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屈文凤 《理论界》2008,(10):120-121
“什么是艺术”这是一个哲学的提问方式。探讨艺术的意义问题,首先要从否定“艺术是什么”这一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提问方式开始;在中止这一提问的前提下,才能追问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这种追问必须要建基于人的艺术活动之上,进而最后从人的心灵出发,将艺术的意义问题归结到对心灵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从艺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艺术产品的形成与发展,批评了在艺术产品方面存在的误区;探讨了艺术产品使用价值的自然形式和社会形式,指出了艺术产品商品化的实现过程和艺术与商业“联姻”的必然趋势;研究了艺术产品自身存在的价值问题,判断和预测了艺术产品的历史、艺术、经济等价值问题。从艺术中寻求经济,从经济中寻求艺术,解读了艺术产品的价值发现。  相似文献   

3.
试论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理论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九世纪末以来 ,风起云涌、新潮叠起的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对传统美学和艺术理论体系的冲击非常强大。我们应充分地考虑到艺术范畴的扩大 ,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开放和结构性调整 ,并进而对这些新的艺术现象作出或同化或顺应的接纳。本文从一个较为系统的艺术理论构架应具备的四个维度 ,即世界客体、艺术家第一主体、艺术作品本体、艺术接受第二主体入手来系统考察这种全方位冲击所带来的挑战 ,以及艺术理论应该相应作出的应对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主要针对近几十年来,艺术界关于该问题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在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接受过程,以及不同艺术类型中,内容和形式之间都不存在内容决定形式或者形式决定内容的问题.艺术的形式和内容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5.
当代情境之下,艺术界定与艺术本质的问题是亟待回答的问题。这种回答需要通过理论上对不同界定策略及相应立场的分析来反思性地推进。本研究以当代艺术界定所面临的艺术与生活的边界跨越、艺术与观念的边界跨越、艺术媒介的边界跨越这三个“越界”现象为语境,反思了传统艺术定义观的含糊性,并概括了当代艺术理论应对艺术界定的“否定”“限定”“约定”“开放”四种路径。同时,在评析这四种界定路径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开放路径中的析取性路径视为当下可行的一种折衷策略。同时也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路径在当代提供了一种从艺术本体论的视角来考察艺术本质的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6.
关于海德格尔艺术本原论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海德格尔艺术本原论是他的存在哲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确立艺术本原论 ,目的是为艺术哲学与文艺美学奠定哲学基础。文章对关涉海德格尔艺术本原论的几个重要问题———何谓本原、艺术的对象化、物性问题、真美与人的问题等作深入阐述  相似文献   

7.
对马尔库塞艺术自律思想的考察,应该抓住“艺术形式”和“艺术与现实”两个关节点.形式专制与艺术自律的话语互换使艺术自律变得富于实践性;“艺术与现实”这一古老的美学问题在艺术自律的现代性语境中表现出更具张力的批判意义.对这些问题的厘清和深入探讨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必要步骤,为当下文学理论形态的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厚资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初期,方力钧的艺术蜚声国际,然而,由于当时尚处于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东西方存在着长期的隔阂与误解,所以,国内外对于方力钧艺术一直存在着误读现象。国外评论者认为,他的艺术代表着与主流意识的对抗;国内评论者认为,他的艺术是后殖民主义的象征。这种结果导致方力钧虽然在国际重要展览中大受好评,但是艺术家真实的声音一直淹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实质上方力钧的艺术是立足于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特别是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普遍存在而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社会问题,更为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人们对于艺术与设计关系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试图通过对艺术与设计二者间存在的共同之处以及它们的本质区别何在,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等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旨在弄清其相互间的关系问题及在实践工作中如何促进我国的艺术与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威 《天府新论》2021,(4):136-143
