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国合同法在近年来的大量司法判决中出现了古典主义的复兴,即新古典法学趋势。合同成立受到更严格限制,法官对合同约定的解释趋于概念化,默示义务与默示善意条款的作用受到压制,抽象合同自由原则再次成为合同约束力的权威源泉。从法律演进角度看,当代法律的古典复兴反映了法的继承性规律,古典合同法本身蕴含的历史价值以及现实主义法学的忧虑是古典复兴的重要原因。同时,古典法学思潮的复兴在本质上体现了法律思维方法和法律价值取向的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2.
3.
广西上林县不孤村是闻名遐迩的“状元村”。该村重教疏财的传统,已升华为一种信念,一种人生实践,这是不孤村创造奇迹的奥秘。不孤村各农户对教育的投入远大于教育对他们的回报,它的典型意义既有可效仿的一面,也有不可效仿的一面,既有正面的启示意义,也有负面的启示意义。不孤村的文明还仅仅是教育传统的文明,这种文明对于构建和谐、文明、进步的乡村社会仍有距离。通过教育和科技相结合,走科教兴村的道路,才是农村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宜昌新农村建设必须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而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首先必须解决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问题.因为分散的农民显然无法行使乡村治理主体的权利.重构农民互助组织是农民对接市场与社会的现实要求.美国发达的的农业互助组织及其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着力构建农民互助组织在政策配套、信息化的扶持、金融支持以及信用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5.
6.
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各类学校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及其特点,包含了很多合理性的因素,这对于新形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某种启发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蔡元培先生作为美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对美育的本质、意义、功能、内容、方法、原则等都有精辟的论述。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仍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艺术教育思想源于对艺术教育发展规律的研究和思考,是艺术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概念始见于1994年《美国教育法》,它以立法形式实现了对国家艺术教育思想的贯彻实施.依法制定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通过立法依法保障体制机制、资金师资、课程教材和教学实践等环节的顺畅运行,能够从根本上推进艺术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长期得不到有效落实,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者对艺术教育思想的理解尚不到位,尤其是依法办学的理念和体制机制的运行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以国内外艺术教育思想的贯彻及艺术教育标准的实践为参照,拟对法制视域中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我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深刻的揭示了乡村教育的本质和精髓,借鉴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树立我国陕北农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地的活态神话资源,是构成乡土文化情结和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川西地区是大禹神话资源较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区域内的大禹神话分属不同的族群,对应于不同历史时期,神话资源整体上呈现出复合型、多层次的特征。大禹神话在多样的历史情境中发挥了促进羌汉民族交流,联结入川移民群体的作用。从晚近历史上川西地区大禹神话资源凝聚区域文化认同的功能来看,充分利用各地域的中华神话资源,有助于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和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在现代美学与艺术学的交融地带创立了以艺境为核心的"艺术美学"体系。他立足于现代中西交汇的文化语境,寻求从一般艺术鉴赏上升到普世美学建构,精研中国文化的审美传统,致力于古典艺术理论的现代转化,再造中国艺术的青春精神,并悬艺术化的人生观为其艺术美学体系的超越之维。他积极倡导艺术、人生与美感的一体化与真善美合一的艺术价值论,以运用人文主义的直觉方法,力求在意境观照中实现中国现代人生的审美化生存方式。宗白华的"艺术美学"思想对当代中国艺术美学的理论体系以及话语范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之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内在逻辑表现为决策部署环环相扣、目标指向接续递进、工作机制相互支撑、政策内容共融互通等方面.基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的实证分析表明,可以从基础层面、规划层面和机制层面3个维度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基础层面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开展衔接,规划层面则是编制衔接方案,机制层面衔接包括帮扶机制、工作机制、考核监督机制、返贫预警机制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人生的艺术化”旨在高扬人生,提升人生,从而走向诗意人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力促艺术走下圣坛,归融人间,从而普及精神关照。二者虽在具体时空上各具特色,但带终极关怀色彩的人本精神使它们在宏大历史进程中均有其存在的完全合理性。我们同时思考“人生的艺术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源于我们对理想美和现实美的双重呼唤。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十四五”规划进入全面实施,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正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及影响,文章首先从理论方面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乡村振兴水平的作用机制,以此为基础开展实证研究,随后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2011—2018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的乡村振兴水平,测度结果表示我国各省份乡村振兴总体水平提升较慢,就2018年各地区乡村振兴水平而言,中部地区稍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显著高于西部地区,说明相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偏低,且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GMM方法定量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地区乡村振兴水平之间的作用关系,量化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以及乡村振兴指标不同维度的影响。为验证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是否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文章运用门槛模型进一步展开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乡村振兴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这一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对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和生态宜居这四个方面的显著正向影响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两者之间并非简单的...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三农”问题的存在成为制约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民农村的共同富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应有之义。为切实补齐“三农”问题这一短板,中共中央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农民富裕、农业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措施,是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而乡村振兴离不开人力资源的重要支撑,乡村人力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与总要求的必要基础,然而乡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面临着人才吸引力弱,人力资源外流现象显著、剩余劳动力结构与乡村发展需求不适配、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等现实窘境。补齐乡村人力资源的短板,亟需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人力资源服务作为提升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拓宽乡村人才引进渠道、赋能劳动力合理转移、助力剩余劳动力的开发等方面,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然而,人力资源服务在乡村的发展存在三方面制约因素:乡村人力资源服务需求侧发展不充分,存在客观需求与主观使用意识错位的问题;乡村人力资源服务供给侧效能不足,供给内容与供给主体都无...  相似文献   

