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赫哲族谚语是赫哲人民生活经验和社会历史经验的结晶,其中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是赫哲口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份。 千百年来,谚语在赫哲人民中间广为流传。随着赫哲语言在日常交往中逐渐为汉语所代替,今天赫哲族流行的谚语主要是以  相似文献   

2.
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934年南京版),是当时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之一,全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包括《东北的古代民族与赫哲族》、《赫哲的文化》两部分,约18万字。下卷为《赫哲语言》、《赫哲故事》两部分,前者约4万字,后者约34万字。书中另有精印插图333幅。 从作者的《序言》看,本书是属于民族志的研究。这项研究的时间不长,成就较大。凌氏  相似文献   

3.
赫哲族风情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全省赫哲族有一千三百九十七人,主要聚居在同江县街津口,八岔赫哲族乡和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 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设有文字。赫哲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早年,赫哲族以削木、裂果,插草记事;现在、赫哲族已通晓汉语,以汉语文作为交际工具。  相似文献   

4.
赫哲族的萨满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哲族的萨满歌孟慧英萨满歌又称神歌。同我国境内的通古斯各民族相比,赫哲族的神歌资料显然十分缺少。在《赫哲族社会历史凋查》、《赫哲族文学》及《赫哲歌的萨满、萨满教和萨满崇信》①等著作和论文中,共同引述了一段萨满请神词,此外,《赫哲族文学》在萨滴歌一节中...  相似文献   

5.
赫哲渔歌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之称始见于康熙。初年,《清实录》《皇清职贡图》载曰:"康熙,三年癸卯,三月,壬辰,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至此,赫哲族之称延用至今。赫哲族傍水而居,素以"夏捕鱼作粮、冬捕貂皮易货为生计"的渔猎民族。富饶美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是赫哲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船是赫哲族每家必备的重要工具,即用于生产,又用与交通。  相似文献   

6.
在陶瓷器、铁器没有进入赫哲地区前,赫哲族人曾以树木为材料,制作了一件件简单实用、贴近生活的木制生产用具和生活器皿,这些充满浓郁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木制品,为研究赫哲族的古代文化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民族学资料。本文试就古代赫哲族木制品的类型、特点及成因等进行粗浅考述,以期对赫哲族的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描述了赫哲族聚居区民族语言以及学校民族语言课程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并提出学校提高民族语言课程质量的策略是:创设学习语境、增加学习趣味性、增加学习时间、促进标注方式由汉字向国际音标转换、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赫哲语.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研究者对“伊玛堪”一词的语义及来源一直迷惑不解,意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态度:一是认为材料不足,尚难作出肯定明确的结论。如马名超同志在他所执笔的《赫哲族伊玛堪调查报告》中就指出:“对伊玛堪一词,迄今为止,尚难作出语源上的解释。”第二种意见认为它来源于赫哲语中的Imulhan(阎罗王),并倾向于认为这种说唱文学样式最初可能同阎罗王的崇拜有关,同萨满教的阴世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三种意见认为,Imakan一词可能来源于赫哲语Imaha(鱼),由此说明“伊玛堪”这种说唱叙事形式同赫哲族的渔猎劳动之间的深刻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佳木斯市艺术剧院院长贾振东先生与佳木斯市民委办公室主任傅淑梅同志合编的《赫哲族戏剧选》一书,1999年5月已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发行。本书共50万字,收入各类剧目11部。其中话剧2部,歌剧1部,歌舞剧2部,伊玛堪歌舞剧2部,音乐剧1部,戏曲3部。由黑龙江省民委主任舒景洋作序,作者撰有《赫哲族戏剧民族特色浅论》1篇。本书的出版,对研究赫哲族的戏剧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赫哲族戏剧选》出版  相似文献   

10.
恰尔奇刻     
恰尔奇刻恰尔奇刻出自赫哲语,汉语“滑雪”之意,是赫哲族的传统体育比赛项目之一。滑雪比赛前,参赛者先用稠李子木制作一对150厘米长的滑雪板,滑雪板前头呈尖形并微微上翘,后部呈圆形,中间部分稍稍隆起。滑雪板脚踏处左右两端再穿数条皮带系在脚上就可以参加比赛...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赫哲族,有史以来以渔猎为主,由此形成了各种别具风味的食鱼习俗和烹调工艺。 1.生鱼片 赫哲语称“拉布特克啊”。做法是:把鱼肉切成薄片,放到盆里上桌,蘸盐末、醋及辣椒油而食。味道十分鲜嫩可口,是下酒的好菜。在赫哲渔村,此菜是招待客人的佳肴。特别  相似文献   

