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近代杰出诗人黄遵宪在1866年过香港时,写下了《到香港》这首充满感慨的诗:“水是尧时日夏时,衣冠又是汉宫仪。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诗中希望收复“吾上”的强烈感情从笔端倾泻而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希望,也是香港被占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与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今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性胜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成为国家主人、国家变得强大后取得的,邓小平同志在《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文中说得好;“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周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  相似文献   

2.
雅与俗这一对美学范畴是五四时期中国诗歌新旧论争的一个重要议题。新旧诗人围绕诗歌的风格取向、诗人的写作姿态以及读者的接受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抗辩。当新诗人群体以平民代言人的姿态,高举以白话代替文言、以自由体代替格律体的大旗,对中国诗歌的崇雅传统进行批判和解构时,旧诗人群体则以抗辩的立场不断对其进行反拨和纠偏。与此同时,新诗人群体内部也在不断调适和修正自身的新诗立场与写作姿态。五四时期新旧诗人围绕中国诗歌的雅俗问题进行的论争,不仅成为中国新诗品格建构与重构的动力之源,同时也推进了旧体诗词的现代转型,为当下中国诗歌创作在新旧雅俗之间寻求艺术平衡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慧洪觉范(1071—1128),是活跃于宋徽宗时期的黄龙派下名僧,同时又是盛名于当时的诗人、散文家、僧史家、佛学家。他在当时就深受黄庭坚的赏识,并与江西诗派中众多诗人过往唱和,诗名颇响。通过研究,笔者认为慧洪是宋代诗僧中的翘楚,在文学史上应有其一席之位。意洪,又名德洪,字觉,自号寂音,江西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人,俗姓喻。十四岁出家,十九岁于东京天王寺试经得度。他在这一时期不仅广学经论,同时也旁猎子史,并以诗文与京师达官贵人相酬唱,在当时的诗坛上崭露头角。四年后,到庐山归宗寺依临济宗黄龙派下高僧真净克…  相似文献   

4.
鸥外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被悬搁的现代主义诗人,其在30、40年代创造了许多反映现代都市、现代人生存状况的诗歌,特别是两组分别描写香港和桂林的系列作品《港照相册》和《桂林裸体画》。这些诗作角度独特大胆,从日常之中揭示诗人对现代都市和现代文明的感悟、观照和思索,深刻反映着诗人对现代物质文明的批判和警惕,以及他对于现代人精神生活失落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自从1842年"南京条约"生效,香港被割让以后,近代许多诗人曾亲临这块被割让的国土,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篇。在香港回归的日子里,重读这些诗篇,对于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无疑是大有好处。弹指楼台现,飞来何处峰?为谁刈黎,遍地出芙蓉。方文三神地,诸侯百里封。居然成重镇,高垒耸狼蜂。──《香港感怀》此诗作者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东梅县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和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诗写于1870年秋。是时,他赴省城参加乡试,失败回乡,路经香港,悲愤地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诗人清楚地告诉人们:在"弹…  相似文献   

6.
香港新诗从1949年起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是一个寻找香港文化身份的过程,也是"南来"与"本土"从对峙逐步走向融洽的过程.尽管没有出现大师级的诗人和经典之作,但仍积累了自己的"香港经验":边缘地位,本土立场,中国意识.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中国新诗脱离传统的轨道,本身便是由于"城市之光"的激活,但长期以来,城市并没有支配中国诗人的想像力.当代香港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点不足.从"望乡"到"望城",从抒写"乡愁"到表现"城愁",香港的城市诗歌走过了一段从浪漫诗歌到现实诗歌再到诗歌现实的探索道路.  相似文献   

8.
科玄论战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学术事件,时为中国科学界巨擘的丁文江,在这场激烈的学术论战中,高擎科学的大旗,与玄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极大提高了科学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力,在传播科学精神方面扮演了启蒙者的角色,对中国现代科技文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由于时代所限,丁文江对科学抱有一种过分的乐观,因而未能充分认识到科学精神自身所面临的逻辑悖论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与爱国主义刘蔚华7月1日香港就要回归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要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从此结束了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年的殖民统治。这是当代中国的一件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盛事,这是1949年10月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向全世界庄严...  相似文献   

10.
57大黄龙岛     
《中文信息》2008,(2):96-96
黄龙有大、小二岛,东西对峙仅相隔500米的大道。大黄龙岛位于菜园镇东南12.6公里处,为嵊泗县黄龙乡政府驻地。因山势雄伟,上呈黄色,远望似黄龙蟠海而得名。岛位于泗礁山的东南侧,岸距4.5公里。岛上岗峦绵延,平地狭小,有山13座,主要有大岙岗顶、太平岗、石屋岗顶、帽顶山等。  相似文献   

