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胡晓辉  胡中习 《中华魂》2012,(20):23-26
水是什么?是人类生命的宝贵资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在人类发展史上,水是诗,水是歌,是跃动着的文化浪花。文化在最早时是指人活动的痕迹,与"人"这个中心概念有关,人的活动痕迹多了以后,慢慢地就形成了生活方式,在生活方式当中,根据人的喜好进行取舍,这样就形成了精神价值。因此,可以简单定义:文化是人的一种精神价  相似文献   

2.
人的生命生产是人类自身存在的制约机制,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种生产放在历史活动中来考察,将之称为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本文就是从人的生命生产活动出发,将落实计划生育的中心户的活动上升到社会自律体制的高度,论述了中心户的体制、结构、层次和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3.
纵观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史,人的问题始终是一个贯穿管理活动各阶段、各环节和各方面的最基本的问题。 一、管理理论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以物为中心的传统管理到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管理者运用人、财、物等要素或资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是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话,那么人类社会生活活动就是人类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源泉,这是因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然而在对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的认识上,唯心主义哲学家由于从思维的、想象的、设想的人出发,而不可能研究真实的人类社会生活活动过程;形而上学哲学家由于只孤立地看到某人、某事、某物、也只看到某个人的感性生活活动,而看不到人类实践的生活活动,因此没有也不可能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生活活动有机整体的发展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第一次对人类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作  相似文献   

5.
人的活动是人类历史产生和发展的特定方式。人的物质活动方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的精神活动方式是物质活动的产物;人的决策活动是从人的精神活动方式中分化出来并相对独立的一种活动方式。人的这三种活动方式紧密联系,交互作用,作为“合力”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是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话,那么人类社会生活活动就是人类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源泉,这是因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然而在对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的认识上,唯心主义哲学家由于从思维的、想象的、设想的人出发,而不可能研究真实的人类社会生活活动过程;形而上学哲学家由于只孤立地看到某人、某事、某物、也只看到某个人的感性生活活动,而看不到人类实践的生活活动,因此没有也不可能科学研究人类社会生活活动有机整体的发展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第一次对人类社会生活活动过程作  相似文献   

7.
行动者网络理论首次关注到科学活动中所有的行动者,但由于过分强调非人与人的强对称性而陷入困境。它难以回答在坚持人与非人强对称的前提下,非人行动者的能动性何以实现。为此,或许就要对人与非人之间的强对称性做弱化处理,即在科学研究中保持对待人与非人元素的弱对称性态度,以此作为存在于传统科学观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强不对称性”与行动者网络理论“强时称性”态度之间的第三种选择。弱对称性承认人在科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但拒绝将这种中心地位绝对化;认同非人元素在科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但不主张将其与人类的能动性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8.
在处理人与神、人与物质财富的关系上提出以人为本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必须坚持生态为本,因为自然生态是人类存在之本、发源之源。人只能是有闽限的中心、生物中心、功能意义上的领袖和中心。生态为本和人类中心是本源和派生的关系,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自然生态要为人类服务,人类要尊重自然生态、维护生态平衡、获取有限度的服务。  相似文献   

9.
1 人的活动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唯一手段,是实现人的价值、目的的中介;人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类为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把人以外的一切存在物以及人自身作为自己活动的对象,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构成人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形成复杂的矛盾关系。人类活动的本质就在于通过观念的认识活动与现实的实践活动认识和改造人与外部世界的复杂关系,解决上述关系中的各种矛盾,追求并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而使人类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自由。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得出  相似文献   

10.
目前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着人地关系压力增大、资源承载力堪忧、区域发展不公平、人地矛盾引发社会不稳定等一些根本性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地理学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因为地理学研究追求解决现实问题的中心目标是促进人地和谐。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结构组织变化是基于人类发展需求并以之作为动力的系统变化,人类需求结构、活动结构以及地理环境、区际关系等是其影响因素,人类需求结构是其牵引力,人类活动结构是其主动因,为此需要在构建人地和谐关系的同时塑造相应人性内涵及其模因等,即将人与地、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起来。从地理学角度来看,构建和谐社会与全球环境变化及其人类的适应性、可持续性科学的发展、社会生态和环境伦理的树立等的发展趋势相一致。只有解决了人地地域和谐才能真正构建和谐。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的人文化,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一种新的诠释。它要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人文思想,以人为本,既要考虑技术对人、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又要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确保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技术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又能创造人文价值,最终目标是协调人类发展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两种生产理论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观的有力确证。从生产力内涵对两种生产的包容性出发,在两种生产理论的视野中,原始社会的发展动力观是肯定人自身生产,否定物质资料生产为中心的否定性动力观。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观则是否定人自身生产,肯定物质资料生产为中心的肯定性动力观。而未来社会则是在较高形态上向着肯定人自身生产,否定物质资料生产中心的否定之否定性动力观的社会阶段的回归。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动力观在两种生产的关系上与史前社会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论人类中心主义的双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以自己为宇宙的中心,是人类本性的自然倾向.从人类的实践后果来看,人类中心主义信念既产生了积极效应,也产生了消极效应,尽管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存在着一些偏颇并在实践上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但它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既然人类以自己为中心来看待和对待宇宙的一切,是人类的本性使然,也是人类在宇宙中存在的必然要求,那么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信念,是不可能放弃的,也是不应放弃的.因此,对待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应该有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14.
关于电脑音乐中电脑作曲的问题越来越成为音乐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数学家倾心研究的课题,其方向和深度各有不同。本文望能在介绍电脑作曲之外,从美学角度尝试解读电脑与人脑作曲的区别问题。利用已知电脑作曲类型分析,得出艺术创作与实践动机的出发点根本上还是人,电脑始终是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出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科学建立在对世界的前科学、前理论的先验的筹划的基础上。自笛卡儿以来的西方近、现代形而上学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存在者整体分裂为主体与客体,人作为主体,成为存在者的尺度与中心,客体通过与主体的关联而存在,正是这种对世界的先验筹划构成了现代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并使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描述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讨论后现代教育怎样把“人”纳入了视野,如何在学生的情感需要、消解教师话语霸权及激扬生命等层面体现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绿色的呼喊--20世纪生态文学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已进入了环境世纪,关心和爱护自然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的共识.进入20世纪后,人类对自然表现出一种傲慢的、随心所欲的掠夺态度,造成了全球自然环境的恶化.新出现的生态文学,以鲜明的忧患意识与批判性,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宣扬崇生、惜生和护生.在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净化人对自然的感情、呼唤绿色等方面,生态文学无疑是一支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利益和需要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督教“是所有宗教中最具人类中心主义色彩的宗教”;佛教则认为众生平等,人类没有凌驾于万物之上、主宰世界的权利。儒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介于二者之间,主张人与自然或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感兴家国身世成败之事,铺排朝野显隐之象;会通古今兴衰神妙之理,妙悟天人穷通之秘,这是《史记》神理叙事给人们的重要启示。《史记》以人为本叙说历史,从即物穷理的高度、客观地铺排写照,不仅仅是讲述历史,而且生动地演说着人生,使历史巨著——《史记》具有《离骚》一样的诗性韵味。  相似文献   

20.
论公益广告的人性化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益广告以社会公德为主要叙事内容,而社会公德又是构成人的道德的基础,因此在公益广告叙事过程中就应该处处以人为中心,以人性内核为叙事的深层指向,采取人性化的叙事技巧,最大限度地强化公益广告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