艺术乡建旨在将艺术与美丽乡村建设关联起来,是近年中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与重要实践。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美学事件,它不仅是乡村建设问题,也是艺术介入社会和生活的美学问题。由于这是一种尚未完型的存在,艺术乡建包含着它的理论限度与现实困境。在当代审美转向的语境中,对艺术介入的意义与限度进行厘清,探讨艺术介入的审美重构之维,重新审视艺术如何介入乡村建设以及村民如何参与其中的问题,并呈现这些问题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是在当代语境中发掘和阐释艺术自律与他律辩证法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现实提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数字艺术正建构着人们的生存,也引发了很多值得深思的美学问题.审美距离的变化、身体的数字演绎以及数字艺术的符号化构成了审美主体性的问题视域;"真实"、"遥在"、"丑"重构着美感的生成;数字艺术产业在铸就辉煌的同时也生发了新的美学问题.数字艺术在建构美学理念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解构,对这一悖论的揭示和探究,对于美学理论的营建及人们的当代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非艺术专业开设艺术选修课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美育素质,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围绕艺术选修课现状、如何设置艺术鉴赏课、如何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对于高校艺术选修课的开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元贵 《兰州学刊》2006,(3):78-80,53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以探讨艺术科学的合法性为切入点,由此展开对艺术起源的研究。这一做法既是重建艺术科学的努力,也是探讨艺术起源问题的初步尝试。虽然他关于艺术起源的一些论断已显陈旧或难以自圆其说,但他将原始艺术与现代艺术相互参照,并由此论及艺术的审美品性与社会功能的做法,仍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杜学敏 《人文杂志》2012,(1):95-101
现有的审美起源研究对三个前提性问题似乎缺乏深入追究:(1)审美起源与艺术起源是不是同一个问题?二者究竟是何关系?(2)以什么样的"审美"与"起源"观念为出发点研究审美起源?(3)通过什么方法来进行审美起源问题研究?在辨析、分梳"审美"与"艺术"概念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审美起源与艺术起源并非同一个问题,但两者在艺术的审美发生方面存在相互交叉关系;当我们提出"审美是如何起源的?"这一问题时,实际问的是"作为人类诸多活动之一的审美活动(以审美经验、审美意识或美感的产生为标志)在什么历史条件、背景或原因下发生的?";审美发生学研究需要历史学与考古学之类的实证性研究方法,更需要逻辑推论的哲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基本方式,那就是自娱式的歌诗艺术生产与自娱式消费、寄食式的歌诗艺术生产与特权式消费、卖艺式的歌诗艺术生产与平民式消费。三种艺术生产与消费方式各有其特点,并在中国古代歌诗发展史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三种艺术生产与消费方式互相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歌诗艺术向前发展。研究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问题,对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诗歌史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海德格尔从存在论角度论证艺术真实性的思路作了梳理,并就有关的几个问题发表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7.
时代的变化导致了艺术的变迁。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最初就是与技术如影随形的,新媒体艺术有了技术的依托,才能体现出艺术的多样性。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不仅影响了大众文化的趋势,同时也改变了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新媒体艺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8.
视听化是文化在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的重要表现方式。敦煌艺术也不例外,它的视听化再生是这一文化现象推动下的必然结果。1979年甘肃敦煌艺术研究院成功推出大型歌舞剧《丝路花雨》,在全球热演超过1300场。在它的引领下,敦煌艺术出现了视听化再生热潮,并取得不俗成就。但在这股浪潮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对敦煌艺术视听化转换中得与失的深入分析,尝试对更合理的全面再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在有关艺术起源的学说中.“祭祀说”乃是最有影响的一支,其所谓“歌舞娱神”“歌 舞乐神”的理论,已被古今中外的大多数艺术史家、民俗学家所认同。本文对这一已历两千年的铁 案提出了质疑,指出:古代先民选择歌舞祭祀,并非一开始就从“娱神”、“乐神”的考虑出发,否则, 那就是把歌舞后起的审美特性当作了“先天原因”,在因果关系上造成混乱。本文作者从古代歌舞 的“功利实用性”切入,重新探讨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王妍 《北方论丛》2011,(6):125-129
虚拟艺术作为虚拟技术现象,彰显出鲜明的技术规定性。虚拟艺术创造出全新的感知形态、感知模式、感知尺度和感知对象,重新建构了作者、作品、实在和接受者等艺术基本问题。在技术现象学视阈下,虚拟艺术使模仿艺术的表意范式发生了本体转向,进而启发艺术问题多元文化视角下的理论阐释与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