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IPO首日抑价可以产生信息动量效应,进而增加二级市场对新股需求的假设,建立了锁定期与IPO抑价关系模型。对模型的分析表明,当抑价所产生的边际信息动量足够高时,IPO抑价为锁定比例和锁定期的增函数。应用1998至2004年137只实施了锁定规则的IPO数据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支持模型的假设和结论,表明锁定期并未起到传递公司质量信息的作用,抑制二级市场投资者对新股的狂热情绪,或者延长锁定期有可能使其达到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2.
细分IPO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投资者关注指标,从一、二级市场两个维度考察投资者关注对IPO首日超额收益的影响.基于2012年~ 2015年间138只创业板IPO新股样本进行研究,采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一级市场上股票发行定价明显偏高,新股定价前一级市场投资者关注加剧了发行价格超出内在价值的程度,由此导致较低的定价效率.隐性市盈率上限的窗口指导抑制了一级市场定价泡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新股发行定价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一级市场定价泡沫越大的新股在上市首日产生的超额收益越高,同时二级市场投资者关注对IPO首日超额收益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用行为博弈理论,研究了潜在需求不确定情况下,发行人、机构投资者和散户三个参与IPO主体行为对IPO抑价的影响,并对投资者性行为进行抑价比较分析。分析表明,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对新股及价值评估不存在分歧时,只存在有意抑价,IPO抑价相对较低;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对新股及价值评估存在分歧时,既存在有意抑价,也存在无意抑价,IPO抑价较高,且投资者的分歧越大,IPO也抑价越高。最后,论文通过实例模拟为文本的结论提供了定量支撑。  相似文献   

4.
自Ibbotson(1975)首次对IPO抑价进行系统研究以来,国外学者对此"金融异象"已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说,然而迄今为止,尚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得到大家一致的认同。中国新股发行市场上同样存在IPO抑价现象,且与大多数国家相比,新股抑价幅度非常之大,且长期居高不下。为了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中国IPO抑价问题,有必要作此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5.
针对影响IPO首日回报率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因素,本文将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和散户投资者的情绪结合起来,以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为背景建立模型,对IPO破发或抑价产生的微观机制给出一种理论上的解释。模型结论表明:IPO是否破发主要取决于散户投资者的情绪,而不是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并且散户投资者情绪越乐观,IPO破发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发现IPO首日回报率与散户投资者情绪正相关,与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负相关。以2010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且披露网下具体报价情况的477家IPO公司为样本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支持了模型结论。研究结果对于如何提高IPO发行效率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IPO抑价的构成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随机边界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国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以来不同定价方式下的IPO定价行为,以及相应时期内IPO抑价的成分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之前中国新股发行价格存在与成熟资本市场相反的显著下边界特征,其主要根源在于此期间中国采用的新股发行定价方式方法的制度化特征;实施询价发行后中国IPO定价开始出现与...  相似文献   

7.
IPO抑价现象在世界各地证券市场上普遍存在,研究表明,新兴市场的IPO抑价显著高于成熟证券市场IPO抑价。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创业板市场202家公司的首次公开招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抑价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影响我国创业板IPO抑价的因素有市场短期投资、跟风投资的投机氛围浓厚以及投资者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价值投资的理念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我国核准制询价下的IPO高抑价进行了研究,使用该模型对样本期间为2001年4月23日——2005年5月24日发行IPO股票的抑价进行了分解,把数据使用于随机前沿生产模型时,发现了该样本期间的IPO股票存在故意抑价的现象,但是却不是很显著,故此使用该模型,无法实证该样本期间内我国的IPO股票抑价是否与大量中小投资者存在的非理性的交易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发行机制下IPO抑价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CARA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不同发行机制下IPO定、抑价模型,研究投资者异质预期对IPO抑价的影响,并进行抑价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固定价格和询价发行都不能消除IPO抑价;在两种发行方式下,投资者异质预期越大,IPO抑价也越高;当两种发行机制下投资者的异质预期相同时,与固定价格发行相比,询价发行机制下IPO抑价更低,从而具有更高的定价效率;若询价下投资者的异质预期更大时,异质预期引起的抑价增大,IPO抑价可能比固定价格发行更高。最后,通过数值分析论证了本文结论,并从投资者异质的角度解释了询价发行下也可能导致IPO高抑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考虑IPO股票长期持有收益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将单期决策的效用函数拓展为多期决策的效用函数,在理性预期模型框架下,以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微观结构为背景建立理论模型,对信息披露影响IPO首日回报率的微观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模型表明:信息披露与IPO首日回报率负相关,披露的信息即公共信息降低了二级市场定价对一级市场定价的偏离程度,从而对IPO首日回报率产生负向影响。以2009年6月至2016年11月在深圳主板上市交易的593家IPO公司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论支持理论模型结论。本文的研究不仅在研究视角、方法上丰富了IPO首日回报率的研究文献,而且可以为监管者提供相关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方匡南  何纯  王郁 《管理科学》2015,18(4):98-110
针对“中国IPO 高抑价之谜”,提出了Sai-GA-SVR方法,从市场特征的角度来判断新股是抑价还是溢价,分析了我国1997年―2011 年不同制度下的IPO 市场特征. 研究发现: 审批制和价格管制导致了较为严重的抑价,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新股市场已表现出极大程度的溢价现象; 询价制前的新股发行价格仅仅反映公司内在价值,不能反映IPO的市场供求关系与风险水平,同时过于依赖机构投资者的询价制扭曲了制度租金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国IPO高抑价之谜”,提出了Sai-GA-SVR方法,从市场特征的角度来判断新股是抑价还是溢价,分析了我国1997年-2011年不同制度下的IPO市场特征.研究发现:审批制和价格管制导致了较为严重的抑价,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新股市场已表现出极大程度的溢价现象;询价制前的新股发行价格仅仅反映公司内在价值,不能反映IPO的市场供求关系与风险水平,同时过于依赖机构投资者的询价制扭曲了制度租金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3.
