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子特别重视"婴儿",因为婴儿自身包含了众多"道"的特性。婴儿是生命的开始,其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婴儿"是生命永恒的象征。但生命不可能只停留于"婴儿"时期,生命存在于世界之中,是从婴儿走向衰老、从生走向死的过程,这一过程所体现的是生命远离道而不断地"沉沦"于世界中,成为非本真的存在,同时又超越非本真的存在,回归于"婴儿",与道为一,成为本真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老子的生命观,从道的无物状态、有物状态入手,运用诠释学方法对老子的"复归其根"进行了新的解读。分析认为,生命属于道的有物状态,生命的本原是道,生命的归宿也是道;在此意义上,生命归于道即是"复归其根",亦即生命从道出发,在离道而去的同时,又向道而归,并以生命之"死"的方式完成向道而归。分析结果表明,从"物"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构成生命的"物"由道之外回到道的有物状态、有物之道,并由道外之物转化为道中之物;但是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复归其根"就是为生命寻找死之"无限"。  相似文献   

3.
以孔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儒道哲学的立论方式是"向死而生",即面对鬼神的不可靠、不可知,在实用理性的观照下,以彻底的悲剧意识为动力,建立起超越生死的哲学体系。"未知生,焉知死",将鬼神、死亡等只能在理论上悬置的问题在践行中加以解决,斩断了鬼神、死亡与人的价值建立之间的联系;"朝闻道,夕死可矣"将人的全部价值限定于"闻道",从而超越了死亡;"不怨天,不尤人",剪除了外在因素,建立起人的自足性;"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把人的目的最终着落在虚灵的"天命"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面对人的有限性建立起的审美人生。这些都是在"哲学突破"时期先秦思想面对理性的限度时做出的"向死而生"的转向,与海德格尔的"为死而在"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抱一"思想在《老子》一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抱一"与老子的"贵生"思想相辅相成,都建立在对生命尊重的基础上。"抱一"思想从养生角度为后世道家的神仙方术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老子生命哲学的发端所在。深入地体悟老子的"抱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把老子的很多观念以"一"贯通起来。  相似文献   

5.
阮籍的《咏怀》诗含蓄而隐晦,但其间所流露出来的悲剧意识是显而易见的。阮籍身处魏晋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时代的因素及个体意识的觉醒使他的人生悲剧意识带上了政治悲剧意识与生命悲剧意识的双重色彩,并且明显具有从屈原的政治悲剧意识转向苏武的生命悲剧意识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老子“婴儿”说主要是用“婴儿”这个意象来进行阐发。本文拟从三方面来把握老子的“婴儿说婴儿”意象的 溯源,内涵及影响等,以期从中国道家哲学源头来把握这个意象,以此把握老子“婴儿”之说。  相似文献   

7.
作为众人心目中的"千年十大思想家"之一的尼采,是一位应该被超越的伟人,他曾大声高喊"上帝死了"震撼了整个欧洲世界。《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的处女作,尼采透过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俄尼索斯以及二者之间的斗争与融合得出了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悲剧的结论,只有用艺术之眼去看待周围才会发现生命是值得经历的。他提出了一种与叔本华不同的生命悲剧论——生命是痛苦的,但要笑着活下去。透漏于其中的乐观主义态度以及个体生命力张扬的重要性,都对尼采之后的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老子以"贵柔"知白守黑"为代表的行为准则,人们往往给予"消极保守"的评价。其实老子并非真是消极保守、否定进取:其一,"道"本自然,不具备价值判断;其二,"德"存于社会,但人不能做到"立德","德"需以"道"为体,才能复归于真德;其三,老子更看重"道"的根源性、统一性、自然性、和谐性,因此万事万物、人的一切言行的正确与否最终都归于"道"的标准。老子哲学的积极本质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邹文 《山西老年》2010,(12):54-54
老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中国养生学的大家。他提出的养生之道可概括为12个字: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老子认为气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强健;精衰,生命便虚弱。他说婴儿"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认为婴儿号哭而声不嘶哑,是因为心理平和无欲而全精之故。人若能注意养  相似文献   

10.
《老子》美学惚恍说表现了审美之维中的事实向理想的升华;其静观说则从审美方式的角度反省了名言之理在审美活动中的有限性和超越性张力;其素朴说、平淡说从不同角度弘扬了"返朴归真"的生命之真;其涤除说则呈现了从一个外表臃肿、内心浮躁的消极观审者升华为朴实真切的自由主体的心路历程。《老子》五命题的创新意义提升出了一种超越自身、升华自我的超越境界。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土家族文学的"灵物母题"为对象,以叙事学方法为主要的理论方法,融合神话学和文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叙事解读.作者把"灵物母题"分为有着历史延续关系的三个亚型水杉救世型、马桑受罚型、图腾隐寓型,其特征的文化本质是土家族人与灵物关于生命同质的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深层对话.具体内涵为虔敬自然的主观回应;深刻理解自然的顿悟与达观;反省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强化人类生命而疏离自然生命所导致的双重生命悲剧,既是自然生命被摧残的悲剧,也是人类生命作为暂时的胜利者而正面临的无法超越的生命悲剧.  相似文献   

