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尽管没有公开直接地提出“一分为三”哲学命题,但却有着“一分为三”哲学思想:援用三足鼎立,承认中性存在,注意反“左”反右,坚持适度原则,倡导立体矛盾,用三概括事物。所有这些都说明他有着“一分为三”哲学思想。“一分为三”哲学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泉。探讨《易经》由太极而阴阳四象,由四象加一画而成八卦与由太极而阴阳直接化生八卦,再由八卦迭加成六十四卦的逻辑演变道路,以及揭示其中"道立于二,以阴阳为本;物成于三,以三极为用;三生万物,以变易为动"的"一分为三"思想。  相似文献   

3.
老子哲学是一个基于本体论的哲学体系,既是生命哲学,也是行为哲学。老子所著《道德经》对探讨教育哲学思想具有积极、深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分为三”与“一分为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分为三”是对“一分为多”的科学定性和分类,是“一分为多”的一般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老子《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及其思维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宇宙发展规律,是万物之"母",它的作用无穷无尽,天、地、人都必须遵从"道",而"道"却由其内部阴与阳的对立统一推动它独立自在地存在着、发展着.<道德经>中"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治国之道,明确地显示出"无为"与"无不为"两个对立概念之间的统一性与相互转化.这一辩证思想反映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农民盼望免除苛政的愿望,具有进步性.<道德经>中的为人之道处处显示出辩证思想的光辉,这一思想对如何为人的种种要求,至今对我们仍有教育意义.<道德经>中有一系列的辩证命题.<道德经>中的辩证推理证明,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已经具备了现今所讲的推理形式中的一些最主要的推理形式.<道德经>中的辩证思维仍处于人类辩证思维的萌芽时期.  相似文献   

6.
正题、反题、合题"三段式"是由康德首创的,黑格尔使其完善与系统化,马克思则加以继承并进行了根本变革.但经过考茨基与伯恩斯坦关于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是取其一还是互补的论战之后,正题、反题、合题"三段式"就被人们抛弃了.于是"三段式"成为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代名词,"合题"、"融合"成为"修正主义"的主要观点.这样一来,"一分为二"、"两分法"也就被绝对化了.实际上,正题、反题、合题"三段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一分为三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哲学概念。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学术界对一分为三理论的研究在争议不断的过程中逐步展开。经过以庞朴、雷正良和周德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的深入研究,一分为三理论影响日益广泛并在诸多学科的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可是也还存在一分为三理论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9.
老子著作与思想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是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传播中的经典案例。笔者梳理了两百年时间里,老子著作与思想在西方世界翻译传播的历史,重点介绍了老子著作思想在英语世界、法语世界、俄语世界、德语世界和西班牙语世界的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10.
汪兆镛为清末民初岭南著名学者,由于时势变迁和命运多舛,他的生活轨迹和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晚年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一名宿儒变成一名道士,享有“高风亮节”美誉;他纂写的《老子道德经撮要》,析注老之谬讹,释著老之原因,撮《老子》之要义,阐发经旨,不仅方便世人体悟《老子》真谛和了解道学源流,而且有助于道教的宣传和弘扬,有益于社会的治道和化俗。  相似文献   

11.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最普遍的规律和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黑格尔运用一分为三思想方法,将自己的哲学体系划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黑格尔逻辑学,整个的是概念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和消散,是事物的量变、质变到量变,是运动的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无论是基本范畴和观点,还是认识观和方法论,或者是揭示和阐述的基本规律,乃至是体系构造的基本框架和骨干,都充满着一分为三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12.
《道德经》作为中华第一部个人学术专著,既是哲学圣典、道家首典,又是文章宝典、文章学元典。它不但包含老子的文章写作论和文章阅读论,而且内蕴丰厚的文章本体理论基因:“文原于道、文以明道”的文道观,“道法天地、文法自然”的文法观,“疾伪存真、言而有宗”的文质观,“言可表意、言不尽意”的言意观,“有无相成、虚实相生”的形神观,“‘无为’思维、辩证否定”的文思观,“言之有德、积德治文”的文德观.“关在真善、关在科学”的文美观。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哲学逻辑学的逻辑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即三分法或三分式及其运用自然-感性-意志、偶然-必然-自由、感性-知性-理性、机械性-化学性-目的性、生命-认识-绝对理念等等,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一分为三"思想.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用"三分法"分析事物矛盾的诸多立论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的内涵。究其根源,对立统一规律深藏着辩证法范畴"三"的丰富内容。它是辩证思维方式的精华所在。老子的"二生三"、黑格尔的"第三者"以及恩格斯的"中介"等一系列论点,启示着我们解读辩证法范畴"三"的属性和功能。  相似文献   