12.
赫哲族“乌日贡”漫议孙玉森,吴慧“乌日贡”是赫哲语,有“欢乐喜庆”之急。过去的“乌日贡”虽为家族或氏族小范围的欢庆活动。但没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也没有固定的程序。自1985年6月起“乌日贡”有了新的含意,它被赫哲族用于节日的名称,“乌日贡”就是赫哲族...  相似文献   

13.
《鄂伦春语汉语对照读本》评介波·土默特夫鄂伦春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仅有6965人,其中黑龙江省占巳.5%。他们自古以来就生活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流域以及大小兴安岭地区。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鄂伦春族创造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考证三姓名称的真实来源,对于地方志并根据志书资料由诸多专家、学者得出的三姓形成诸说提出质疑。文章认为三姓是在康熙朝赫哲族旗籍化过程中,旗文化与赫哲族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说,八旗制度中的上三旗是三姓即前三姓出现的决定性因素,赫哲豪族姓氏处于辅助地位。三姓形成与赫哲诸姓豪族早来、后入此地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相约乌日贡     
半个世纪前,一首唱响大江南北的《乌苏里船歌》,将赫哲族人独特的渔猎生活揭示给世人,让人们对这个古老的民族充满了无限遐想。时至今日,面对渔业资源的锐减,赫哲人迫使改变薪火相传的生产生活方式,弃船上岸,由渔猎向种养殖业、特色旅游业等多元经济转变。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启开思想闸门的赫哲人,正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实现新的梦想。今年6月下旬,在赫哲族第九届乌日贡大会举办之际,本刊记者走进赫哲故里——黑龙江省同江市,与赫哲族同胞一起欢庆民族的盛会,寻访赫哲儿女为传承民族文化、实现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而努力奋斗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凌纯声同商章孙二位先生,在松花江下游自依兰以至抚远一带.调查了依兰、蒙古力、苏苏屯、桦川、富克锦、同江、齐齐咪、莫红阔、街津口等赫哲村屯。回来后,又用2年时间.参考了当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写成一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该书是研究赫哲文化最基本的参考书。赫哲自来无文字,曾刻木裂革以记事。他们古代的文化,除在汉文献中司找到片断的记载外,仅存留在他们的故事中。正如凌氏自己所说.当时因为参考材料不足,未能作详细考证。那么,在他们收集的19将伊玛堆放事中.可得到哪些材料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赫哲族,主要居住在黑龙江畔的街津口、下八岔和乌苏里江畔的四排三个居民点。不久前,我在考察赫哲族渔猎生活时,发现了另一个居民点,这就是佳木斯市郊区的敖其村。还在1982年,我路经佳木斯市时,从有关人员谈话中得知,“佳木斯”是由赫哲语的“骨头”而得名,而“敖  相似文献   

18.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世居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长期以来,是以渔猎为主的一个勤劳、朴实、坚毅、勇敢的民族。 赫哲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洲通古斯语族,粘着语类型。早年靠“削木、裂革、插草”以记事。现在只有少数老年人通本族语言,男女老少皆通汉语,  相似文献   

19.
赫哲人与埃文基人的原始宗教信仰张嘉宾俄罗斯学者史禄国在《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曾指出:果尔德语(即赫哲语)按分类属于南方通古斯语(满语、女真语),但显示出若干北方通古斯语的要素。①史禄国对赫哲语的这种分类,与我们今天所说的赫哲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  相似文献   

20.
清代至民国时期,赫哲族通过与满族、汉族等周边民族的交换活动,学习其先进的生产方式,引进其先进的生产工具,改变了赫哲族传统的渔猎生产方式和分配形式,增加了赫哲人的自主交换意识,推动了赫哲社会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剧了赫哲族成员贫富两极的分化,并使阶级差别逐渐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