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亮夫先生说:“然以本篇细绎之,则山鬼乃女神。而其所言,则思念公子灵修之事。灵修者,楚人以称其大君之谓也,则山鬼岂亦襄王所梦巫山女神也耶?……则山鬼为神女之庄严面,而神女为文士笔底之山鬼浪漫面矣。姑说之以待世之好楚辞者。”(见《屈原赋校注》263、264页)郭沫若先生说:“‘采三秀兮於山间’,於山即巫山。凡楚辞兮字每具有於字作用,如‘於山’非巫山,则於字为累赘。”(见《屈原赋今译》32页注语)马茂元先生说:“象《离骚》、《九  相似文献   

2.
课艺     
经义甲等第一名胡宣泰四效君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义窃思曲礼者言礼节目之委曲故多至三千而有曰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是则非小节也似与曲礼之文不类又有曰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则更有可疑者士无任土地之责而以入其疆土地荒芜让诸侯者责士也岂可哉解经者於四  相似文献   

3.
第一篇太和篇原注此篇首明道之所自出物之所自生性之所自受而作圣之功下学之事必达於此而后不为异端所惑盖即太极图说之旨而发其所函之蕴也广权按横渠之学本於中庸极於周易又旁通乎释老诸书而祛其蔽故船山  相似文献   

4.
原治     
有王者之治有霸者之治有疆国之治王者之治礼义是也霸者之治富强是也疆国之治诈力而已矣昔者上古之初民之异於禽兽者几希矣有圣人遗作为之宫室衣服之制为之耕稼烹饪之事为之商贾农工之业以生以养以长以遂其人之悍然戾者刑之其水之汤然割者平之其物之棱然(虎武)者焚之呜呼圣人之於民也  相似文献   

5.
中庸大義     
宋朱熹中庸章句序中庸何爲而作也。子思子憂道學之失其傳而作也。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其見於經則允執厥中者。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堯之一言。至矣蠱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也 蓋嘗論之。心之虛靈知覺。一而已矣。而以為有人心道心之異者。則以其或生於形氣之私。或原於性命之正。而所以爲知覺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難見耳。然人莫  相似文献   

6.
人民之生命在於食。国家之防卫在於兵。所以固结人心而爱护国家者在於信。三代以上。寓兵於农。而兵农不后礼乐。正德利用厚生。三事固并重也。夫子因子贡之问政。而举足食足兵民信以告之者。盖欲行先王之道而非后世富国强兵之术。仅为一时贫弱计耳所谓足食者非加赋以足用也。自古神农氏之后。继以后稷之官。制为井田。教以稼穑。五土必辨。三时不害。九榖以生。而又为之蔬材以广其术。为之  相似文献   

7.
历山按孟子称舜生於诸冯迁於负夏卒於鸣条东夷之人也耕处应与始生之似尤为可信故以此山为正而凡地相去不远自当以在山东者为是今济南府厯城县以山得名相沿甚久他处厯山亦各分考附载於后济南府之历山天下称舜耕之历山有八。在山东者三。在山西者一。在浙江者三。在直隶者一。其在山东者。一在今济南府城南五里。一名舜耕山。一名大佛头山。一名千佛山。按历城县志。山川、历山在城南五里。亦名佛山。齐乘曰、图记皆谓齐之南山为历山。舜所耕处。故其城为历城。为信然也。按济南府志、山川、历山在历城县南五里。一名舜耕山。古有舜祠。隋开皇间。因石作  相似文献   

8.
答蘇孝權問上問春秋之所以與宋襄為開國王伯姬為中興者以宋襄臨大事而不忘大禮而賢伯姬之守禮耳夫既同此一禮而有開國中興之殊何也且二人之美不多著乃僅以一事之善卽與為開園中興者將舉其一以例餘耶抑別有故歟 答殷滅國也春秋賢宋襄而興之是開國王矣襄不忘大禮而其後得伯姬守禮是開國於宋襄中興於伯姬也以隆禮張王法不取其餘  相似文献   

