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展现了为传统男权所压迫的中国传统女性、为美国霸权文化所压迫的二代华裔移民女性和作者理想的美国华裔女性三类人物的命运,在男性话语和欧美话语双重压迫下以"错位的自我"进行妥协与让步,最终自我建构了理想的美国华裔女性的女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2.
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为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小说中重要的意象和写作背景,具有两面性.其既是造成母女关系紧张和痛苦的根源,又是建构母女融洽关系的纽带;既是剥夺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父权制话语,又是赋予华裔女性种族话语权的叙事策略;既是作者借以救赎华裔灵魂的"圣杯",又是作者隐匿的东方主义心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3.
谭恩美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这种身份属性极为强烈地显示了文化上的边缘地位。为了更好地在美国主流社会获得华裔女性的话语权,构建华裔女性的主体性,谭恩美在其作品中运用了具有对话性特点的独白叙事手法。独白叙事的手法本身,反映了两代华裔女性之间显性对话的缺失,但是,充斥对话性的独白叙事,视不同文化为相互独立的对话主体,更凸显不同文化间实现交融的多元途径,不仅实现两代华裔女性之间的沟通,同时也实现了与美国白人主流话语的对话。  相似文献   

4.
在美国华裔导演的电影中,关注美国华裔女性命运的作品占了很大比重。美国华裔女性通过其特有方式打破沉默,赢得自己话语权,这说明美国华裔电影对于华裔女性的刻板化印象起了渗透、抵抗、甚至颠覆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模拟和杂糅西方主流社会普遍接受的东方主义对华裔女性的刻板化描写,对东方主义进行了有效抵抗,重构了华裔女性的主体身份。这显然不是作者为迎合主流话语的自我东方化,而是美国进入族裔时代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的抵抗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研究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一书中如何在母语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夹缝中艰辛地探寻自我身份;指出她从每个角色的塑造入手,以"沉默"和"言说"作为标志性的主词,意在暗喻她自己作为一名华裔女性作家,在族裔妇女话语权缺失的美国白人主流文化氛围中,从沉默到最终获得话语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华裔女性,是一个重要的海外华人群体。本文以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为文本,以“沉默螺旋”理论为分析工具,重点分析了华裔女性话语权及其表达方式的变迁,力图揭示出华裔女性“柔顺”性格形成的社会动因和“沉默”中华裔女性的精神生活状态。这对于研究中华文化在异域的传播变异和华裔女性社会地住的变迁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强调话语与权力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认为话语与权力永远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话语产生权力,权力也产生话语;话语是权力争夺的对象,只有争到话语的权力才是真正的权力。话语权力理论给翻译研究也带来启示,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转换的翻译更是权力争夺的场域。尤其对于在翻译中长期被遗忘的女性角色来说,话语权力把性别问题重新放大,让女性看到了为自己争夺权力的机会。基于话语权力理论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本文结合话语权力、性别和翻译三个方面,提出在翻译中争夺女性话语权力的命题,并以女性译者祝庆英的《简·爱》中译本翻译实例为证,深入、系统地探讨了女性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实现对权力的争夺。  相似文献   