11.
犁青论     
章亚昕 《东岳论丛》2000,21(4):109-114
犁青是一位在两岸三地都很有影响的香港诗人,他的创作道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40年代,经历了从山村到都市、从内地到香港的审美视野转换,其风格充满新生的情调,表现出自觉的抗争精神。第二阶段以 5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的放声歌唱为主,此后是20年的磨练与奋斗,成就了诗人的人格魅力。第三阶段是80年代以后,犁青回到香港诗坛,成为著名的儒商诗人,他支持内地开放事业,在海外拥有广泛的影响。犁青现象代表了华夏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2.
诗的表达策略:“在表现与隐藏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创作法则是指诗人把握世界的艺术方式。它涉猎技巧但并不等同于技巧,它是诗人对诗情、诗意、诗美的具体把握与处理的原则。中国诗人在打破旧体诗固定的法则之后,不断地寻找着新的创作法则。诗人们没有让诗学史失望,中国新诗终于也建构起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法则论"。"在表现与隐藏之间"的诗歌表达策略,是现代诗人苏汶(即杜衡)在为戴望舒诗集《望舒草》作序时提出来的:"一个人在梦里泄漏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漏隐秘的灵魂,然而也只是象梦一般地朦胧的。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术语地来说,它底动机是…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是我国二十年代诗坛上十分活跃的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诗人,文学史家对他评价历来不一,毁誉参半。其实他是一个思想敏锐而又才华横溢的诗人,正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指出的那样:“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①徐志摩是一位具有多种才能的作家,但是,他首先是作为一位诗人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他一生发表了二百八十首诗歌,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花雨时斯。它是指1921年至1922年间,这时他正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他曾指出:“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  相似文献   

14.
有人断言,“香港文学在香港,香港文学研究在内地”。此话并不全面。香港学者对香港文学的研究,比内地还要早。还在内地闭关锁国的1964年,罗香林教授就在“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作过《中国文学在香港之发展》的专题报告,不过他谈的是在香港的中国文学,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香港文学,且当时还未有明确的“香港文学”概念。到了1974年9月,吴萱人在《学苑》发表了《20年来香港文学的嬗变》,从宏观上论述了与内地文学分流后的香港文学的发展变化。1975年7-8月,香港大学文社主办“香港文学40年文学史学习班”,编印了《…  相似文献   

15.
在香港风雨沧桑的历史上,既刻画着清王朝的屈辱,又写满了中国人的自豪。香港将在1997年7月1日翻开新的历史一回归祖国。这是世界瞩目的大事.更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从英国占领香港地区到今年7月1日,整整156年。那么,英国殖民者是如何割占香港的?香港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本文拟就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古代的香港香港地区玉臣称香港(英文“HongKong”是粤语“香港”译音)。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考古发掘材料证明,早在2元前4O00年左右.中国的原始居民就在香港地区居住。在南丫岛、大屿山等处发现的众多晚期…  相似文献   

16.
李金发是有意识地把法国象征派诗歌引进到中国来的第一个诗人,因此被认为是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开创者,这时他年仅20多岁。李金发出生在广东梅县,青年时留学法国,研究过雕塑和诗歌,到过德国和意大利。1920年开始学写诗歌。他的大部分诗歌是在国外写的,其诗风深受魏尔仑和波特莱尔的熏陶,人们之所以称他为中国第一个象征诗人,主要在于他的审美追求基本上和波特莱尔等法国象征派诗人是一致的,这就是说,在思想倾向上主要抒发与现实对立的、非理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苦闷与要求。在艺术手法上,是较全面地对法国象征派艺术的移植,强调…  相似文献   

17.
香港回归将改变中国经济的总体格局:在整体中国经济中将存在两个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不同的经济体系。虽然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经济将保持其发展与运作的独立性,但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将逐渐走向整合,最终形成一体化的经济整体,乃是必然趋势。中国经济整体格局的这种变化及其趋势迫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包括香港在内的整体中国经济体系中,香港经济将具有什么地位,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本文认为,回归以后的香港应该而且可能成为整体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在整体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龙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还归纳了香港对中国革命的三个方面的巨大作用,分析了香港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独特性,及香港能对中国革命发生这种巨大而又独特作用的原因。并推断: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革命胜利后作出充分利用香港的战略决策是受到了历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香港问题,是英国殖民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造成的。收回香港主权是个不容讨论的问题,这是中国人民在主权上的原则立场。从历史和现实出发,为了保持香港的繁荣与稳定,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这是解决香港主权回归,保持繁荣稳定的最佳选择。要相信爱国的香港人一定可以治理好香港。满怀信心过渡97。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初,当王蒙、宗璞等大陆作家开始抬脚追赶西方现代派文学逐渐远去的步伐时,在南方那个殖民地的孤岛上,香港的现代派文学运动已走过30多年的历史。时间的差距也许能说明太多的问题,但就整个中国的当代文学而言,香港现代派小说在这方面的领先和持续,又和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