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妈祖文化与两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妈祖信仰是中国东部沿江沿海人民的民间信仰之一 ,是汉传佛教的衍生文化 ,后又与道教文化有所融合 ,主要在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传播。妈祖文化现象随着妈祖信仰的形成而产生 ,随着妈祖信仰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妈祖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和平女神” ,妈祖文化也成为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本文着重研究妈祖信仰的发展历史、地理分布与文化影响 ,意在进一步探讨新世纪如何把握这一千年文化的人文精神实质 ,发挥其益世利人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于海峡两岸关系、统一祖国大业而言 ,妈祖文化更是一种重要而不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 ,更须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妈祖信仰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了。然而,“妈祖”这一名称并非原来就有,而是在妈祖信仰发轫以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产生的。如果说“夫人——妃——天妃——天后”是妈祖褒封称号的递变系列的话,那么“神女——灵女——娘妈——妈祖”则是这尊女神的民间称呼的递交系列。  相似文献   

3.
论妈祖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妈祖———世界闻名的海上女神,劳动人民信仰和崇拜的偶像。千百年来,在中原内陆文化向海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妈祖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融合了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并从国内信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信仰。本文拟透过妈祖文化现象,从三个方面谈谈妈祖文化精神。一、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于妈祖的身世,一千多年来,人们赋予诸多神奇色彩。很多动人的传说,反映了人民的某种善良的愿望和奇妙的想象力。但是,妈祖确有其人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从散见于宋、元、明、清有关她生平事迹的一些史籍中可知,她是宋…  相似文献   

4.
吉峰 《南方论刊》2011,(4):90-91
本文以传播学为视角,针对妈祖精神文化思想传播渠道的建构进行分析,分别从四个角度进行阐述即:文学渠道、艺术渠道、宗教渠道、哲学渠道以及科技渠道.以期望从中找到妈祖精神文化思想传播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一、妈祖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一)妈祖文化在台传播过程明万历年间,台湾澎湖马公首先按莆田、福建建筑样式建造妈祖庙。其后到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妈祖的传播只能是零星行为。直至清王朝统一台湾,施琅在台南鹿耳门建立台湾第一个官方天后宫,妈祖传播才逐渐兴盛,虽然只经过短短两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台湾的妈祖文化传播却是最快的,1980年,全台有妈祖庙(宫)383座,1981年聚增至500多座,叨年代发展更是迅猛,各式庙宇比60年代增加三倍多,目前台湾36000平方千米土地上,建有妈祖庙800多座,若加上以妈祖为主神的庙宇,那就有千…  相似文献   

6.
妈祖文化缘起中国福建沿海地区,自宋代以来不断向外传播,成为东亚地区的公共信仰。这一信仰传播至日本后,出现了或是传承中国民间的文化信仰,或是融会佛教文化的习合文化,或是被标榜为日本本土化的信仰,即带有了"文化变异体"的基本特征,日本借此来阐述自身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但是,参照如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可以认识到与其将之把握为日本文化自身的特性,倒不如说妈祖文化本身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共生"的性格,正因如此,它可以成为我们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东亚共同体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7.
妈祖被作为航海的保护神,是宋代开始流传的我国沿海人民的民间宗教信仰之一。伴随着海商、船主的赴海外经商贸易及华侨的出国,而将妈祖信仰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今天后妈祖已被誉为国际性的航海女神及和平女神。成为世界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吸引着学者们的  相似文献   

8.
妈祖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在海内外影响深远,其文化自觉的过程是自身扬弃、兼收并蓄的过程。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与"一带一路"的拓展及延伸紧密联系,妈祖文化自觉是"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福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组成。要不断强化妈祖文化自信、做好妈祖文化沟通、促进妈祖文化繁荣,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妈祖文化的自觉担当。  相似文献   

9.
方遥 《东南学术》2012,(4):201-214
妈祖信仰是起源于宋代福建莆田湄洲屿的一种民间信仰。妈祖的祭祀活动作为妈祖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受到各地妈祖信众与历代朝廷的重视。本文分为:"妈祖祭祀活动中的官祭与民祭"、"福建地区妈祖民祭活动中的民俗元素"、"其它地区妈祖民祭活动中的若干民俗特色"等三大部分,在简析妈祖信仰中官祭与民祭差异的基础上,重点探究妈祖信仰发源地及其它地区民祭活动中的民俗元素。  相似文献   