15.
(AA———Aa———aa) n 可以作为“一分为三”之模式 ,当n =0时 ,表示“无”事物 ,“无”就是“有” ,就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当n =1时 ,表示一个事物存在着三个方面。当n =n时 ,表示n个事物相互作用时 ,结果为 :AAn、aan 和处于中间状态的Aan……。从而说明事物存在着AA、Aa、aa三种状态且三者在自然的、生态的和人类社会的环境中通常处于平衡状态。事物相互作用可以用 (AA———Aa———aa) n 来表达其“一分为三”的规律性。可以反映和说明生物遗传变异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道德经>作为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中永恒不灭的经典,模糊美享悦了一代代读者.文学翻译中,精确性是相对的,模糊性是绝对的、普遍存在的.要将原文的美感真实地传递给译文读者,除了准确解读文本外,更要拥有模糊视野,运用模糊法则,视具体情况灵活变通.本文以<道德经>中"道"和"无"为例,阐释模糊法则在实际翻译中的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是可译的,因为它的基本人文价值观是举世可接受的。《道德经》是不可译的,因为任何翻译都不可能复原原来的《道德经》的全部真谛,更不可能完全阐明道的绝对真理,不要奢望搞出一个绝对标准的英译版本。我们需要相对标准的版本来维护我华夏文化的基本标识,我们更需要不同文化语境的解读来构建文化交流的道场。在坚持辨证唯物的科学世界观的核心意识形态的同时,要以宽厚的胸怀,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收集、整理、改编并出版精选的译稿,让兼容各种宗教、主义的译本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让全人类听到听懂中国人的声音,让东方先哲的和谐妙音传遍全世界。  相似文献   

18.
老子《道德经》中提出了“上善若水”、“少私寡欲”、“上德若谷”的为官之德。这为我们如何根据新情况、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解决好“当干部为什么”、“有权后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与邓小平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产物。但他们在哲学上又是有区别的 ,“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他们在哲学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区别。由于认识论上的不同 ,导致了他们在方法论上的区别 ,从而在国家建设思想上、方针政策的运用上产生了巨大差别。  相似文献   

20.
辩证法认为宇宙是按照一定的规律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也是统一的。本体“A”的内部必然地发展异化为“A”与“非A”即“B”。在本体发展变化的系统里,每个层次内部的A、B、C、D、E、F……及其相互之间表达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逻辑关系;而在A、AB、ABC、ABCD、ABCDE、ABCDEF……每个层级之间表达的是事物发展的价值关系。按照这样的研究思路,研究人类历史的种种哲学辩证法形成及其相互之间旳同一关系,我们将会得到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具有同一性的哲学辩证法体系。历史中所有哲学辩证法形式及其之间旳同一关系都会在这个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道立于二,物成于三。事物是“一分为三”的。“一”为一个事物,“二”为事物内部矛盾对立的双方,“三”即是矛盾双方经过对立斗争形成的具有新质的“一”即是“三”。“一分为二”是特殊时期特殊状态下事物存在与运动的规律;“一分为多”是事物的基本属性,也是事物存在的规律;“一分为三”能够包含与表达“一分为二”“一分为多”,是事物存在与运动的最普遍规律。“一分为三”既是辩证思维的全面而准确的简明表述,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世界哲学的重大贡献,是人类思想宝库最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