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人训诂所使用的术语“读曰,读为”,目前学术界都依段玉裁说,断为汉人用以释假借字时使用的术语。《说文解字》“读”下段氏《注》云:“拟其音曰读,凡言读如、读若,皆是也。易其字以释其义曰读,凡言读为、读曰、当为,皆是也。”又《周礼汉读考·序》云:“汉人作注,于字发疑正读,其例有三:一曰读如,二曰读为、读曰,三曰当为。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读为、读曰者,易其字也,易之以音相近之字,故为变化之词。比方主乎同,音同而义可推也;变化主乎  相似文献   

2.
古书中的"读与某同"是说明古今字、同源字、异体字、通假字、通用字的说法,从<说文解字>与颜注<汉书>的全部270例"读与某同"的分析认为二人的"读与某同"不能等量齐观,且颜注"读与某同"和"读曰某"两个术语也各有自己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说文》无“其”,有“丌,下基也。”段注:“字亦作元,古多用为今渠之切之其;《墨子》书其字多作元,元与丌同也。”《说文》又有“丌,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从丌,丌亦声,读与记同。”段注:“《大雅》‘往■王舅’,假借为语辞也。《王风》‘彼其之子’笺云:‘其或作记,或作己,读音相似。’《郑风》笺云:‘忌,读为彼己之子之己。’《嵩高》传曰:‘远,己也’.笺申之曰:‘己,辞也,  相似文献   

4.
..日口............口...口........口翻............百.月....曰...日....一翻..口...............曰..........口.....曰曰........口目幽......目呱‘..口.妞‘曰目们二f、七,‘华北区域板块—北京营业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劲松南路1号海文大厦4层(100021)电话:旧10)6774012  相似文献   

5.
一、《伐檀》“取”字当读“聚”《诗经·魏风·伐擅》指斥剥削阶级不劳而获,云其“不稼不搞”,“胡取一百厚兮”、“胡取未三情兮”、“胡取禾三百目兮”。取,古今说者皆读如字,末畅诗旨。如云剥削阶级掠夺农奴劳动果实为“取未”,则迹近轻描淡写,与通篇讥刺口吻不谐。今案“取”当读聚敛之“聚”。上古取读清母侯部,聚读从母侯部,清从旁纽,侯部叠韵,二字音近相通。如《周易·苹卦》家传“聚以正也”,释文曰“苟作、取以正’”;《汉书·五行志广内取兹谓禽”,师古往日“取,如《礼记》‘聚席’之聚”。聚字有聚敛之义,如《论…  相似文献   

6.
读书·悟道     
近读《庄子》时,有一段话颇令人感慨:"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关于“同次”的界说称:“凡名代诸字,所指同而先后并置者,则先者曰前次,后者曰同次。”(102)所谓“同次云者,犹言同乎前次者。同乎前次者,即所指者与前次所指为一也。”(102)我认为,马建忠这里关于“同次”的定义至少向我们提示了以下四点:(1)“同次”是针对明代诸字而言的;(2)“同次”与“前次”是互为依存的一对概念,没有“前次”就无所谓“同次”;(3)“前次”与“同次”先后并置,且  相似文献   

8.
(一)维惟有及义,维即逮。《经传释词》卷三云:“惟犹‘与’也。‘及也’。《诗、无羊》曰:‘牧人乃梦:众维鱼矣,旐维旟矣。’《笺》曰:‘牧人乃梦见人众相与捕鱼,又梦见旐与旟。’是下‘维’字训为‘与‘,与上‘维’字异义也。《灵台》曰:‘虞业维枞,贲鼓维镛。’下‘维’字亦当训为‘与’,谓贲鼓与镛也。又《书·禹贡》曰:‘齿革羽旄惟木。’《多方》曰:‘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鲁语》曰:‘与百官之政事师尹,维旅牧相,宣序民事。’‘惟’字并与‘与同义。”  相似文献   

9.
对于扬雄的《太玄》,一般都认为是借鉴和摸仿了《周易》。接触过《周易》的人较多。我们不妨通过与《周易》的比较人手,先对《太玄》作一些总的说明。司马光曾经说到: 《易》与《太玄》,大抵道同而法异。易画有二,曰阳曰阴;玄画有三,曰一曰二曰三。易  相似文献   