9.
在这个男权社会中,男性话语是主导,而女性话语权一直被压抑着。女人只能以男人的声音说话,或是干脆处于"失声"状态。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欧茨的代表作《他们》中的莫琳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生活在男权淫威之下的女性寻求自我声音、获取自我身份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全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媒介在一定程度上为女性拓展了话语空间,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具魅力的传播平台.女性,尤其是近年来迅速蹿红的女性红人,利用网络媒介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获得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强了女性意识,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但同时,网络媒介遵循的仍然是传统的性别秩序,网络媒介本质上仍是一个男权媒介,网络中的女性仍然是作为"他者"成为男权社会的观赏品、消费品,网络女性尚未获得真正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分析指出,《女勇士》作为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表明了双重族裔身份和双重文化背景的华裔女性在寻找个人身份位置时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汤亭亭所塑造的华裔女性形象既是她自身的真实写照,更是华裔女性成长艰辛的真实写照;汤亭亭的《女勇士》既表达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更加表达了为她们争取话语权的渴望,以及在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的基础上和谐相处、平等交流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从后现代文化分析的角度,对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女勇士》中未曾引人注意的疯子叙事进行分析,认为该叙事通过对疯女人癫狂的描写,使癫狂世界与正常世界形成互文效果,从而揭示“疯子”既是父权制和种族主义压迫华裔美国女性的工具,又是华裔美国妇女追求话语权、颠覆压迫的手段。此外,“疯子”还是作者建构华裔美国女性文化身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1982年,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发表了具有代表性的女权主义小说<紫色>,黑人女性话语权问题得到充分重视.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黑人妇女摆脱他们的父兄、丈夫或情人所加给他们的伤害,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女性间的相互支持求得自我解放上,做了至今为止最为大胆的探索.她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黑人妇女茜莉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摆脱神权话语,探索自我和积极构建自我身份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网络言情小说是平民女性作者与读者共同营造的爱情乌托邦。它充分表达了当代女性对爱情和婚姻的想象与期待。在网络言情小说中,女性虽然在两性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男性却是这一女性主体意识建构体系中的评价主体;作者和读者试图通过对男性的想象性塑造和对弃妇人生的重新书写来冲破男性话语对女性的束缚;众多女性对自我身体的描摹和对自我情欲的确认是当代女性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认识。网络言情小说作者有意识地让女性掌握话语权,让女性在自我言说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主体性的重新审视和确认。网络言情小说是当代女性婚恋观的大众言说,也是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对自我定位的勇敢探索。  相似文献   

15.
女性话语的提出印证了女性在社会演进中面对女性传统文化所作出的抗争与妥协。女性话语就是女性寻求自身解放、摆脱男权话语禁锢的尝试,是女性寻求自我主体意识构建与自我塑造的大胆尝试,标志着女性对自我精神力量与价值的探寻。要使女性地位得以提高,就必须摆脱男性话语的禁锢,构建女性自身的话语体系。女性话语的构建,反映了女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觉醒,是对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女性话语所反映的女性主体意识并非是要彻底颠覆传统文化,而是以两性间的对话、互补与谅解来代替矛盾、对抗与冲突。它强调男女合作共存,又不失各自的特征。这样,女性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认同。  相似文献   

16.
女性话语的提出印证了女性在社会演进中面对女性传统文化所作出的抗争与妥协。女性话语就是女性寻求自身解放、摆脱男权话语禁锢的尝试,是女性寻求自我主体意识构建与自我塑造的大胆尝试,标志着女性对自我精神力量与价值的探寻。要使女性地位得以提高,就必须摆脱男性话语的禁锢,构建女性自身的话语体系。女性话语的构建,反映了女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觉醒,是对女性自我身份的认同。女性话语所反映的女性主体意识并非是要彻底颠覆传统文化,而是以两性间的对话、互补与谅解来代替矛盾、对抗与冲突。它强调男女合作共存,又不失各自的特征。这样,女性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认同。  相似文献   

17.
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无声告白》是一部揭示边缘群体困境和心声的长篇小说,在J.希利斯· 米勒的重复理论视域下,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鸡蛋""红色"意象揭示了华裔、女性和同性恋缺乏话语权的困境,重复的"落湖""逃离"情节则成为解构连锁的困境和重复的抗争、重构边缘群体身份认同的关键线索.边缘群体要构建身份认同,不在于盲从主流或强行灌输自我意愿,而需要从"真我"和相互理解中寻找力量.  相似文献   

18.
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以及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对多丽丝·莱辛的《青草在歌唱》中的后现代主义策略进行解读,分析莱辛打破传统的逻各斯二元对立模式,解构以男性和宗主国为话语权的思想价值体系,重新架构起女性和黑人等少数话语者的自我本位意识的意图。  相似文献   

19.
汤婷婷的代表作《女战士》是美国华裔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以自传体的形式,表现了华裔女性在族裔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下所作的挣扎和努力。被边缘化了的华裔女性像传说中的"女战士"花木兰一样,勇敢而坚定地在多元化的美国文化中寻找自我的位置,并以独特的方式重塑自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不同时期好莱坞电影对华裔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以史为线,找出不同时期华裔女性形象的特点及其共性。发现虽然不同时期电影中的华裔女性形象各具特点,但是这些形象往往被贴上"他者"的标签。究其原因,好莱坞的电影制作在"东方主义"影响下来建构华裔女性形象。本文揭示了这一权力关系,提倡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华裔女性形象的自我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