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现代译论的建构离不开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挖掘和整理, 文章探讨了中国传统译论的三个维度——语言维度、审美维度和伦理维度。从历时方面看, 这三个维度的生成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联性, 即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实践类型造就了维度的不同侧重; 从共时方面看, 这三个维度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译论的立体的主体框架。同时指出, 中国传统译论与中国现代译论存在某种程度的同构性, 这就为我们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现代转化, 使之成为中国现代译论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做了理论上的论证。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关于建设数字中国的系列论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领会其理论内涵,可从四个维度把握:第一,本体维度。结合习近平对数字技术与人类社会互动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明晰数字中国的含义是利用数字技术的会聚创新,全方位展开各行业、各领域的建设。第二,现实维度。从提升我国数字技术会聚创新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与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动能、造福人民群众等现实需要出发,理解习近平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的现实背景。第三,主体维度。聚焦“党政企学研民”同心圆,明确数字中国的建设主体、治理主体、享有主体。第四,实践维度。从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切实保障网络与数据安全、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等方面,明确建设数字中国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发展观的创新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内含着空间、时间、系统、价值"四大取向",实现了"三维创新":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维度来看,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发展文化的扬弃与创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承维度来看,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从世界发展理论的传承维度来看,实现了对世界发展观的吸纳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科学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的理论品质。本文从历史、理论与现实三个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进行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从历史维度看,体现在它是我党意识形态建设探索的必然结果;从理论维度看,体现在它是内涵丰富、结构严密、特征鲜明的理论体系;从现实维度看,体现在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旗帜。  相似文献   

5.
真理论的传统分类难以一致地处理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论。在弗雷格的意义理论视角下,主要代表人物的真理论思想可获得更为合理的归类与解释,同时我们也能获得对经典逻辑与直觉主义逻辑的更深洞察,得到逻辑一元论的结论。弗雷格的逻辑理论在所指维度揭示真谓词,是一种关于先验真的理论。通常的真理论只是在语力与涵义维度上解释真谓词。真是在动态权衡后被背景模型下的理论接纳。从这种真概念,熟知的符合论、融贯论与效用论可得到兼容而充分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文化变迁的过程和动力两个维度,将既有的文化变迁理论划分为五大类型:宿命论、建构论、调适论、偶发论和历史唯物论.文章在回顾各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阐述了开展文化变迁研究的三点原则:在文化变迁的研究中,必须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在认识中国文化变迁的过程与方向时,必须坚持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在指导中国文化变迁的实践中,必须坚持决定论与能动论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紧紧抓住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理论视角,蒋孔阳对美、美感、艺术以及美的规律和审美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作了新的思考与回答,从而建构了一个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中心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体系.蒋孔阳的这一美学体系,不仅直接影响了“实践存在论美学”这一在新时期争论较大的美学派别的提出,而且他本人也被研究者标举为“新实践美学”的“奠基人”.可以说,无论从理论的维度还是从现实的维度,梳理和分析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实践论美学以及它在新时期的境遇,都是有所助益的.  相似文献   

8.
教育与生存论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把教育问题与哲学生存论关联起来,具体从生存构境、意义创序、乐观主义的未来导向等方面展开来说明教育的生存论维度或本质,并对当今教育领域的张力和困境作出粗略的厘定,谋求教育问题解决的启示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案,以突出对教育作生存论思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第1期试论《元和郡县图志》的成就及特点试析伊斯兰教在中亚地位的确立现代性境遇下的价值世界困境论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建构试论制度公正的基本原则论党务公开的组织维度和社会维度论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本思想对孟子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评析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我国商业银行规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历史剧创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实践,分别从史与剧,历史与现实,史剧人物论,史剧结构、情节、冲突,史剧语言等方面探析郭沫若历史剧创作观,指出:“失事求似”,以艺术为主,以科学为辅是郭沫若处理史与剧关系的原则;强调史剧家的责任在于发展历史的精神是郭沫若历史悲剧理论系统的创造性部分;史剧人物“合理的发展”论是郭沫若在史剧人物论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