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陈鸿志1979出生于福建仙游1999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现为职业艺术家个展2006"游戏"北京1999陈鸿志画展福州群展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北京2006今日中国美术大展北京2006"汇合"——国际当代艺术家联展厦门2006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海2006在"798"的非限性叙述北京2005"幻想的秩序"——福州当代青年画展福州2005港龙航空中国新锐画家飞扬大奖上海2005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上海2005视觉惊艳——2005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上海2004纯粹—当代艺术展福州2004少年心气——中国新锐绘画奖深圳北京2003第三届油画大展北京2003福建当代艺术家学术邀请展福州  相似文献   

2.
近期,由北京今日美术馆主办的"2013艺术院校大学生年度提名展"颁奖典礼在今日美术馆举行。"大学生年度提名展"机制启动于2006年,它是中国首个由民营非盈利美术馆创办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公益艺术奖项。扶持中国本土的未来艺术新星,通过文化公益行为,让更多有潜力的青年艺术家们获得机遇,在艺术上有所作为。"大学生年度提名展"自创办以来,凭借其成熟的运作体制、权威的学术水准、公正透  相似文献   

3.
摄影在变革与探索中不断前行,策展则是在一种全球化视野的选择,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艺术市场的不断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摄影新现象。策划规范和学术性强的展览将会呈现摄影艺术家在创作领域的现实状态,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潜能。展览本身也应该是当代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策展和策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助推力。  相似文献   

4.
"逍遥游"是中国艺术创生的关键词,更是艺术家生活状态的生动写照,它不是"形器"之游的物质生活方式,而是艺术家心灵"神游"的精神生活方式和生命放歌。在这样的精神"逍遥游"中,"深情"提供不竭动源,"童心"是其生命本体,"神游"呈现精神内核,"大美"是其创造成果。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的绘画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努力下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在中国重庆乃至西部地区掀起了一阵"中国风"、"本土风"浪潮,把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与中国固有的风俗民情结合起来,把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潮。罗中立作为艺术家的代表,是当代艺术家的典范。其作品《父亲》传达出了强烈的中国标识和本土意识,后来的《春眠》《吹灯》等一系列极富创新思想的油画作品都表现出了中国的本土人质,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中国油画的当代化趋势,这与艺术家多年以来的"巴山情结"积淀和当代艺术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文中试图通过对罗中立先生绘画的内容、语言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分析,探究其油画本土性的特质和罗中立作为当代艺术先锋,其绘画所展现出来的当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6.
由今日美术馆主办,策展人Cees Hendri kse,Sabi ne Wang策展的"面对面——中荷肖像及室内绘画展"在今日美术馆二号馆开展。本次展览集陈丹青、Jan Worst、毛焰、Philip Akkerman四位中荷艺术家的作品,再次呈现了艺术史上肖像画与室内画这一经典主题。  相似文献   

7.
当代艺术家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艺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其价值诉求出现了偏差,艺术家社会责任感发生缺失.应从深化艺术创作主体性认识、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艺术价值标准判断体系、努力营造大众艺术氛围等方面来重塑艺术家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70年代后当代艺术创作多元化的特征越是明显,其是在全球化意识状态下的风格表现,在作品背后隐含着经济社会带来的社会危机,表现为物质欲望的张扬、消费文化兴起、社会享乐主义的无节制等.精神意志的迷失带给社会人内心的焦虑,引发了诸多的社会困境.在国内文革后的艺术创作应和社会改革并在实验中发展,中国当代艺术家是在对外来文化借鉴和对本土文化传承并革新,以次来确立自己的艺术语言定位,面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多元化状态,笔者主张:"知止不殆","和而不同"确定民族文化信仰的学术主张.  相似文献   

9.
八大山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由于他的独特身世而学兼儒道释三家,使得他的艺术在精神立意、技法修养、悟进创造三方面既渊源清晰,又卓尔不群。而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恰恰在这三方面的认识不足,造成当代艺术品与传统艺术品比起来显得肤浅乏味。重新认识优秀的传统艺术,仍然是当代艺术寻找方向、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人们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各种形式的批判和消解,但是这些都是在认识论意义上展开的,并且没有相应的理论建构。本文从生命本体论出发对艺术精神和艺术本质进行了区别性的阐释,认为艺术本质与生命无缘,只有艺术精神才能成为生命意义的承担者。笔者试图将艺术精神作为本体的承诺,集中阐释"艺术精神应当何为"的问题,试图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本体论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1.
关于"青年展"、"未来展"一时间引来诸多讨论,青年艺术家是中国艺术的希望,当代文化需要他们的思想去影响。本期的"声音"专栏就围绕着青年艺术家的选择、困惑和市场分析展开。  相似文献   

