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戏曲和印度梵剧交相辉映在东方世界的两大文明区域,代表着两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度成就。比较考证这两种戏剧形式间存在的事实联系,发现和把握二者在文化性格、艺术形态上的趋同、逼肖之处,进而论证这些现象与因素是同源传递还是异域共生是有意义的。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了散点透视和梳理求证:印度梵剧浸渗影响中国戏曲的文化中介是佛教的传播;印度宗教习用的"沿门教化"同我国民间傩仪的"沿街念唱"形式两相结合共同架构了我国的戏剧演艺形式;中国戏剧角色行当中之"末"、"旦"、"净"皆源于梵语、梵文之转音,戏曲中的一些剧目如"目连"戏系取材于佛经和变文。  相似文献   

2.
“郎心似铁”原义指情郎薄情寡义。在泉州传统戏曲中,对“郎心似铁”的使用具有主语范围扩大、以本义再造词句、核心表义字增加等特征。“郎心似铁”现象是形象的比喻修辞,本体与喻体间的相同处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中可得印证。戏曲中与“郎心似铁”现象相关的角色大多有异常或极端的行为,此为情志过度的表现。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情志过度易于致病,以情动情是治疗情志疾病的主要且有效方式。通过统计发现,与“郎心似铁”现象相关的泉州传统戏曲均创设有皆大欢喜的结局。此类结局的作用,与我国传统医学以情动情的情志病治疗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戏曲以情动情的治疗效果并非作用于戏中角色,而是作用于文本之外的两个群体:一是依托戏曲角色抒发自我情感的创作者,二是依托作品情节代入自我情志的接受者。此或可视作探讨文学具有治疗作用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古今中外,宗教的传播常要借助文艺,而文学艺术也往往要从宗教生活中吸取创作题材。道教与戏曲便是这样一种相互影响,互为利用的关系:道教因戏曲而传之愈广远,戏曲由于援道入曲而丰富了题材,并构成了道教剧所特有的审美形态。弄清道教与戏曲的这种复杂关系,不仅对深入认识道教的历史作用和影响十分有益,而且也是总结古代戏曲的编剧艺术经验和美学特征所不应缺少的工作,更是重新评价道教剧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佟晶心是最早使用“话剧”这个词的人,他在《剧学月刊》、《歌谣》等当时知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戏曲及民俗研究论文数十篇,他的专著《新旧戏曲之研究》被誉为“革命式的书”,学术观点曾得到卢前、赵景深、台静农、吴晓铃、叶德均、顾颉刚、罗常培、谭正壁等著名学人及名伶程砚秋等人的关注。佟氏还是一名高产的剧作家,在话剧及传统戏曲方面均有作品问世。令人遗憾的是,佟晶心和杜颖陶、邵茗生等人一样,均是20世纪上半叶古代戏曲研究史上不容忽视却久被忽略的“失踪者”。这种学术史地位与研究史现状之间的悖论,再次说明目前的学术研究史版图还远远称不上丰富和完整。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开场,往往首先跑出一个“冲末”。这“冲末”有时扮演番王,有时扮演书生,有时还扮演老太太。在元杂剧里,要算它的活动面最广,也最灵活。到底它是什么样的玩意呢? 王国維在《古剧角色考》中认为:末之“曰冲、曰外、曰贴,均系一义,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新时期,新创作的戏曲剧本有千部之多,然而最为人们欣赏的则是浸润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剧目,但许多剧作者在剧中无意识地宣扬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以川剧《潘金莲》为代表的"思想剧",改变了戏曲通俗文艺的性质,使戏曲严重脱离了最普通的百姓;许多剧目过分追求故事的奇异性,又不注意细节的真实,使得内容缺少生活的依据与内在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7.
一提起中国古代戏曲中的爱情剧,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密约偷期和中状元、大团圆之类的情节,似乎这已经成为一种固定格套。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文学艺术是时代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历史时期的新思想、新观念必然会在爱情剧中反映出来;而新的思想内容对艺术形式的要求,观众在审美上求新的愿望,作家艺术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8.
广西靖西县是南路壮剧流行的中心,伴随着靖西经济迅速发展,历经200多年历史的南路壮剧依然活跃在民间,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剧种。就当下南路壮剧的剧目内容、剧团运行、传播手段等方面界定该剧种商品化的现象,探究商品化现象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戏曲艺术及其生存状况与商品化的关系,总结商品化现象对南路壮剧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的作剧理论自成体系,“以若有若无为美”的作剧主张是其中的重要法则。汤显祖在艺术创作中自觉地遵循和运用这一法则,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汤显祖的作剧理论具有“自成体系”、“富有实践性”、“哲理深度”三大特色,是我国戏曲理论的宝贵财富。汤显祖可与王骥德、李渔并称,他们三人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鼎立而峙的三座高峰。  相似文献   

