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好这门课程对儿童的一生一世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需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宽广的主体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探究学习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激情、感悟、明理与导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优良的品德,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生活无处不体现思想品德,“让品德走向生活”,这是小学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以它特殊的性质密切联系生活,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良好的行为和健全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综合课程,是对儿童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不少农村小学,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本文指出了两种有待矫正的现象,阐述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课程。是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事物、掌握科学知识、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和养成良好品质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是集历史、地理、品德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小学教育中如何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静 《科学咨询》2015,(4):16-17
品德与社会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一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养成的课程。是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事物、掌握科学知识、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和养成良好品质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是集历史、地理、品德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小学教育中如何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许多学校老师与学生的眼里《品德与社会》是副科,不被重视。这种现象有待矫正。其实,该课程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与适应社会能力,对学生的一生一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岂能忽视?本文阐述了《品德与社会》的育人作用,举例论述了如何打造该学科快乐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小学生的思想犹如一张空白的纸张,要在这张纸上写上优美的字体或画上漂亮的图画,教师担有很大的责任.要利用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培养学生学做好人,应重点从结合实际备好课,对教材做取舍、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提出适度的思考问题,把思想性与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起塑造学生灵魂,使学生明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重要使命。然而,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面临诸多困难,教学落实到位不佳,影响学生的成长。要想解决存在的问题,需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并且优化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科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把学生的品德教育落到实处,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课程。  相似文献   

11.
开放式教学在指导思想上冲破了“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以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确立教育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教育,各科配合,突出主题思想,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行统一,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品德与社会课只有实行开放,与其它学科、与家庭、社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才能得到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开放式教学在指导思想上冲破了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约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课程局限,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育人网络。以品德与社会课的内容确立教育的中心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教育,各科配合,突出主题思想,通过课内活动和社会实践实现知行统一,使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品德与社会课只有实行开放,与其它学科、与家庭、社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才能得到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开展学生课堂活动与实践活动.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有三大特点:一是生活性;二是开放性;三是活动性.本文就其中的第三点“活动性”发表了笔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增强学习兴趣,有效地让课堂回归儿童生活,是新课程比较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班班通”的迅速推进和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引发了教育教学环境及方式的重大变革。作为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运用“班班通”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将其系统、有效地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之中,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深层次、科学地整合,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最终全面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融综合性,社会性、生活性于一体的课程.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能活化教擘过程、激活学生社会情感、规范道德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一门重要学科,它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着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培育孩子们对生活积极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文明公民。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知的目的在于行,激发道德行为作为品德教学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品德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由于农村的小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多。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呵护与关怀。那么,如何增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呢?笔者谈几点体会。一、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知识,投入教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多少  相似文献   

20.
纪五斗 《科学咨询》2008,(22):22-23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新课程实施对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我曾任教小学<思想品德>课十余年,现改任<品德与社会>课,下面简要谈谈作为思品课教师如何转型成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教师,从而适应当前新课改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