10.
说“句”     
“句”字在中古有两读,一曰“古侯切”,一曰“九遇切”。读为“古侯切”者即所谓“句曲”之“句”(或作“鉤”,后世改为“勾”,“钩”等),读为“九遇切”者即所谓“章句”之“句”。读为“钩”者是其本音,对此几乎无人怀疑,然而对其字形构造和本义,《说文》家们的意见则颇有分岐。《说文》句部曰:“句,曲也,从口丩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各家都接受许氏“曲也”的说解,但对“句”字形体构造的分析,以及对“曲”的具体涵义的理解,则有四种不同看法。其一,可以段玉裁为代表,在《说文解字注》中,他没有对“从口丩声”提出异议,同时认为“句曲”是其本义,“章句”之“句”是后起义,取其“稽留可钩乙”之意。其二,可以朱骏声为代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在“句”字的释义方  相似文献   

11.
王子野《槐下居丛稿》最后一篇《名文未必无讹》,不满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笔者读后颇有同感, 因作此篇,以助张目。这里仅论以下三点。 一、安石原文说:“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非也。 《史记·孟尝君传》:“文(孟尝君)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父]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三王  相似文献   

12.
读汉史者,皆知汉高祖刘邦初入关时,“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不过,这次的约法三章,只是临时性的措施,不久,即命萧何等制定新的法令,《汉书》卷一下《高祖纪下》说: 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同书卷二十三《刑法志》也说: 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曰: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蠲削烦苛,兆民大说,其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七世纪晋国灭取虢、虞二国的具体时间和经过,《左传·僖公五年》有一段十分生动的叙述,现摘抄如下: 八月甲午,晋候围上阳,问于 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 “克之。”公曰:“何时?”对曰: “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  相似文献   

14.
宋尹学派的思想较为庞杂,学界尚有不同看法:一曰道家,二曰墨家,三曰法家。作者遵从侯外庐先生一派的意见,将它定为道家,并对宋尹学派所论的“道”,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它的基本含义和本质有三:一是物质实体,二是客观规律,三是思维法则。读者若有兴趣。请仔细一读,其用功之处,自能体味得到。  相似文献   

15.
郭店楚墓竹简甲组《老子》隶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墓竹简为我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老子》文本,隶准读中是解读这个古老文本的基础工作。如果按照当时而不是现时的汉字写词方式来解读这个文本,那么:“孰能浊以渍将舍清,孰能卮以朽将舍生”,则与《庄子·人间世》的部分思想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或命之,或呼嘱”当读作“或命治国于头”;“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当读作“其在民上也,民弗诟也”;“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当读作“善者课而已,不以取强”;“大曰逝,逝曰远”当隶作“大曰滔,滔曰远”;“甚爱必大费”当读作“甚爱必大悖”;“持而盈之,不若其已”,当读作“柴而盈之,不可匿也”,如此等等,这个古老的文本将为我们呈现出某些新的语义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一、楚灭息清华简《系年》第5章记载了楚国灭息:蔡哀侯取妻于陈,息侯亦取妻于陈,是息妫。息妫将归于息,过蔡,蔡哀侯命止之,曰:"以同姓之故,必入。"息妫乃入于蔡,蔡哀侯妻之。息侯弗顺,乃使人于楚文王曰:"君来伐我,我将求救于蔡,君焉败之。"文王起师伐息,息侯求救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文学的表现手法、创作风格、思想内涵、社会功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体来讲,它主要有以下六种涵义:(一)有所承举日兴;(二)托事于物曰兴;(三)取义曰兴;(四)触物起情,节取托意曰兴;(五)文已尽而意有余曰兴;(六)言之有物曰兴。  相似文献   

18.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中《成王既邦》简15的"夬廌"中的"廌"当从复旦吉大联合读书会改释为"鹿",读为"离"。"夬"读为"决"。决与离同义,训为离散。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和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中的"閒"读为"简",训为检阅、检视和检查。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中的"迺"当为"乃",语词,无义。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中"绀"读为"拑",训为"以手曰拑,以竹籋拑曰箝,以铁钻拑曰钳"。张家山汉简《盖庐》中的"极"当训为"止"。  相似文献   

19.
明代的贡茶制度及其社会影响——明代茶法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贡茶制度是明代茶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王源曾言:“明茶法有三:曰商茶,曰官茶,曰贡茶,商茶输课给引略如盐制,官茶贮边易马若征课钞,贡茶则上供同也。”而从实质上讲,贡茶又是土贡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然对此学术界尚无人专门论述,本文仅就这一课题试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一)《无衣》传疏种种为了节省翻书的时间,姑录全诗如下: 无衣(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戈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几千年来,历代学者对《无衣》一诗主旨的传疏,一向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诗小序》说:“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国欲焉。”但《齐诗》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说:“秦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战习备,高尚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宋人朱熹赞同并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