10.
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理论是在长期的戏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成熟的。 2 0世纪 ,自“旧戏改革”的理论主张提出 ,经过充分的戏剧实践和理论准备之后 ,“话剧民族化与旧剧现代化”的理论成为中国戏剧遵循的发展道路。戏曲表现现代生活是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戏曲“现代剧”的确立 ,使现代剧和历史剧共同成为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 ,由此开始了中国戏曲的历史新纪元。张庚戏曲现代剧的理论为中国戏曲寻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戏曲现代化的目的不仅仅在戏曲本身 ,而是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戏曲口头剧本研究》以"活态"剧本——口头剧本为研究对象,拓展传统戏剧研究领域,揭示戏曲史的口传潜流,为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史实及其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其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手段,文献典籍与田野资料相互参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12.
徐渭(1521-1593)是明代著名的剧作家、画家和诗人。本文立足于他的杂剧《歌代啸》,并参考其它戏剧作品、戏曲理论以及艺术作品,探讨晚明"混音"现象。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初以来,清代戏曲文献继宋元明之后,渐受学者关注,目前有关资料已远远超过前代。略而论之,自戏曲作品之发现与著录,至戏曲作品之搜集、整理与刊行,并戏曲史料的介绍与整理,由此三方面的文献整理,已足以勾勒出百年来清戏曲研究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论明代末年的反阉现实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在戏曲界出现了时事剧创作的热潮,其中尤以反阉剧最为引人注目。从流传下来的剧本看,这类戏曲的主题具有即时性特点,集中于“揭露”和“歌颂”;创作思想上则以剧写史,具有“实录”精神,其受欢迎的程度通常与写实的力度成正比;在表现方法上吸取写史之法,具有史的规模和宏大结构;在人物塑造方面,还以其各自不同的个性化或类型化特点显出分野。这类现实剧在当时的影响非同一般,但其艺术方面的欠缺也非常明显,其中所体现的某种规律性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相似文献   

15.
撰著于明代晚期的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与《远山堂剧品》,是明、清之际颇具批评特色的两种戏曲论著。"二品"共对708种戏曲作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品评,慧眼独具,新见迭出。其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突出结构的重要性,注重语言的兼蓄性,主张本事的新奇性,升华"境"的审美性。而其批评价值之所在,则又主要表现在具有很高的戏曲文献价值等多个方面。"二品"对李渔《闲情偶寄》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剧论是以"曲"为本的戏剧本体论,它受传统诗学理论影响较深.晚明曲论家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和<远山堂剧品>中突破传统剧论观念,论剧以"事"(剧戏)为本,抓住了戏曲作为叙事文学的本质特征.祁彪佳的戏曲理论具有朴素的现代戏剧美学意义,对以后戏曲研究模式的转换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明代曲家的"本色论"只涉及戏曲的语言问题,但徐渭的戏曲"本色论"在明代曲家中比较独特,内涵丰富,除关注戏曲的语言外,还广泛涉及了戏曲的审美特征、创作技法、角色塑造、声腔格律、曲家个性、艺术创新诸多曲学范畴的问题。徐渭戏曲"本色论"的提出,因其曲学内涵的丰富性,指导并启迪着当时及后世诸多曲家的戏曲创作与剧论表述,为晚明及清初古典戏剧学高峰的到来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阐述古代目录书对戏曲文献的收藏情况,说明我国戏曲文献之发展,进而说明了我国古代戏曲事业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分旦本和末本,以女性角色主唱的为旦本。旦本杂剧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爱情剧、社会及家庭剧、历史剧、神仙道化剧及公案剧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中,反封建、反压迫是杂剧女角的主导精神;在她们身上整体呈现出坚强、勇敢,有主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勤劳、善良,聪明、美貌,敢于胜利等特质,对后代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元代整个社会状况的认识以及对当今妇女地位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古典戏曲剧本不仅是研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依据,其中的点滴信息也反映出舞台艺术、演出形态等演剧特征,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对戏剧形态发展演变的研究和戏曲语言与戏曲文学的考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重视戏曲剧本文献价值的研究方法叫"以戏证戏",是学界前辈自觉运用的方法,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借鉴。以戏曲脚色研究为例可以看出,运用这一方法,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将会获得新的文献材料,得到新的创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