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3 毫秒
1.
以山西农业大学学生为个案,文章对大学生消费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家庭月收入、大学生月平均生活费、消费去向及消费习惯和认知等方面进行了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出了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一是大学生消费水平适中,但个体差异在拉大;二是大学生消费结构多样化,娱乐消费在提高;三是大学生消费认知相对理性,但还存在炫耀性消费。为此,应从学生自我教育、高校自身建设及先进理论的引导三个方面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虹 《云梦学刊》2007,28(6):123-126
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消费伦理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在大学生消费伦理意识的培养中,不仅要加强大学生消费伦理教育、提高大学生消费伦理认识能力;而且要加强大学生的消费伦理修养,还要努力营造节俭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现状入手,以经济学的视角,透视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指出了大学生网络消费的风险所在,阐明了大学生网络消费对经济生活的影响,提出了对大学生网络消费引导及其风险调控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中,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他们的消费状况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目前,大学生中攀比消费、时尚消费、“面子”消费等现象日益突出,它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的集中反映。本文主要对江西省地方高校大学生的消费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小华 《云梦学刊》2013,34(1):119-122
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状况反映出其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消费生活中出现了诸多不良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这在一度程度上折射出他们的消费伦理现状,并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基于此,关注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探究其形成的原因,对大学生进行消费伦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沈冰清 《理论界》2010,(4):177-178
当今中国大学生符号消费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对自我身份定位的需求。它受到外部环境和心理系统两个方面的影响。守门人在避免大学生符号消费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它整合了外部环境的信息,解决了心理系统中知情意的矛盾,淡化了符号消费和自我身份定位之间的关联,从而最终促使大学生还原消费的本来意义,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  相似文献   

7.
符号消费和时尚消费是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两种标志。在大学生消费文化的自我表达中,符号消费和时尚消费都是消费主义的想象,大学生没有形成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大学生消费的自我取向既不是为了身份建构,也不是为了张扬个性,而是以传统的功能性为特征,有用性构成大学生消费的首要选择。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大学生开始难以区分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他们的消费功能从生存功能向发展功能过渡。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速推进,大学生消费问题已进入社会公众关注的视野。依据调查数据,运用统计方法,从家庭经济状况入手,我们可以认识到有关大学生消费的几种带规律性的现象:一是大学生消费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家庭提供,二是大学生消费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显著相关,三是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消费上具有相同的消费倾向,四是精神消费正在逐步进入大学生的视野,五是大学生总体的消费处于理智状态。有鉴于此,家庭、学校、社会都不能忽视大学生消费的引导、教育及其资金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9.
树立科学消费观: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占勇  刘学伶 《理论界》2007,(2):139-140
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特殊群体,他们既具有青年时期的年轻人消费观的新变化,又具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消费观。其理性消费是主流,但其消费行为存在着非理性化、消费结构不科学、消费心理不成熟等现象。本文对此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提出了在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重视大学生消费的新变化,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这不仅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能对引导社会正确消费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民族地区高校吉首大学为个案,以该校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203份有效分析样本,从手机媒体消费的品牌选择、手机媒体消费的费用支出、手机媒体的功能使用、手机媒体的消费心理四个维度来分析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体消费的行为特征。通过分析,发现调查对象在手机媒体消费中的非理性消费和炫耀性消费现象十分突出,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对手机媒体产生了高度依赖。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规范手机消费行为、提高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生要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一体化理念中实现和维护“法秩序”性高校之和谐稳定环境与发展空间。树立自己的法信仰(含高校安全稳定观信仰);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接受要突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为荣,以服务同学和学校为荣”;在社会教育的自我实践中促进法治教育和高校安全稳定观的树立,同时也增强高校学生自治建设法治化的坚定性和实践力度。高校的安全稳定更需要高校学生的高度自觉意识及自我调节维护机制来促进。  相似文献   

12.
大学审美文化是大学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能够提升大学精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力与创造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文化。大学审美教育是实现大学审美文化价值功能的手段与途径,通过将具有审美意蕴与价值的文化施与受教者,使受教者的人文素质与文化品格得以提升。大学审美文化建构依托于课堂教育中的审美文化传承与彰显,依托于人文精神的培植,以及社会文化健康因素的浸润,使学生形成高度自觉的文化审美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李养民 《学术探索》2012,(10):17-19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实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社会实践以及大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必须遵循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选择、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大学生价值认同、从自发到自觉促进大学生价值内化的原则要求。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网络行为的教育与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互联网的两面性,讨论了其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当前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进行了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建立网上思想工作阵地,运用校园网对大学生开展丰富生动的思想教育,同时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和监控,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教育与引导。  相似文献   

15.
论群体理论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但同时难度也较大,如何提高其管理绩效是当前许多高校所面临的普遍难题。将组织行为学的群体理论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拓宽了管理的思路,是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对提高管理绩效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研究结论指出,班委群体、寝室群体和友谊型群体对教育管理工作绩效影响较大。对于班委群体应重点在班委选举,班委群体规模和班委作用上下功夫;对于寝室群体,应着重注意培养良好的寝室风气;对友谊型群体,应更多地对其中的不良群体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历史性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 ,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进行。要牢牢把握与时俱进这一精髓 ,积极探索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相统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要加强思想理论教育的创新 ,拓宽实践教育的领域 ,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良性互动 ,建立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造就一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7.
建立系统、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以大思政观为视野,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在宏观方面需要具备大局的战略眼光、全面的系统思维和科学的测评意识,在微观方面应当就测评指标体系的完善和测评工作的具体运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校被诉”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近年大学生提起的诉讼几乎遍及高校的招生、学生的隐私、考试、收费、纪律处罚等各个环节。究其原因,这与高校法律环境的缺失及忽视学生权利有直接的关系。因此,研究高校法律环境缺失现状、完善高校法律救助制度,应是高校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其思想品德结构的核心,是其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内在源泉,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当重视他们道德需要的培养。大学生道德需要培养的途径大致有积极开展道德教育、优化德育环境、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制度化建设、改变大学生的结构和条件、加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等。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命运。目前宗教信仰对学生的影响不断扩大,对高校的信仰教育提出了挑战。因此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积极寻求教育的途径,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努力使其内化为大学生坚定不移的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