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也要改造世界。这一原理标明,人的认识既是科学认识,也是功利认识。科学认识是人们掌握事物自身的本质和规律;功利认识是人们掌握自身对事物的需求以及事物对人们的满足的双向适应过程。认识的这两重属性,是普遍存在的,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客观根源,而且有着难以回避的分合关系。明确提出和论证认识的两重属性及其内在机制,对于深化认识理论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认识活动不仅要获得关于事物现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掌握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要深入地思维,“要思维就必须有逻辑范畴”。范畴是深入认识对象本质的重要的思维工具,它起着其他认识要素所起不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人们在掌握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后,认识的过程仍然没有完结;人们还需要有事物“应如何”的认识和改变事物现状的目的或目的体系。这就是认识的两个层次:“存在认识”和“价值认识”。作者简要地回顾了哲学史上的有关论点,并就认识的两个层次及其各自的内容、形式、作用和相互关系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质的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片面的认识。它们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其具体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它是以事物的本质为内容、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的,其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  相似文献   

5.
范畴是人的思维反映现实中最一般、最本质的联系和关系的逻辑概念,是人类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是人类认识之网上的网上纽结。人们的认识从个别推进到一般,从具体推进到抽象,从事物的外部现象推进到事物的本质,从繁复的偶然性推进到必然的规律性,只有借助于范畴才能够实现。也就是说,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只有依靠范畴,才能在思维中把握住事物的部分、方面或本质。范畴既是人类认识的工具,又是人类认识的结晶,它既表现出人类认识的阶段性;又表现出人类认识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假象不仅是辩证法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认识论的一个复杂命题。充分地认识假象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科学地研究假象的基本特征,对于丰富我们的哲学理论,更好地通过假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进而深刻地、全面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无疑都是十分重要的。假象具有本质的否定本性我认为,过去一些哲学教科书和文章,对于假象定义的表述是不科学的。因此,研究这一问题,首先要突破一些传统的观点,科学地表述假象的定义。假象就是本质的否定本性的表现,是反映本质否定方面的一种形式。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事物的本质,就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构成的。而矛盾  相似文献   

7.
本质这个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列宁认为,本质和规律是同一类概念,是同等程度的概念,都是在现象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都是人认识事物所得到的同一认识。所以,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首先从认识论方面提出“本质”这个范畴,因为,他认为每一个事物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方面,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认识事物,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人们怎样才算认识了这个“存在”呢?亚里  相似文献   

8.
吴澄清 《金陵瞭望》2006,(10):44-44
求真.是从实际出发。观察和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程元鲁 《新天地》2011,(12):267-267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高中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首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这一理论的诞生是人类对社会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拟从社会主义的层次性出发,对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的思路进行探讨。社会主义有本质、特征和现象三个基本层次,一部社会主义本质认识史就是一部社会主义层次性认识的历史。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质,本质是事物最根本、最主要的质,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它是事物最一般的决定性的东西,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  相似文献   

11.
关于古汉语的处动与拜动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异关系是客观事物之间的一种最普遍的关系。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看到它们相互联系的一面,而且要看到彼此区别的一面。事物的特殊性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区别事物。学习语言,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既要看到语言现象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有效地使用语言。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为现象之间的联系所迷惑而分不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别。文言文中,有些动宾词组的含义都是“以+宾语+为+动词”,可以简化为“以…  相似文献   

12.
认识的本质梯级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重要问题,列宁在《哲学笔记》中首次提出。从认识的纵向视角而言,是对事物内部基本要素的理性认识过程;横向视角而言,是以事物的普遍联系为基础的认识过程;认识达到一定程度,即进入对事物不同层次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3.
“按照自然的规律,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特质。”“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包含着差异和变化。”事物的特质和差异,是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我们认识事物,除了认识它们的共同性,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它们的差别性;否则,将无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同此,研究和认识新古典主义,不仅要弄清它和其他文艺思潮的联系,而且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有这洋,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地了解新古典主义的  相似文献   

14.
从事物和世界自身的属性出发,采用数理逻辑方法,就事物的非元性、可认识性以及世界的不可计算性和分析性方法的完备性展开讨论。结果表明,对世界和事物的分析是必要的,但试图完全认识世界和事物的所有分析性方法都是不完备的,而且不存在任何绝对完备的智能系统。依据认识与被认识的事物的关系,建立关于认识、知识、信息等的统一模型,揭示认识是映射的像,知识是赖以消除认识的不确定性的从事物到对事物的认识的映射,信息是事物在一定空间里的投影,以及万物皆有灵的本质,同时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对直接映射和间接映射的分析表明,直接映射和直接认识方式具有单一性、确定性、机械性、非通用性和不完备性等性质,对事物的完备认识必由且必有间接映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事物的存在形式有本质和现象两个方面。本质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把握, 现象通过感觉就能认识, 本质作为认识对象是极其广大的,而感性的范围则是比较小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中心范畴“物质”是极其广大的, 理性才能把握,因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理性哲学。而实践唯物主义的实践范围则是较小的, 是感性哲学。当我们谈实践时, 我们的认识范围就缩小了。缩小了的范围一般就是感性能够感觉到的。理性本体作为认识的一极是关于事物起源发展的东西, 因而是更重要的本体。但感性本体作为认识的起点也是不能丢的,舍此我们对事物就会毫无认识。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的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现象和本质可不可以相互转化,这个问题在目前的哲学教材与论著中,多数未提及,少数持肯定回答。本文认为现象与本质不可能发生象某些教材所认为的类似原因与结果那样“相对于不同关系”而言的相互转化,并通过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具体分析,提出了在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中,只存在由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的转化,而不存在由对事物木质的认识到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的转化,对于本质自身来说,则有由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不断转化,对某些教材所认为的第一级本质相对于第二级本质来讲则变为现象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做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有它自身的、内在的规律性。所谓“规律”,即事物的本质联系,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规律最本质的属性是它的客观性,规律客观性最明显的表现,则是它的必然性,普遍性和重复性。正因为规律有以上这些基本特征,就使得对家庭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成为我们实施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科学精神是科学认识主体的内在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实事求是,即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9.
刑罚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是内在的,具有隐蔽性,需要透过现象来认识。同时,现象又是复杂多变的,既有反映事物本质的真象也有不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假象。这就势必导致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出现误差或多样化,但是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因此刑罚的变化必然引起学者们对“刑罚本质”的不同看法,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关于刑罚本质的几种观点进行阐述、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笔者认为较为科学、合理的刑罚本质观。  相似文献   

20.
事物的属性在本质上是作为系统的事物所具有的系统质,因而具有凸现性。它们既可以凸现于组成事物的要素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又可凸现于事物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因此,权变的观念应当影响我们对事物属性的认识和我们对真理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