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白创作的古题乐府不仅数量在当时诗人中是最多的,而且还受到历代评论家的赞许。本文以李白创作的三首《长相思》为例,从音乐曲辞方面就他对古题乐府曲辞范式的恢复、改造和创新做一些探讨。并通过对乐府诗诗体形式的研究,从古题乐府曲辞的角度考察他的拟古乐府创作规范。  相似文献   

2.
曹植的乐府诗歌在其全部诗文中有着突出的地位.联系到曹植诗歌的创作分期,发现其在选择乐府体进行创作时有着前后两期明显的不同.究其动因,既有乐府随着时代发生的性质转变的因素,也和曹植的乐府观念及后期遭遇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乐府在秦代主要职责是制造和管理乐器,掌管俗乐。汉代初期仍设有乐府机构,至文、景之际曾被罢黜,至汉武帝时重立乐府。汉武帝"乃立乐府"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恢复了这一曾经被废除的音乐机构,而且大大地扩展了其职权范围,提高了它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集乐器制作与管理、俗乐采集与整理、百戏改编与排演、郊祀以及其他娱乐场合的歌舞演出等为一体的专职音乐机构。  相似文献   

4.
行体乐府是在汉魏之世歌咏杂兴的背景下产生的诗歌形式,乃诗之流变为八体之一体,其名称多样,或为"歌",或为"行",或为"篇",或与"歌"并称为"歌行",同其他几种新的乐府诗体一样,在"协声律,播金石"的情况下,亦"总谓之曲",也即行体乐府,有散歌和入乐等不同存在形式。其类例归属在乐舞则为杂乐、杂舞,在乐府歌诗则为杂体。在乐府歌辞中有较广分布,在短箫铙歌、鼓角横吹曲、杂舞曲辞、大曲曲辞中亦均有使用。早期的乐府诗皆为乐章,乃古之诗可歌者;而诗章与乐章在题材内容、体制形式、传播表演等各方面是不一定成正比的。随着乐府歌诗创作在汉魏之交形势的急剧变化,出现了"选词以配乐"与"由乐以定词"同时并存的现象,诗、乐渐趋分离。  相似文献   

5.
从文献的角度看,汉王朝有两乐府,一为太乐府,一为乐府,两者均简称"乐府".汉武帝复兴乐府的显著标志是"采诗","采诗"是在加强礼乐文化建设的背景下进行的.通过考辨可以发现."采诗"与"循行天下"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经学博士承担了"采诗"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萧涤非乐府研究的最基本观点是 :民间文学为文学史之源 ,由此出发去构建其乐府文学史。而文学史的主体是文学 ,故以乐府体裁样式之变化为纲 ,以作品、作家为目 ,来展开网状论述。而萧先生的研究风格 ,则体现为以大观小 ,以小见大 ,内外取证 ,感会诗心 ,于平实中见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7.
龙文玲 《学术论坛》2007,(3):143-146
汉武帝何时立乐府是中国乐府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经考证,汉武帝在建元六年至元光元年间已赋予乐府搜集管理地方乐舞的职能,并组织专人为郊祀典礼制作乐歌,其立乐府的时间,应在元光二年前。  相似文献   