询价制度下中国IPO长期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自2005年1月实施询价制以来至2010年6月30日在我国沪深股市发行的461个IPO样本,分别采用事件时间和日历时间的研究方法,使用不同市场基准计算IPO等权平均、总市值加权平均收益率,并实证检验了IPO长期表现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询价制下中国IPO在3年内总体上表现为长期弱势,与询价制实施之前的长期强势结果相反;新股发行的高定价、投资者情绪和意见分歧是我国IPO长期弱势的主要因素;IPO的长期表现受到不同的事件时间和日历时间研究方法,以及使用不同的市场基准收益率和不同的IPO超额收益率加权方式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股票发行审批制与核准制下IPO定价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衡量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定价效率的相对效率标准,采用1995~1999年和2001~2005年沪深市场的IPO数据,对两种发行制度下的IPO定价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审批制下新股发行价只能反映发行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该股票在二级市场的供求状况,说明IPO定价效率有限;而核准制下新股发行价不仅反映了新股定价的上述影响因素,而且反映了发行公司的规模、未来的成长能力和该股票的发行方式,说明核准制下IPO定价效率提高,IPO定价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5.
姚莲莲 《经营管理者》2011,(18):103-104
本文从大智慧破发出发阐述了近两年来新股频频破发以及IPO多次暂停又几度重启的现象,并且试图探索高破发率背后的深层原因。虽然供过于求以及整体的比较疲软的宏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新股的在二级市场的价格,但是新股破发的根本原因还是中国A股市场的定价机制。本文重点阐述了股权分置改革后大小非解禁给新股在二级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造成股票"三高"不正常现象的询价制度以及发行人与各个中介之间的裙带关系。最后针对此现象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再次发行信号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再次发行信号模型认为,IPO的定价偏低是为了吸引投资者参与发行人的再次发行,从再次发行中所得的利益足以弥补定价偏低的损失.以我国1992年~1999年间有首次增发新股行为的IPOs为样本来验证再次发行信号模型.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这一模型并不能解释我国IPO市场上的首日超常回报现象IPOs定价偏低度虽然与增发新股的数量呈正比,然而这种关系并不显著;定价偏低度与增发新股的发行价格以及新股发行和再次发行之间的时间间隔负相关,但这种相关关系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IPO抑价,是指新股发行定价存在低估现象,即新股发行定价低于新股市场价值,表现为新股发行明显低于新股上市首日收盘价,上市首日即能获得显著的超额回报。大量的研究发现:成熟市场的发行抑价程度低于新兴市场的新股抑价程度,这表明成熟市场的新股发行价格更接近市场价格。IPO抑价问题普遍存在于全球的股票市场,而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IPO询价中的最优报价策略与净抑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提出IPO净抑价的概念.利用统一价格份额拍卖的分析方法,在机构投资者同质且风险中性假设的前提下,以其期望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研究机构投资者在IPO事前申购总量确定情况下的最优报价策略,并推导出均衡时的IPO发行价格和IPO净抑价的表达式.最后得到了线性均衡报价策略要严格占优于非线性均衡报价策略,且机构投资者需求隐藏程度与IPO净抑价正相关以及净抑价必然存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创业板25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最小二乘法和多元回归分析,实证分析了风险投资持股对IPO抑价的影响。并得出如下实证结论:(1)与欧美地区成熟的风险投资市场相比,我国市场的风险投资机构比较年轻,缺少成功上市的记录,而募集资金的压力使"逐名动机"较为严重,导致我国创业板市场上风险投资持股与IPO抑价率呈正向变动关系;(2)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主要对IPO抑价率产生影响的因素为发行市盈率、中签率、上市首日换手率,风险投资持股这一因素对IPO抑价率并不十分显著,意味着我国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中国股票市场IPO 首日回报高、长期回报低的现象十分突出,传统理性金融理论难以对这两者同时加以解释.文章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从二级市场个体投资者情绪与意见分歧相结合的角度,利用账户交易数据中的投资者IPO 首日净买入构建情绪指标对上述现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IPO 首日投资者情绪和意见分歧均对IPO 首日回报有显著为正的解释力,尤其是当意见分歧严重时,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更大,同时首日投资者情绪对IPO 长期超额回报有显著为负的影响,但意见分歧却对长期回报没有影响.文章的研究从二级市场个体投资者非理性偏好角度揭示了中国股市“IPO 之谜”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