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文化与文明既有内在关联,也有许多差异.全球化的进程,不仅仅是文明冲突的过程,而且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和而不同"是全球化场景下文化发展和文化共生的必由之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文化自主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可以成为消解文化或"文明"冲突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口文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自身生产或人口生产的进步状态和积极成果的存在,人口文化事业要求有具体的主要奋斗目标,以及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人口文明"概念的成立的依据.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人口文明建设的主要的内容.人口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之一,它能起到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现代性问题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现代性自产生之时就包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文化的特殊形式,也是社会进步和异化状态的标志.与古代的奴隶制和中世纪的农奴制相比,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但是它又存在着深刻的阶级矛盾和异化现象,充分体现了文明的二重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现象称为"文明内部的野蛮",他们联系很多历史事例对它进行了深入分析."文明多样性"这一概念,就是指同一社会中多种文化互相并存和共同发展的状态.在一国之内,鼓励每个文化个体和群体的创造性和多样化,共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国际社会中,提倡各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和竞争发展.中国人常讲"和而不同","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就是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冯玮 《河北学刊》2004,24(5):167-171
阿尔弗莱德·韦伯以他的"历史内在结构论"在"文化形态学"领域独树一帜.按照他的理论,对人类和民族历史的分析与考察应分社会过程、文明过程、文化运动三个层面.社会过程是人类和民族历史的外在显示,如同人的身体;文明过程是人类历史得以延续的动力,如同人的营养;文化过程是各历史体的本质属性,如同人的基因.文明过程和文化运动在"创造"或"发现"、普遍性和排他性、累积性和一次性、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等四方面存在差异.阿尔弗莱德·韦伯的这一理论对于人们重新认识文化和文明的含义,克服欧洲中心论和狭隘的区域文明观,认真审视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建立全球史观,均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天奇 《文史哲》2021,(3):242-251+256
陈炎先生的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学术训练却是哲学美学,其美学研究对中西文化异同、反理性思潮、文明与文化等前沿问题尤为关注。陈先生早年从事美学研究,因成功论说"积淀说"与"突破说"在学界崭露头角;中年后渐由美学转向中国思想史,尤其对先秦诸子学用力最著。与"原教旨儒家"不同,先生力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态度,他不建议将儒学观念作形而上的本体化提升,而是希望同时超越"第三期儒学"狭隘的续统意识以及乾嘉学派单一的研究方法,跳出儒学以反观儒学。在后期学术研究中,先生措意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文化多样性与和谐世界构建"等热点问题研究,希冀不同文化在相互交往中能逐渐寻找出可以被异域文化所接受的"最大公约数",进而向人类共有的"文明"准则不断靠拢。  相似文献   

6.
一国的传播实力是其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指出,中国对外传播当前面临着国家利益冲突,政治意识形态与文化隔阂这三层"文明的藩篱",要突破这三层"文明的藩篱",需要对传播策略与传播内容进行改革,而更深层次的变革,则来自文化产业政策的调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与重建.  相似文献   

7.
张莹云 《理论界》2023,(4):8-14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对“人类文明何去何从”这一时代之问作出的中国解答。就其出场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明思想的吸收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积淀中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从丰富内涵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其特征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文明的中国版本,其结构表现为五位一体的整体文明。从世界意义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为丰富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了新的贡献,更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注入了新动力。  相似文献   