8.
李锦旺 《齐鲁学刊》2004,(5):115-118
乐府与太乐是秦汉之际两大并存的音乐机构。在其有限的建置时期内,乐府的职能处于不断的演变、扩张之中。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在西汉末即被废弃,但其名称却在后代长期沿用,并且产生新的含义。从语义学角度来看,乐府的原始义是"音乐机构",随后又孳乳出"乐府诗"这一新的含义。进一步探讨乐府职能及其含义的复杂演变过程,可以澄清乐府研究史上个别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唐人所说“乐府”涵义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唐诗时 ,人们经常使用“乐府”一词 ,那么唐人所说“乐府”涵义为何 ,却不甚了了。经过考察发现 ,唐人所说的“乐府”或是指代朝廷的音乐机构 ,或是指在朝廷演唱的歌诗 ,总是与朝廷有关。这一发现 ,使唐诗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值得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0.
集中考察了张籍乐府诗的文献留存;辨析《乐府诗集》与《张文昌集》《张司业集》收录乐府差异问题;从著录差异中探寻别集编辑者的乐府观念。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乐府歌辞在中国古代民歌史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论文在参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对比的方法,对南北朝乐府歌辞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意在探讨其各自的源流及在当时的活跃状况。北朝乐府数量较少且音乐承袭前朝,乐器多为中原特色,歌辞基本为鲜卑等少数民族的创作;南朝乐府数量繁多,皆由民间徒歌披之管弦进而发展成熟,吴歌、西曲从其发生地吴越和荆楚扩展至朝廷上下。南北朝乐府因其独特的地域特色而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郑群 《殷都学刊》2006,(4):52-54
《诗经·国风》和南朝乐府民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朵奇葩,它们的繁荣说明古老的中国也曾经有过发达的情诗。它们相隔千年,在以爱情、女性为主题的共性下,从社会背景到文体风格等也存在着诸多盖异。  相似文献   

13.
赵彩娟 《阴山学刊》2007,20(3):39-41
李白乐府诗中拟代弃妇、思妇、勇妇、女仙等女性立言,表达对远人的思念,对爱情的渴望,对负心人的怨愤,对自由的企盼,使女子摆脱心理束缚,畅言心声,抒写女性情感历程。而这些代言诗的出现,与李白深层心理机制以及乐府诗同题创作的承继性、儒道思想中的女性意识等原因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时国强 《殷都学刊》2008,29(1):66-69
鲍照的古乐府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其抒情方式主要为奔冲跌宕式、弥漫发散式两类。奔冲跌宕式突破了含蓄蕴藉的抒情传统,弥漫发散式避免了重章复沓与繁芜冗长,彰显了鲍照巨大的艺术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以曹操为代表的曹氏三父子之乐府诗,是乐府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父子三人的乐府观,因各自经历的不同而各异。曹操的乐府观,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追慕王权而雅好"四品乐",二是力主"依前曲作新歌"。以魏国的"四品乐"替代东汉的"四品乐",为曹丕乐府观的核心之所在。由于"立嫡之争"的失败,远"魏曲"而近"杂曲",则成为曹植乐府观最为本质的内核。  相似文献   

16.
从《乐府诗集》看古代诗的传播与音乐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明 《河北学刊》2002,22(5):104-107
本文参稽《乐府诗集》等著作,在总体观照中国古代诗乐合一的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传播学的观点,上窥先秦,下连宋明,对以乐传诗的过程做了历史的分期;并以两汉到南朝这一时期为重点,论述了乐府诗在传播过程的演变,使用的乐调的性质及前人关于音乐对乐府流布的作用的理论概括;论述了乐府官署发挥的传播机构的职能和作用,以及产生的传播效应,从而寻绎并解释了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诗以音乐为介质进行传播的颇具特色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王世贞之于乐府诗的批评,主要反映在《艺苑卮言》一书中.此书的“乐府诗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乐府艺术论”、“乐府诗人论”、“具体作品论”,且各具成就与特点.王世贞对李东阳《拟古乐府》所进行的评价,早期与晚年之所以截然不同者,主要是因其内因与外因所导致,使得王世贞晚年不仅“自悔其少壮之误”,而且还“于论西涯乐府”,乃“三致意焉”.  相似文献   

18.
苏慧霜 《云梦学刊》2011,32(4):35-42
楚辞《九歌》本是源于沅湘之间的民间歌谣,民间歌谣与祭神祀曲的歌乐特质,影响及于汉唐乐府。郭茂倩《乐府诗集》编集了从陶唐到五代乐府诗一百卷,共分十二类,其中保留楚声、楚调的有《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近代曲辞》、《新乐府辞》十类。考察这十类乐府诗的形式、曲调、篇名、题材可以发现,汉唐五代乐府诗与楚辞楚声存在密切的关联,楚辞楚声是汉唐五代乐府诗的重要资源,汉唐五代乐府诗是对楚辞楚声的接受与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