9.
《左传》成公六年载有晋迁都新田时晋公族、重臣们的辩论,多数人主张迁到今运城盆地的“郇、瑕氏之地”,唯独韩厥力主迁往新田(今侯马市西北)。双方都列举了各自的理由,其中主张迁新田的韩厥在申述新田作为都城的理由时有一句话,“有汾、浍以流其恶”。对于“恶”字,杜注及后来的史学著作皆以为是“垢秽”、“污秽骯髒之物”等,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活垃圾。笔者经过细致的辨别与推敲,认为“有汾、浍以流其恶”之“恶”当是指因农业收成不好而导致的饥荒之年。  相似文献   

10.
衡阳王船山先生与顾亭林先生黄梨洲先生并称为三大儒而学说之昌显独後至有清末造经邓湘皋曾涤生郭玉池诸先生之表彰而其人与书始大著於世民国以来日益光大最近湘省府即增辑遗书流布国内而船山学社诸君在恢复祠祭之馀编辑学报公开讲演於先生平日著述阐述甚详向之绝迹人间声影不出林莽者一旦学说所及如日中天视顾黄两先生之身後荣誉尤远过之则信乎为濂洛关闽後之一人而非其他诸儒所能企及者矣然吾於此窃有感焉  相似文献   

11.
一、刀笔和笔削在汉代的时候,刀笔二字往往运用。“汉书”“贾谊傅”说:“俗吏之所务,在於刀笔筐箧”。“后汉书”“刘盆子博”说:“公卿皆列坐殿上.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笔书谒欲贺,其馀不知书者起往请之”。注曰:“古者记事,书於简册,谬误者以刀削而除之,故曰刀笔”。“王充傅”说:“乃闭门潜思,绝庆?之礼,户?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馀万言”。这是两汉史书上的几段便证。书吏处理文书,总离不了刀和笔,所以秦汉书吏也被称为刀笔吏。“史记”“萧相国世家”说:“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酷吏列傅”“张汤傅”也说:“汤无尺寸功,起刀笔吏”。刀笔是两种东西,都是写字所必  相似文献   

12.
《诗论》所评“童而偕”之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信芳 《齐鲁学刊》2003,(6):95-100
《诗论》将《关睢》等七首诗评为“盖曰童而偕,贤於其初者也”,提出了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睢》等七首诗的共同特点是,这些诗都是反映青年男女生活的作品,青年男女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而知道与人和谐相处,学会将自己的行为与礼相谐。七首诗始於《关睢》之礼,终於《燕燕》之独,出於一严密的构思。  相似文献   

13.
论者谓伍员之覆楚包胥之复楚。皆於子臣之道有未尽善。(?)以为两人之所处。有轻重缓急之不同。不可以不分辨也。夫子胥之欲覆楚。以其父奢无罪而见杀於平王。故挟弓持矢。去楚奔吴以伐楚之利干吴王僚。不幸为公子光所阻。公子光立。是为阖闾。阖闾欲为兴师。而复(?)於楚。子胥又自止之曰。诸侯不为匹夫兴师。逮楚衅而后动。及楚为沈故围蔡。子胥为吴行人以谋楚。入郢之役。子胥虽为父复(?)。而吴固正正之旗。堂堂之鼓。实非为子胥兴师也。且子胥所痛心疾首者。不徒在奢之死。而在建之不得立。盖欲借兵於吴。扶建之子胜立之楚。废昭王诛谗侒。以成父奢之志。而存楚之社稷。豈肯以复楚之名让之包胥哉。乃不意吴师骤胜而骄。秦人起於  相似文献   