10.
康熙初年,朝廷令部分明郑降清官兵赴今河南济源、鲁山、邓州、信阳等地屯垦。闽营人背负木雕妈祖神像来到中原,妈祖文化因而传入河南。闽营人在中原创建了长葛营坊村天妃宫、邓州天后宫等许多妈祖庙宇。由于建国后多次政治运动的洗礼,闽营人妈祖信仰出现结构性失忆。当今邓州部分闽营人高山族成分的确认,社会上认祖归宗的潮流,妈祖文化的复兴,刺激了闽营族群的集体记忆,妈祖信仰在闽营人特别是高山族人中复苏。这是其族群意识于"在地化"完成后的凸显。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妈祖信仰和妈祖文化研究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梳理,旨在结合妈祖文化旅游实际,总结归纳其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同时针对妈祖文化旅游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围绕着妈祖逝世一千周年和妈祖诞辰1030周年的纪念活动,闽台两岸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妈祖热”,关于妈祖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也在蓬勃发展。在福建,仅在1987年10月纪念妈祖逝世一千周年学术讨论会前后就出版了《湄洲妈祖》、《妈祖研究资料汇编》、《妈祖东渡台湾》、《妈祖研究论文集》等书,以及《妈祖千年祭》和《妈祖》两本大型画册。1990年4月21日,为纪念妈祖诞辰1030周年,在福建莆田又召开了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在会议召开前,出版了《妈祖文献资料汇编》、《妈祖信仰与湄洲祖庙》两书。  相似文献   

13.
妈祖信仰,历经干年,由莆仙和福建沿海的地方性民间乡上神升格为全国性的航海保护神,进而过海越洋,远播海外,成为闪耀着中华传统文化光辉的世界宗教现象。综观妈祖信仰传播的历史流程,虽偶呈潮汐式的涨落曲线,但整体趋势是由陆出海,由近及远,曲折前进。其传播历程可相对分为三个时期,出现过四次高潮:即一,两宋的发源普及期,在莆仙范围内出现第一次高潮;二、元明时的拓展、远播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第二次高潮;三、清代以来的鼎盛、升华期,在台湾海峡两岸和全球范围内出现了第三、第四两次高潮,对此台湾多位学者已有深入研…  相似文献   

14.
妈祖信仰,作为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一种共同文化现象,体现了两岸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济、文化和政治的相互联系和交流.这种共同的信仰,与其它许多文化现象一样,都是以共同的中华文化为背景的,都深深地映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特点.本文循着妈祖信仰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足迹,结合中国民间信仰的一般特点,探究妈祖如何由一个普通的民间女巫成为"护海之神",又由"护海之神"成为"天妃"、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价值观与信仰观发生了很大转变,非科学信仰出现了升温现象。莆田作为地处福建沿海的妈祖故里,民间的妈祖信仰氛围十分浓厚,信仰妈祖的莆田大学生人数也十分众多。文章在莆田大学生妈祖信仰调查的基础上,从现实社会的强烈催化、家庭环境的深厚影响、身心需求的激烈冲击等方面,揭示和分析大学生民间信仰的成因,从而得到启示,要客观评价和处理当前大学生的非科学信仰现象,要加强当前大学生科学的信仰观教育,要加强科学真理在大学生中的宣传和普及教育,要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增进大学生身心和谐等教育。  相似文献   

16.
妈祖,作为我国民间社抵、护航海神,自来经元、明、清等代传播迄今已历干年以上。奉把妈祖的宫庙,在我国沿海、沿江各省、市,以及内地除青海、新疆、西藏等三省、区以外的其他省份,历代先后都有创建。《妈祖宫集成》乃汇集全国三十个省、市(包括港澳地区)五百多县、市有关妈祖宫庙的记载而成。妈祖,姓林名默,系来代福建路兴化军(今莆田)调洲屿人,生于建隆元年(960)三月二十三日,卒子雍熙四年(987)九月九日。相传因她通灵孝友、行善济人、拯危救难、航海护佑,死后里人立庙把之。以后渔民、船民、海商信仰不断增多,民间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成果,虽然历经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使传统文化在形式上与迷信有相似之处,但传统文化与迷信在本质上却截然不同。迷信活动不仅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其盲目信仰的特点会助长邪教传播,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传统文化中哲学观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儒家思想对诚信道德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区分迷信与传统文化,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有力地和迷信作斗争。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妈祖信仰已成为建构新道德新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虽许多专家学者把妈祖文化与当代道德教育联系起来并进行研究,但关于妈祖文化德育资源现代转化的专门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合理选择和继承妈祖文化的德育资源,不仅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区域文化融合,还可为传承和发扬妈祖文化的精髓起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妈祖与中国海洋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妈祖是一个极富有东方文化特色的航海之神,与西方世界的海洋之神──手持三叉戟的海神波塞冬(Poseidon)形成鲜明的对照。在海神波塞冬的身上,人们看到了西方海洋文化的冒险、征服、掠夺、欺诈、霸权的特征,反映了欧罗巴人种个性的阴暗一面;而在中国百姓的妈祖信仰之上,人们看到的是中国海洋文化特色──和平、自由、平等、共存的文化精神。这一文化精神基于中国文化的传统,也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她必将改造人类的海洋文化面貌。一、妈祖──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象征中国的海洋文化源远流长,只是到宋代才出现了妈祖崇拜,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田烨 《北方论丛》2016,(4):69-72
道教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大多和被传入国的本土文化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带有当地文化特性的本土化的道教,这一现象在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比较明显.道教海外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现象,既与道教自身具有的包容性有关,也和道教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有关,同时也与传播地区的本土文化有关.道教海外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一方面减少了传播过程中的阻力,促进了道教的海外传播;另一方面,对当地的本土文化也产生了影响,形成了文化交融现象.此外,经过了本土化的道教还传承了华人的信仰,成为维系海外华人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