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影 《殷都学刊》2013,34(3):17-19
根据龟腹甲形态、残字、辞例等缀合出组卜辞五组,恢复了甲骨断裂前的原貌,再现了出组祭祀卜辞的完整辞意.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文字及卜辞进行了考释与说明.  相似文献   

2.
李普涛 《中州学刊》2005,(3):121-123
中国新世纪文化形态的缺陷表现在文化形态中的"虚拟泡沫"、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失落、消费文化和视觉文化对传统文字艺术的侵蚀和霸权.中国新世纪文化的研究方向定位包括:当前社会不同媒介之间的混交杂糅、相互渗透的状态定位,当代大众文化的独有特色和特殊状态定位,大众群体的审美活动特征定位等.  相似文献   

3.
再谈殷墟卜用甲骨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商王朝甲骨占卜盛行,李济先生总结殷墟前六次考古发掘时曾提到:"占卜以甲骨,遗留下来的,以无文字记载者为多,有文字者不过十分之一。甲以腹甲为多,背甲参用;骨以牛肩呷骨为多,羊、鹿肩呷骨参用'①。而历年以来又发现有用牛肋骨、牛距骨、牛头骨、鹿头骨、鹿角器、兄骨、虎骨、鳖甲、象肩肿骨、人头骨等占卜或者刻辞记事。70年代小屯南地又出上比较少见的猪肩胛骨卜辞②,近年殷墟苗圃北地还出上用人髓骨占卜的材料③,均极不多见。然而殷商王朝占卜所用骨料的大宗,主要还是采用牛肩肿骨和龟腹甲。晚商王朝甲骨占卜用量甚巨,昔胡…  相似文献   

4.
说“盾”     
《说文》小篆盾是隶楷盾的前身,字形结构并不复杂,却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其中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对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的特点认识不够。曾简文字是迄今为止书写年代最早的竹简文字,保留了不少早期的写法,比一般战国文字要古得多。就曾侯乙墓竹简所存字形结构分析来看,盾本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允声构成的,后来字形发生讹变,便成了小篆的样子。  相似文献   

5.
春秋晚期,出现在铜器上的刻纹工艺,因时代价值观取向的转变,其纹饰题材开始由抽象及程式化的几何纹、动物纹向展现人的活动图像转变,主要表现人们祭祀、宴乐、射猎、劳作、战争等情节,从中可以窥见东周时期吴越地区一些特有的社会习俗.同时,通过刻绘人物的形态和活动的场景,也体现了吴越之习俗与中原礼制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传播与文化息息相关,其中传播技术的内在特征直接塑造了一种文化的呈现形态,这点从文字、电话、手机、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对文化的影响中可以找到证明.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俄藏黑水城重从体例、注字和文字形体结构的特点对比分析入手,探讨西夏文字字形构造及声、韵、义的组成,对准确认识西夏文字和研究考证西夏文献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8.
依据广西左江流域遗存的岩画图像及中国历史资料考古资料;左江流域地方粤语方言等资料来研究日芒星与祭日、祀日的关系,发现日芒星是一种古老的从绘画技术(画图造象形等)入手,以画像记事表意开始到画像表意明事发明出来的画像表意准文字(或简称准文字).这种准文字从形态、结构、音义上与甲骨文能相对应通融,是甲骨文的"前身"象形文字.由此断定中华文字、文化的主流渊源有部分源于左江流域岩画中.  相似文献   

9.
生物特征控制锁是利用人体生物特征信息、领先电子计算机模式识别和数据处理技术控制的锁具。可利用于生物特征控制锁的人体生物特征,有身体特征和行为特征两大类。身体特征有指纹、掌形、腕纹、眼纹、面像、气味等,行为特征有声纹、签字动态等,它们的细节特征各人都不相同,具有极好的唯一性,并且永远无法假冒。生物特征控制锁就是利用这些人体生物  相似文献   