12.
路遥执著于"悲情"书写,他的小说创作着力呈现生存的苦难和生活的悲剧。同时,路遥注重发掘苦难境遇中普通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力量,以及生活与爱情悲剧中散发出的生命色彩。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对现实主义创作的追求及强烈的理想主义精神,使得路遥格外钟情于悲情叙事,这在中国当代文坛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路遥小说中的悲情书写可以看做是一种现实生活与人生理想的冲突与矛盾的反映,是路遥对人生、对生命的内心体悟的一种外在呈现。  相似文献   

13.
在《老子》的哲学语境下,从“复归”的境界来看,“复归”既有向“根”与“初”之境界的复返,又有向“无”与“明”之境界的回旋,既有向“朴”之境界的回转,也有向“真”之境界的切近;从人的维度看,“复归”可以视为人之主体性与实践性的彰显,以及经由世俗生活之后的省思与内转。由于世俗生活对本来澄明之心的习染与遮蔽,“我”之欲泛滥,因此,行走在世俗之中的“我”需要铭记“复归”之路,努力“复归”至虚静清明之境。当然,在老子那里不管是从人的层面还是从物的层面谈“复归”,其终极指向皆是道,其终极境界则是无。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德经》中所提倡的无为之道抽象而虚幻,如何理解引起研究者的困惑,从理解书中常提及的“婴儿”概念入手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道德经》书中常提及婴儿,源于老子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是老子从理论的需要而概括、抽象出来的概念,当然也是研究者体道、悟道、行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背景下,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还自然之魅"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主张。自然的魅力来自生命的魅力,为自然"复魅"并不是重新把自然"神化",而是恢复对自然的敬畏,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讲也就是"生命文化"的复兴与重建。文学是一种典型的植根于自然的"生命文化"样式,在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生态文明转向和自然"复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诗性主体的审美意识结构角度探求代表西方诗性传统的古希腊悲剧其中辩证的诗性精神,古希腊悲剧中的诗性精神整合了希腊精神要义,悲剧诗人用生命体悟来观照现实人生的思考,有别于以科学理性思辨的诗学传统。古希腊悲剧展现了希腊人文精神的诗性精神传统,作为对现实存在的审美反思后,强调观照命运困境与生命体悟,古希腊悲剧的诗性精神传统体现为寻找人性复归之路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7.
<边城>历来被误读为爱情悲剧,人们常被它表层的情节叙述所蒙蔽,而忽略了其中所蕴藏的作者对生命文化的热情和希望.文章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蕴藏其深层结构中的生命文化内涵:爱与死的缠绵,相互统一,构成了生命文化的"整体存在".它折射的是个体生命的一种人生形式,隐喻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生命的旺盛.  相似文献   

18.
“自然无为”的思想是老子救世的真精神。他希望人们能深刻体会到“自然无为”原则的可贵,从而超越现实,消除现实社会中异化现象,使人性复归于自然本真……要想自然而然地生活,只有等到人类不再以自然界的征服者自居、不再肢解自然,而是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本文拟从顺物自然不妄为,慈爱利物不私为,俭奢有度为善为三个方面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20.
人类文明的终极问题是什么?不是"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问题,而是"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问题。这一问题的哲学辩证要求调整关于文明的理念与态度,由"轴心文明"走向"对话文明",回到"我们"的第一人称复数,回到人类文明史的简洁智慧,回到人的生命和生活本身。苏格拉底之死、上帝之怒—孔子周游、老子出关,中西文明的诞生史虽万种风情,却以悲剧和喜剧的不同体裁演绎着同一主题,这便是人类从伦理世界中分离和回归的悲怆情愫。"上帝死了—尼采疯了"、"打倒孔家店",现代文明的"青春期危机"反绎了同样的文化密码,只是问题式由"我们如何在一起"的终极追问,演进为"我们能否在一起""这个世界还会好吗"的终极怀疑。走出危机,有待哲学地反思:"‘我’,如何成为‘我们’?""‘我们’的世界缺什么?"。"我们在一起"的和而不同,需要两大哲学条件,一是伦理,二是"精神",它凝聚为一个口号和信念:"学会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