12.
“典藏历史——中国新艺术展”开幕式暨成都当代美术馆开馆仪式于2011年7月1日在成都当代美术馆拉开帷幕。本次展览策展人亦即美术馆馆长吕澎试图通过展出收藏的近三十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展现—份立体的中国当代艺术图式时间轴,为普通艺术爱好者们了解当代艺术历史的视觉痕迹提供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13.
回顾新时期以来贵州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贵阳五青年画会"成为贵州现代艺术运动的启蒙者和观念革命的先锋。在中国"85美术新潮"时期,贵州当代艺术虽然远离运动的主流,但却以自己特立独行的方式,从文化的边缘向文化的中心构成了强劲的冲击,由此形成了"贵州美术现象个案"。与此拉开距离的其他青年艺术家,也因其成功的"个案"与"贵州美术现象"交相辉映,共同建构了贵州当代艺术的辉煌。2000年以来,贵州青年艺术家以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和观念摄影等为主要创作形式,拓展了贵州当代艺术的表现空间和领域。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级政府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视,有理由相信,贵州当代艺术定会再度重新书写自己的另一次辉煌。  相似文献   

14.
艺术展览推进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优秀作品的平台,也为公众提供了一次次欣赏和感悟美的盛宴,并且架起了艺术家与社会、与市场沟通的桥梁。我国已经成为展览数量上的大国,但是在艺术展览的品味、质量及影响力上还与国际性的大展览存在差距。策展人是艺术展览的关键,决定艺术展览的品味、质量和成败。本文通过探讨策展人与市场、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和关系,比较中外艺术群展的区别,对当代中国艺术展览存在的问题和方向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带有男权倾向的社会背景下,当代中国女性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性别意识。这种性别意识广泛地存在于女性的自我意识、存在价值、独特体验、身体语言之中。中国女性艺术正处于变动、发展的阶段,女性艺术家已不仅仅停留于自我关注的个人经验层面,而是从她们的"内心资源"和感悟出发,向更广阔的精神空间拓展。  相似文献   

16.
"清福"展现了唐宋以来士人阶层的生活理想,他们试图建立物质与精神、身体经验与审美体验、俗世生活与艺术、哲学之间的连续性。这一生活理想在晚明得以广泛流传和实践。晚明士人建构起一套以俗世生活为基准、以身体和感官的满足为起点、以快活自适为旨归的理论体系,他们以生活的观点来判断事物和人生价值,在物质的享受和娱乐活动的实践中力求塑造一种优雅的姿态。传统上身体与心灵、物质与精神、生活与审美、形而下与形而上之间的尊卑、断裂关系得到改观,一种从艺术为了生活、实现艺术化的生活的理论系统逐渐建构起来,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得以从理论上确认。这实际上为中国美学提供了一种世俗化的、形而下的"生活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以社会运动、激进主义以及阶级分析等问题作为评析当代艺术的视点,通过重温和反思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探讨在中国当代生活语境中重建批判性的和建构性的艺术精神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青年艺术家张湘溪“重返手工劳动”个人艺术作品展4月2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张湘溪是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获得者,此次个展展出了他历时两年创作的最新国画系列作品、电视机装置作品等,全面立体地呈现了他的艺术思考以及如何揭示文化心理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视觉文化时代的呼啸而来,引发了从当代艺术创作到公众接受反映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当代艺术创作愈加呈现出一种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外在形态.作为公共艺术当中的呈现形式,一些景观雕塑的创作亦呈现出具有投机色彩的"奇观化"倾向--彰显着突兀效果的视觉外形,取代了原本内在的应当凸显的精神内核.这也使得当代景观雕塑艺术家们,面临着应当如何把人为视觉和自然视觉平衡融合,如何使作品在公共空间中达到"凸显而不突兀"状态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主持语:刘继萍是一位心境淡然的艺术家。她游走于传统与当代之间,从不把自己视为一个文化裂变者,而是真诚的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从她的艺术追求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画的当代性,不是对当代艺术硬性贴标。也不是西方艺术史中所谓的当代诉求,而是发生于中国画本土意义上的文化认同——重构文化传统与今日的生存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