8.
论李大钊"第三"文明之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友古 《中州学刊》2001,(3):143-145
人们在研究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时候,不是批判文化民族主义就是怜惜文化自由主义,不是抬高救亡贬低启蒙就是只看见启蒙而不见民族危机.本文则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李大钊的"第三"文明之说,说明了李大钊的"第三"文明之说恰恰隐含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方向.尽管他的"第三"文明之说有点理想化,但是在文化层面上却为中国近代社会指出了另一种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俄国人对文明的自我认知能力有所提高.一方面是地域文明理论的地位在俄国得以巩固,一方面,同这一理论建立过程相联系的"俄国的(东方基督教的、东正教的、斯拉夫的)文明"却愈来愈频繁地成为批判的对象.自由派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们将俄罗斯看作是一个"不文明"、"不够文明"、"处于多种文明之间的空间"等等的地域.俄罗斯社会文化成份驳杂,需要在考虑到俄罗斯社会文化的分裂性的同时.注意到她的社会文化统一性的表现.从俄罗斯文明史里在找到分裂性和非系统性的同时,也能找到体现俄罗斯文明史的文明规划性和文化综合性的例证.边际文明的现实就是文明的多样性的不同类型在几个世纪期间矛盾地共同生存.统一不是它们生存的起始条件,而是代表不同传统的文化精英们投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的结果.因此它们的共同特性是"对话注定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0.
龟兹文明博大精深、恢宏灿烂,她包含有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佛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等诸多因素和内容,无论是其宗教、语言、艺术,还是考古、历史、民俗,在人类文明史上都做出过重要贡献.多元文明既是互异的,又是趋同的,各种文明中的许多核心内容可以联结相通、可以携手共进,实现文明"话语"间的跨越、理解、尊重、认同.中国文化认为,天下太平的基础在于推己及人的精神境界和内在操守,提倡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不同文化的立场和视角进行对话,通过共同"话语"的寻找,共同题目的回答,共同感受的交流,可以达到融通和共识,促进民族和国家、地区和世界的共生共立共进共荣.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它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要服从"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既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同时又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不仅要考虑人及其社会的物质需要,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提倡物质上的适度消费原则,反对对物质消费的无限度追求.当前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设生态文化,培养国民的生态文化教养.  相似文献   

12.
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必须在与其他文明的交往和遭遇、互动中吸取营养,才能促进自己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文明的传播、交往,则必然伴有社会制度之传播与交流。因为,任何一种社会的文明都必然凝聚为一定的社会制度体系,并通过制度使其文明或文化稳固化和现实化。正因为制度是任何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文明的传播交流,必然会导致制度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文明社会理论认为:"civiliz(s)ation(文明或文明社会)"不是指社会的进步状态或精致的文化形态,而是指"国家"或"国家社会"。国家的本质特征是和人民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对于公民,这种公共权力起初只不过作为警察而存在。国家要素应区分为本质要素与非本质要素,专偶制家庭的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探讨国家的起源就是要寻找国家本质要素的出现时间、方式与过程等。  相似文献   

15.
在考察了"文明"的流行含义和词义的渊源流变后,认为"文明"应该是指人类在争得自身解放过程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总成果,是人类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人类关于思索和创造更好"保护人、尊重人"的方法与制度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经过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全球生态主义思潮已具有了鲜明的"中国印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新的高度,在当今中国,要想走进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其关键就在于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随着我国特有的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断交融碰撞,已形成一道中国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亮丽的乡村生态主义风景线.加之快节奏的...  相似文献   

17.
人类本体论应是时空合一本体论,在时空维度中,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已经从"大陆文明"、"海洋文明"发展到了"太空文明"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应重新评估以儒学为重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全面深入地认识其特质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准确的属于中国的文化价值立场,实现文化的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世界的多样性思想是江泽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当今世界的客观现实而提出来的.最早对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多样性思想源于西周史伯的"和而不同"的理性思考.数千年来中国文化正是遵循"和而不同"的法则才使得华夏文化不仅数千年来文脉未断,而且历久弥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进入新世纪,人类社会越来越强烈地呼唤着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且把这一课题更加紧迫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在当今的丰富与发展."生态文明"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已经从战略高度来处理今天的"生态危杌",让我们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追溯东西方文明不同的历史及各自形成的不同文化特质,试图证明,自然经济形态不可能产生暴力文化,暴力来自资本主义的逐利性与扩张性,一种文明的暴力转向根本上取决于其生产方式的资本主义转型;当今世界的动荡不安源于以资本主义为核心的西方文明的全球扩张和暴力示范效应,应对资本主义及相应的价值准则进行反思,以开辟人类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