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马克思的社会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份珍贵遗产,继承和发掘这一遗产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关于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有的同志认为,所谓社会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这种理解是否确切呢?能否把社会精神生产和意识生产等同起来呢?我们认为是不能的。科学的社会精神生产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而提出的。他们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  相似文献   

2.
自然界存在着生态平衡问题,而且这一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在社会精神生活中也有平衡问题,这就是精神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的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2页)所谓精神生产,就是指以”精神劳动”的方式创造社会精神产品或精神财富的生产,也就是指“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同上,第30页)科学研究、理论探讨、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活动的范围。人不同于一般的动物,人除了要有物质生活、物质资料的消费以外,还必须具有精神生活,进行精神消费。所谓精神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对精神产品的消耗与吸收。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表明,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之间存在着平衡,不过这种平衡不周于一般的物质生产和物质消费之间的平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问题时,曾多次分析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他们指出: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日益社会化和科学化,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越来越密切地交织在一起,精神生产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具有重要性。 什么是精神生产呢?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也就是“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生产。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4.
劳动三要素具有物质和信息的双重维度结构的理论揭示的是:在劳动三要素中同时就包含着物质和信息的两个方面的规定.人类创造的主观信息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规律,只有当人们把所创造的主观信息作为实现的目的,并在实践中寻求客观实现时,才有一个是否违背客观规律的问题.精神生产的对象是观念信息,而不是物质.“物质资料的生产”与“物质生产”这两个提法并不等价,与“信息生产”相对的是“物质生产”,而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相似文献   

5.
精神交流主要是指人们相互间为交换或传播精神产品而进行的包括文化、思想和感情等方面的交流。精神交流同精神生产、精神生活一样,都是我们认识和掌握精神文明建设之网的纽结。把精神交流作为一个新的哲学范畴来加以研究,必将有力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精神交流对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有着重大影响。第一,没有精神交流,就不可能有精神生产。拿精神生产的主要工具之一的语言来说,它是猿人在生产劳动中需要进行精神交流而产生的。恩格斯指出:“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  相似文献   

6.
同物质生产相比,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具有以下的一些特点和独有的规律:第一,输神产品按其实质和内容来说,具有观念性的特点与物质生产不同,精神生产是观念形态的生产,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是“关于意识的生产”(1)。马克思在社会思想史上第一次把社会关系区分为物质的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即思想的关系。列宁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阐述:“思想关系只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物质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关系是人们维持生存的活动的形式(结果)”(2)。由此可见,物质关系是基础,是第一性的,而思想关系是物质关…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交际方式”或“交往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物质生产关系,二是指精神交际的方式、类型。这个概念最初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把生产关系的内容贯穿其中,还使用了“市民社会”、“私有关系”、“交往形式”,“交往关系”和其他一些术语。同时又提出了“精神交往”这个概念。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列宁在早期著作中也赋予“精神交往”以重大意义。但我国学术界对此研究尚不多。本文旨在从精神生产与精神交际辩证关系中,划分出“精神交际”的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一、精神生产的内在结构精神生产从根本上来说是指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由于精神产品有高级、低级之分,因此,精神生产也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精神生产是指借助于精神生产资料而进行的系统化、理论化、实物化了的精神产品的生产,包括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哲学、科学理论体系和艺术等高级精神产品的生产,这是高层次的、严格意义的精神生产,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工以后由脑力劳动者独立进行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广义的精神生产则不仅包括高级精神产品的生产,而且包括那些不借助于精神生产资料的人们心理、习俗、情感、意志、经验等日常意识的生产,这是一种非理论化、系统化、客体化的低层次的意识的生产.它作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既是高级精神产品得以产生的直接前提,又是社会存在转化为社会意识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导致了人们对精神生产的更高要求。精神生产是人类通过自身的脑力劳动创造精神产品的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求新性、探索性的劳动。因此,精神生产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强化自觉的开发和创新意识,注重优良的品位和质量效应,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念,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10.
一 精神产品生产的过程即精神生产劳动过程,是活劳动和过去劳动相结合的过程。劳动者运用自己的精神创造能力对前人创造的精神成果和今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提供的思想材料进行加工,同时他的活劳动又不断由动的形式转化为存在形式,对象化为具有一定社会形式的精神产品。精神产品从而存在于对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体系中,并具有物质外壳。科学语言(定律、范畴、原理、公设)、艺术语言(文学语言、绘画语言、音乐语言等)等就是这样的符号体系,书本、颜色、线条、泥土、大理石等就是物质外壳的材料。 定型化的精神产品获得了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外观,具有某种客观性。但是不能把精神产  相似文献   

