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杂语与狂欢——关于河湟社火与“花儿”演唱活动的几点边缘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延寿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社火表演和"花儿"演唱活动是河湟地区乃至西部民间典型的民俗事象,两种习俗发生的时空及其表现形态虽然不同,但在深层次上具有明显的共性和交叉点,话语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以及狂欢精神是两种习俗所共有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3.
河湟文化的历史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新海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2):29-30
文章就河湟文化的历史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河湟文化的产生有其历史地理的原因;地理环境是形成河湟文化特征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4.
河湟地区是一个开发历史较早的多民族地区。在这一区域除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信仰外,还有较多浓郁的民间信仰。对整个河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从青海地方文献记载的祠庙统计入手,分祈了河湟地区民间信仰的类型、分布、地域特点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河湟“花儿”以其古朴原始的风貌,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加大对河湟“花儿”传承与保护的力度,使之成为西部民歌中的标志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6.
7.
宋代河湟开发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文成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4):68-74
河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宋代,建立唃厮啰地方政权,并与北宋王朝长期保持友好关系,形成汉藏等族杂居格局。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开发河湟,通过屯田农耕、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疏通交通、建设城镇、促进贸易等,河湟一度经济繁荣。它昭示人们,稳定和平的政治环境与民族间的和睦交往,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孙东岭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3):93-97
本文在对清代河湟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剖析的基础上,就灾害发生的特点进行了探讨,为我们以后的防灾、救灾工作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万国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6):84-89
通过以湟中县民间剪纸艺术为例对河湟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的来源、品类和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河湟剪纸艺术在来源上深受屯田移民和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河湟地区的植树造林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振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民国时期在河湟地区曾开展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文章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对这场运动的目的和过程作了论述,揭示了该运动的性质和强制性的特点。同时对其产生的客观效果作出了肯定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李红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1):104-106
流行于西宁市的民间社火,以其阵容庞大、形式独特、角色众多、形象夸张以及粗犷、豪放、清新、明快的表演风格,成为青藏高原上民间节庆活动中人气最旺盛的一项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2.
王红英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4-99
节庆日以及节庆民俗词汇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的节庆盛典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这往往是异族文化所缺失的。《红楼梦》的两个英文全译本——杨宪益、霍克斯译本,对大量的节庆日以及节庆民俗词汇进行了各自认知的翻译。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传播的桥梁,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翻译目的和原则以及对源语文化的认知,都会影响其对翻译策略和翻译手法的选择。如果要将那些有着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民俗词汇完美地传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出现文化流失现象,是乎近不可能的;所以,译者就是要在不可能中寻求可能,在不完美中寻求完美,以搭建文化传播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江南传统园林的意境与文化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南传统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灿烂的艺术成就,人文思想在江南传统园林意境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江南传统园林以建筑为基础,将山水花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通过诗文绘画和匾额对联的修饰,创造了"天人合一"的意境,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对外传播的艺术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安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144-150
中国传统造型艺术走向世界,可以借助传统表演艺术、艺术设计及影视艺术等艺术路径实现对外传播。音乐、舞蹈、戏曲等表演艺术的创作从传统造型艺术中汲取灵感,生成新的作品,面向海外传播同时,必定带动其中传统造型艺术信息的跨文化传播。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传统造型艺术元素,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向域外推广的重要艺术路径。文化遗产纪录片、古装影视剧和动画艺术片等影视艺术包含丰富的优秀的传统造型艺术元素,是易为海外观众所接受的传播路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扩大海外影响力可以考虑更多地利用艺术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ZHOU Jia-hong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特点是政治至上,具体表现为政治在社会生活中占绝对主导地位、轻视经济、轻视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推动作用、宗教作用有限等。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首要特点有利于准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为中国传统文化向中国现代文化的转换做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方岳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3):32-35
尽管中国的专业音乐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戏曲这种专属民间艺术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仍是一股强大的生命力量。根据文献资料法显示,中国戏曲根植于广大人民生活之中,长期在民间活动,具有广泛群众性、口传性、地域性和多样性。本文试图从戏曲的诸多民间艺术特征中,阐述在现代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宽厚精神源远流长.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宽厚精神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培育宽厚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杨庆峰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1):59-63
技术批判与技术反思始终是对立统一的,前者强调对技术的社会批判、伦理批判;后者强调对技术的本质反思、价值反思,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指出了现代技术与人的关联。真正有效的技术反思是反思技术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所产生影响。实现有效的技术反思并非是西方思想家的问题,借助中国自身的哲学传统资源也能够实现有效地进行技术反思。目前对于中国学者的自我来说,曾经作为人之所以为人根据的“心”“性”为现代技术所冲击,借助心-物和理-物两大传统语境,才真切地把握到现代技术所带来的问题,即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带来的影响,而这所指向的是与规范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何文宏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3):82-85
中国传统动物雕塑艺术历史悠久,融汇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随着工艺水平、审美能力及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中国传统动物雕塑发展形成多个文化体系,其中不同时期的动物雕塑其文化特点及艺术特征区别较大。通过分析传统动物雕塑艺术的元素构成,了解中国传统动物雕塑的艺术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从艺术表达的维度探寻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核心内容,进一步从多元化视角传承传统动物雕塑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20.
法家的法治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中国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5-7
古代法家的法治思想尽管和现代的法治思想有原则区别,但它仍有精华部分值得我们汲取,而且,它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