16.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才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城乡之间资本、人力、技术等要素资源的流动不断加剧,为乡村发展提供新契机。回归乡贤作为逆城镇化中的重要力量,具备城市与乡村双重社会经历,是城乡社会有机循环目标实现的重要纽带。其不仅为农村发展带来人口红利,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会重整农村社会劳力外流后的空心结构、调节"城市中心-乡村边缘"的非对称关系格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文章选取典型案例,运用田野调查方法,从乡村振兴现实出发,按照"逆城镇化→乡贤回归→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构建逆城镇化、乡贤回归与乡村振兴内在关联的理论分析框架,回答了逆城镇化如何与乡村振兴有机联系起来、乡贤回归如何影响乡村振兴、乡贤回归在乡村振兴中作用效应的问题。根据对乡村振兴样态的具体考察,系统说明浙江省X村由城回乡的新乡贤H所带来的要素融合与城乡关系重塑、思维转换与村落价值激活、秩序回归与治理有效实现综合效应。从发展基础、循环条件、作用手段出发,分析乡贤回归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理,进一步得出逆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内在逻辑。其中,回归乡贤的资本富集优势、现代理念凸显构成行动资源的供给基础,社会联结紧密、德治效应明显是乡土逻辑助力的集中体现,创新治理技术、公共理性建构是对乡村伦理基础的再建。可见,城乡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回归乡贤对农村社会的建构力不可忽视,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实践先导。本文认为,城乡必须是双向流通的,城乡关系必须是对等的,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必须是具备现实可行性的。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抓住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新机遇,构建行之有效的城乡融合体系。乡贤回归这一重要形式,有力回答了逆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一致性的疑问,也为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形式、乡村有效治理基础以及完善乡村振兴制度框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农户安全生产行为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起到了重要支撑.以安徽省亳州市蔬菜种植户为例,基于141户蔬菜种植户微观调查数据,对蔬菜种植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改善农户自身素质、加大对农户知识的普及程度能够显著地规范农户安全生产行为;在与农户认知相关的因素中,例如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了解程度、农业知识的年培训次数、农产品售后体系的完整性、对过量施肥的看法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的看法等,是影响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强人才引进策略的实施;改善基层知识普及学习工作方式;完善化肥农药生产标准,建立专业化销售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8.
农户安全生产行为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起到了重要支撑.以安徽省亳州市蔬菜种植户为例,基于141户蔬菜种植户微观调查数据,对蔬菜种植农户的安全生产行为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改善农户自身素质、加大对农户知识的普及程度能够显著地规范农户安全生产行为;在与农户认知相关的因素中,例如农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了解程度、农业知识的年培训次数、农产品售后体系的完整性、对过量施肥的看法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的看法等,是影响农户安全生产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强人才引进策略的实施;改善基层知识普及学习工作方式;完善化肥农药生产标准,建立专业化销售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田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农田水利的高质量供给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乡村文化是指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特有的、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及观念体系的总称,是乡村地区自然、历史的沉淀及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从精神文化层面看,乡村文化振兴是指乡村社会整体精神文化的振兴,其本质内涵在于通过集体性、开放性的文化载体作用于个体的文化感知和价值规范,其基本目的在于"积极培育农民之间的新集体主义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亦即建设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的乡村"合作文化"、限制乃至最终消除乡村"不合作文化"。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乡村文化振兴推升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内在机理是:乡村"合作文化"激励作用的发挥可促成农户积极参与农田水利供给的合作均衡实现,进而使得农田水利工程被充分、及时和普遍地供给出来,农田水利工程满足农田灌排需求的充分性、及时性和普遍性也随之提升,即农田水利供给质量随之提升。江西省万载县鲤陂水利协会位于双桥镇鲤陂灌区,是一个百年不衰的农民水利协会,其运作绩效主要体现在"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扩大了灌溉面积""节省了农户灌溉用水劳动力投入""灌区工程质量不断改善""提高了弱势群体灌溉用水的获得性"等方面。鲤陂水利协会的运作绩效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乡村"合作文化"激励对农户在农田水利供给中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及最终对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推升作用。鲤陂水利协会的长期治水实践说明:农户认知结构、农户双边关系、小型"水利社会"中的"合作文化"嵌入均有助于推升农田水利的农户合作供给质量。振兴乡村文化以推升农田水利供给质量的基本路径在于:培育农民认知结构中的信任与合作理念;建构农户间互惠、互信、互动的行为关系网络;推进乡村场域的"合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论,既包含了对自然美的赞赏,又包含了对仁、智的精神赞美,是一种典型的山水比德观念。目前学术界习惯于将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逍遥虚静思想作为山水艺术的思想根源,实际上除此之外,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也是中国山水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本文探讨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山水艺术及理论的影响。孔子的山水比德及仁知之乐思想和老庄的道法自然及天地大美思想共同组成了我国山水艺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