11.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活的灵魂所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精神生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它以物质生活为前提,同时又超越于物质生活,具有独立性;人的精神需要是精神生活形成的直接动力,而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是精神生活形成的两种路径;与物质生活相比,精神生活更能体现人的存在及其本质,因此,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精神”这个范畴,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哲学上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指的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常常和意识通用。它作为物质的最高产物,被物质所决定,同时对物质又有较大的能动作用。第二种意义上的精神,指的是在人们的意识、观念和  相似文献   

13.
论精神生产自由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德良 《社会科学》2001,25(5):35-38
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可以归结为追求自由的活动。但是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所追求的自由是有区别的。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而存在的 ,劳动在这里只是谋生的手段。精神生产所追求的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① 。也就是从自己的内在本性和个性出发 ,自由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在精神生产领域中 ,精神生产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意识把自己内在本性的需要反映出来 ,形成意志 ,并在自己的生产活动中将这一意志加以贯彻和实现。这种意义的自由 ,正是主体对自身发展关系中的个性自由或人的自由的发展。尽管精神生产自由不同于物质生…  相似文献   

14.
在原始艺术的研究上,如何理解图腾崇拜与舞蹈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模拟说、劳动说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图腾崇拜的巨大影响,而巫术论者则夸大了它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促进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人们知道,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类的物质生产、交换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语言的运用交织在一起的,只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的逐步扩展与深入,和物质生产活动交织在一  相似文献   

15.
毛勒堂 《理论界》2002,(3):42-43
精神生产的属性规定就是精神生产何以其是的特征,要揭示精神生产的特征,需要在与物质生产的比较中才可能得以呈现。物质生产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和过程,是人们通过感性的实践活动改变自然物的物质形态的过程,虽然其间有精神活动的参与,但其本质在于物质性的创造加工,而精神生产则是人们凭借自己的认识和思维器官——大  相似文献   

16.
论精神需要     
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日益表现出享受精神产品和从事精神生产的需要。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随着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丰富,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条件日益增多和日趋完备。因此,研究精神需要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本文就精神需要及其有关的问题,谈些拙见,以供商酌。  相似文献   

17.
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有机部分,体现的是人们意识、思想、观念的生产,它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精神生产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精神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物质生产力及精神生产所体现出的精神生产关系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整个社会发展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画卷。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呈现出知识经济社会的初露端倪,它在极大地促进物质生产的同时,也迅速地推动社会精神生产的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广泛地应…  相似文献   

18.
一、唯物史观与三种生产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史就是人类将自己和自己的社会生活不断生产与再生产出来的历史。马克思在研究生产范畴的一般规定时指出:“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22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页数)。“广义唯物史观”的“生产”范畴,较经济学和狭义唯物史观的生产范畴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包含三个内容:人的生产、物质生产、精神生产。所谓生产,首先是指人的个体生命和种的延续活动与过程,它又包括人们为满足物质精神需求与其他  相似文献   

19.
“精神劳动”和“精神产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所谓的精神劳动就是脑力劳动或智力劳动,其本质是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作为精神劳动的产物,也具有与物质产品不同的经济特征,而科学知识是精神产品的典型代表,并且日益表现为精神生产资料,故澄清对精神劳动、精神产品等概念的模糊认识和误解,是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精神劳动和精神产品理论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精神与民族精神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精神”的双重涵义 “精神”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字眼。从实际运用来看,对它的理解至少可以在两种意义上去把握。一是从广义看,精神与物质相对,指所有的非物质现象,即作为特殊物质的人脑的活动以及这一活动所产生的一切非物态化的结果。在这里,精神被看作是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的客观反映,它囊括了各种心理、思维、观念、学说等一切意识现象。另是从狭义看,精神是指各种意识现象中处于深层而又相对稳定的方面,指人的心理意识和一切文化现象中作为内核、灵魂的东西,即处于主导地位、起到支柱作用的那种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