10.
臧知非 《文史哲》2006,(4):65-72
秦律赀甲、赀盾之制起码起源于春秋,所收为实物而非货币;体现了商鞅变法以后秦以军事立国的政治特点,与秦重农重牧的经济传统相一致,统一以后依然如故。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表明,汉律对秦律因革并举,将秦律赀甲、赀盾全部改为罚金,同时扩大了赎刑的施用范围,体现了秦汉由尚武到尚“文”的政治转折,在促进了经济复苏、减轻刑罚的同时,也进一步导致司法不公,弱化了法律惩罚和制止犯罪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互文与创造: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事是文字和影像这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在艺术形式上最根本的结合点,是文字语言和视觉语言最具渗透性的特征。但因媒介的本体特征不同,文字叙事和图像叙事在互通之中有差异,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转换,不是叙事方式和内容的简单移植,而是一种具有互文性的创造与对话。对叙事媒介的转换和比较研究有助于丰富文字和影像各自的叙事分析和叙事学研究的拓展。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又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汉字则是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历有六大形体结构,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统称“六书”.名曰“六书”,实际上讲的就是汉字的构造原则和造字方法.“六书”与汉字正字早已结下难分难舍之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字起源试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汉字中,甲骨文并非中国文字之开端.偃师二里头遗址中的陶文,是夏代文字,其中许多可以与甲骨文、金文相对应.二里头文化陶文结构复杂、简繁并存,故还不是最早的中国文字.距今约6300年-42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已脱离了原始图画的范畴,具备了文字的性质和特征,这才是汉字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传播与文化息息相关,其中传播技术的内在特征直接塑造了一种文化的呈现形态,这点从文字、电话、手机、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对文化的影响中可以找到证明。  相似文献   

15.
徐子鼎     
<正> 1965年出土于费县城北上冶公社的台子沟.同时出土铜鼎两件,另一件无铭文.此鼎通高21.5厘米,两耳四股索纹,立于口沿之上.浅腹圆底,马蹄形三足,腹部饰变形蝉纹一周,重3.2公斤.纹下有铭文"余子汆之鼎百岁用之"阴文九字,为春秋时器."余"作地名则为"(余阝),邾国下邑;作国名则为"徐".徐子国,伯益之后.《路史》云:"伯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甲骨形态辨识甲骨部位,是进行甲骨缀合的方法之一。对甲骨形态的研究,肇始于董作宾《商代龟卜之推测》,之后学者关注渐多,主要从甲骨学、生物学两个角度对不同属种龟甲的特征、结构及各部位名称进行了界定,为我们缀合龟甲或验证缀合的正确性提供了便利。随着甲骨形态学的深入发展,关于龟甲称名系统、甲桥范围、胛骨左右判定等问题仍需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既往的汉藏语类型学研究多集中于句法,构词方面特别是复合词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汉藏语并列复合词数量众多、能产性强、词素顺序基本固定,是汉藏语构词的一个重要手段,成为区别于其他语系语言的重要特点。汉藏语控制并列复合词词素的顺序有语音和语义两个因素。其中,语音规则是形态标记,具有韵律和谐的显著特征,是由汉藏语语音结构的类型学特征所规定的。汉语和藏缅语的并列复合词在构造上、语言标记上、演变上都普遍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特点,通过汉藏语与非汉藏语的比较,能为语言类型关系的研究提供一些旁证材料。  相似文献   

18.
筒瓦的下端带园形或半园形部分,称做“瓦当”。我国古代建筑物上的瓦当,它的用途和形状虽然固定,但表现在瓦当面上的纹样和制造手法,却是有区别的。我们在战国、秦汉遗址中,常将瓦当作为判断时代的依据之一,就是因为瓦当具有时代特征的缘故。 已出土的秦汉瓦当的纹饰,秦瓦当分为动植物图象、“葵纹”、变形动物纹和云纹四类;汉瓦当分为文字、动植物纹、变形“葵纹”和云纹四类。瓦当面上的纹样是一种装饰图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作为观念形态的艺术,它的发展变化过程是承上启下的,并且始终和社会生活密切关联的。作为文化艺术的继承,  相似文献   

19.
东汉实物铭刻文字是指东汉时期在器物上铭刻的文字,即:传世和历代出土的时代考定为东汉的、铸造或者刻写在器物上的文字.出土的东汉实物铭刻文字相当丰富,保留了当时文字最原始的风貌,其内容真实可信,透过其色彩纷呈的文字表面,我们看到的是东汉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宗教信仰和社会风俗的各个侧面,具有重要的社会人文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数字文学"(Digital Literature)是近年来数字科技、数字媒介催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文学媒介构成文学存在性要素的相关研究构成了数字文学命名的学理依据,而当代数字文学的生产现实则是数字文学研究的现实依据.数字文学在所指范围上大于一般而言的网络文学,"数字"而非"网络"才是此类文学的最终媒介决定力量.较之于网络文学,数字文学的提法更具涵盖力,更能揭示这种文学的根本性质.按传播形态,数字文学可分为网络文学和非网络数字文学;按文本形态,数字文学可分为平面文本文学和立体超文本文学;按符号形态,数字文学可分为文字符号文学和复合符号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