14.
杨慎与李东阳:观察明代诗学流变多样态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慎诗学的形成跟李东阳有重大的关系,第一,李东阳主张“求声于诗”,即重视诗歌的音韵之美。作为诗人兼古音学家,杨慎诗学主张更进了一步,是求古韵于诗。第二,李东阳主张辨识格调,开格调论先河。杨慎将辨体意识作为其诗学理论的基石,其诗话就有纵论古今、辨尽众体的特点。第三,李东阳师古但反对泥古,主张自得、自立。同受李氏诗学影响,七子派吸取格调说而建立了更严格的模拟理论;杨慎则以博贯思想批判七子派的拟古主义,为茶陵派别张壁垒,创立六朝诗派,颇有影响。明代诗学的发展呈现复杂的多样态。  相似文献   

15.
祭说     
□:字各家释祊,五期之?祭也。契文四期皆有?祭。五期不见,而有□祭。余以为□者?之正面形也。乃盛主之匣。契文中此□祭之地点在秘,在宗。所祀者直系五世之先王。字虽为方(见说文匚字注)却非说文祊,祊二字之义,所谓“门内祭先祖所傍徨也”。应释为祭於祢庙  相似文献   

16.
一绪言东华录为清代编年史上之要籍,计有蒋良骐、王先谦、潘頣福、朱寿朋诸氏四种。蒋氏东华录起太祖终雍正。王氏东华录亦起太祖终雍正其起乾隆终同治者曰东华续录。潘氏朱氏者,亦曰东华续录。惟前者限於咸丰朝,后者限于光绪朝。四者之中,蒋录取材有较为早期之处,惟失之简略潘录则因氏削稿未竟而卒颇多疏漏朱录则杂糅而多不得要领。故以王录为最。王录取材较为慎重有选择范围亦较广。其书原系病蒋录简略而作,故史料不啻增加十倍,内容可谓无所不包,即如人口方面,王录亦有记载:於每年年终,附以该年全国人口之总数,即民数是也。蒋录朱录不详,潘录有而不过王录之转载。故人口之记载以王录为主。此项记载,在东华录中,不过每年寥寥数行而已。然为中国人口方面之最主要史料,而为中外学者之所重视者也。  相似文献   

17.
“劳心”与“劳力”的分工问题,是孟子在与农家许行的信徒陈相辩论时提出来的。农家陈相主张国君应该一面种地自食,一面治理国家,这就是所谓“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不同意陈相的这种主张,因而相互诘难,展开争论。孟子说:“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  相似文献   

18.
对于汉语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有人主张叫“词素”,有人主张叫“语素”,各有各的理由;其中持后一种主张者有日渐增多之趋势。其实,这不仅仅是个术语选择的问题,而是同时交织着人们对汉语最小音义结合体本身范围、功能认识之分歧。本文对“语素”说、“词素”说诸理由详加评论,并提出了在清楚区分不同功能、种类的音义结合体概念的基础上分别选用不同术语之主张,即:语素=构词语素(词素)+构形语素(形素)。  相似文献   

19.
主张“文以明道”的柳宗元,他写作《捕蛇者说》,旨在说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全文不是空发议论,而是借事明道,溶理于事,因事说理,以蛇毒与赋毒相对举而成文,相比较而见意,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作者以“蛇”为导引,步步深入地展开文字。全文以蛇开篇,至蛇收束,其中按照产蛇、募蛇、捕蛇,到捕蛇者、捕蛇者说的顺序步步递进,最后得出结论。虽然题为“捕蛇者说”,却不径从蒋氏叙起,而从“永州之野产异蛇”下笔。写蛇,饰之以“异”,使人醒目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关于《老子河上公章句})(以下简称《河上注》)的成书年代及思想主旨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主张其成书于东汉①或魏晋②之说者以为此书之主旨在于阐明治身养性之道,带有浓厚的神仙家色彩。而认为其成书于西汉之学者③则指出书中反映的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特点,旨在向人们推行其思想与政治主张。之所以出现如此争论,关键在于《河上注》一书以"治身与治国"为纲,兼谈养身与治国之道,而至于治身与治国究竟哪个更根本,则是其"微言大义"。经过对原著及有关争论性文章进行详细考辨后,我认为西汉说更为合理。然而由于持西汉说之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