在仪式中得以强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打牛祭丧仪式也在不断变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宁蒗泸沽湖景区旅游业的繁荣,摩梭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摩梭人的婚姻习俗颇受世人的关注。由于传统文化受到现代社会变迁的影响,以婚姻制度为代表的摩梭人习俗也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笔者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对永宁摩梭人的婚姻现状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摩梭人婚姻习俗现状的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5.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游牧民族,其所拥有的传承文化是具有明显民族特征和古文化特征的。因此归属于柯尔克孜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具有绝对的价值属性。文章以研究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问题为主要目标,以国内柯尔克孜族的发展现状为准,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交流体系进行了详细探究。希望文章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可为相关少数民族文化维护者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盟誓是吐蕃对外关系中一项重要活动,<旧唐书>中关于盟誓的仪式和誓词等有许多记载.依据这些记载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辨析可以看出,在吐蕃与外族的盟誓中,尤其是与唐朝的盟誓中,以神为鉴照和歃血等仪式并不能简单地归为吐蕃苯教的仪式或影响.恰恰相反,这实际上都是汉族传统盟誓的有效组成成分,所以,唐蕃盟誓的仪式实际上是双方对对方盟誓仪式中传统宗教因素的折中和变通.另外,佛教在吐蕃兴起后,佛教因素也逐渐渗透到唐蕃的盟誓中,双方的盟誓仪式中,传统宗教因素和佛教因素并存,其主要的推动力量则来自于吐蕃.  相似文献   

17.
在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萨满教在我国北方各民族的信仰世界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满族、蒙古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等民族的民俗生活中至今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萨满教信仰活动。改革开放后,各地萨满活动和祭祀仪式明显增多。萨满文化对当代人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表现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对于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和旅游经济,都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但在开发利用萨满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保护萨满文化的本真性,注重真实,浓缩精华,强调知识性和观赏性,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正确区分萨满祭祀风俗和封建迷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清代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名称、身份、社会地位等问题,以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开展柯尔克孜族历史文化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生活在卓仓地区藏族婚姻仪式的介绍,从而体现卓仓藏族在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湟水流域是如何强化对民族语言、服饰、民俗等民族文化属性的延续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柯尔克孜族在历史上有多次迁徙,因此,迁徙对柯尔克孜族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文化、信仰、习俗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与新疆柯尔克孜族是同源同族,但宗教信仰不同,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信仰的是萨满教和藏传佛教,保留着祭祀祖神、蛇神、马神等习俗.黑龙江柯尔克孜族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和一些原生态文化的遗存,加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