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是宋代画家文与可评价苏轼画墨竹时说的一句话。文与可是苏轼的表兄,以绘画闻名遐迩,前来索画者颇众。这时,文与可说道:"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的意思是,我画的竹子与苏轼相近,你们可到彭城去向苏轼索求(徐州古称彭城,苏轼曾任徐州知府,彭城代指苏轼)。其实,文与可是专职画家,他...  相似文献   

2.
论李健吾话剧创作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李健吾是一个特异的存在,他那些描写人性,有意与现实政治疏离的剧作,在注重功利性的20世纪话剧史上显得那么不合群,因而一直被冷落一旁,只有到新时期才有一些零星的文章(最近还有一些较有深度的文章)开始论述到他,但这种研究现状民李健吾剧作的艺术价值,他对中国话剧的贡献及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地位相比远远不够,本文不想从宏观上去评述李健吾的戏剧创作,只是探讨是什么原因促使李健吾创作出那样的剧作。  相似文献   

3.
陶博吾先生的书法结体丑陋 ,笔画生拙 ,气韵厚重 ,情调高古 ,在当代书坛上独树一帜。陶书形画丑拙、气韵厚重的独特风格 ,得益于他从小所受到的良好教育、坎坷的人生磨难和高旷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4.
竹影墙     
文谷 《山西老年》2013,(4):34-34
郑板桥才学极高,其画更是出名,非常传神,许多人求其画而不可得。话说郑板桥有一个朋友,家里新砌了一道墙,他一直请求郑板桥在墙壁上画幅画,无奈郑板桥总是忙着没时间。有一次,这朋友请郑板桥及一些朋友  相似文献   

5.
从前,有一个露宿街头的乞丐,他认识了一个贫困潦倒的画家。不久,画家积郁成疾,临终前,画家送给乞丐一幅画。画的是一双大手和一张微笑的脸,乞丐欣喜若狂,因为□ 白国宁他曾听说过一些画家死后出名的事。于是,他便开始等着某一天用这幅画卖一大笔钱,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他等了许多年,画家没有出名,后来乞丐带着遗憾离开人间。富有戏剧性的是也有一个乞丐,同样的这个乞丐得到了一位画家的—幅画,画的内容同样是一双大手和一张微笑的脸,乞丐看懂了这幅画,他没有高兴,只是痛快地笑了一整天。从此,他不再向别人乞讨,他开始用自己的双手赚钱。…  相似文献   

6.
正我有不少做艺术家的朋友,其中有一个朋友我认识了很多年,近年他的画越卖越好,名声越来越响亮,上了大拍卖会。而当年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他混得很不怎样,他的画不怎么被人欣赏。艺术家聚到一起的时候,常常就是喝酒吹牛,说谁谁谁的画一下子卖了100万元之类。而他上有老下有小,他从不讳言自己的画不好卖。他做了很多被艺术家们瞧不起的事情。比如去给那些想上艺术学院的孩子做家教,教素描,甚至和他弟弟  相似文献   

7.
宋国强 《北京纪事》2014,(10):101-102
收获在荣宝斋那一年,刁建的画渐入佳境。这一天,他跟一个朋友去逛荣宝斋西画廊。荣宝斋一直是刁建的艺术殿堂。没事的时候,他经常去那里转悠,揣摩大师的意境,学习同道的笔法,每次都会有一些收获。当然,一些很有点名气的画家作品摆在那里却都少有人问津,这样的事情也不新鲜。老来看画的刁健也感到没新鲜感了。他看后脱口而出:"这样的画,我也能画。"也许是太过自信,说话声大了点。刁建性本谦和,平时很少评论同行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得知美籍华裔画家瞿谷量回国到沪举办山水画展,专门拜访了他,在他的上海寓所畅谈至深夜。 瞿谷量30年代生于上海嘉定。他称,“余幼年赢弱,自不能习武,读书则是习文,亦鲜妙语。适性莫如涂抹,凡有所画,皆吾目之所察,心之所爱,非宣泄于丹青笔墨不快,遂渐爱习画”。瞿先生自幼便显露了非凡的绘画  相似文献   

9.
刘畅  穆艳梅 《21世纪》2010,(2):36-38
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讲堂集》中说“水浅而舟大也”,叹息李鸿章这只大船在晚清的浅水中无法行驶,进退维谷……  相似文献   

10.
羲水 《百姓生活》2013,(1):14-14
在一次大型画展中,一位台湾画商看中了一个女孩画的山水画,他当即将画买下,并费尽周折找到画画的女孩。他对女孩说,愿意以1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聘请她去临摹一些名家的名画。画商本以为女孩会立马答应,谁知女孩竞笑着婉拒了。她说,她只想一个人无拘无束地创作,专心做个画家,而不想做个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的画匠。  相似文献   

11.
中国自宋以降,在苏轼等精英知识分子的自觉引领下,形成了心画(文人画)传统。这也正是川端康成热爱中国宋元美术的重要原因。在“达吾心”“适吾意”以及诗画结合的精神品格等方面,川端康成的文学理念与中国文人画家的艺术追求十分契合。首先,心画理论强调人情味和抒情性,这是宋代文人画家们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为士大夫群体的艺术担当之后,着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而川端康成也认为绘画不仅可以写形状物,更可以表达人的潜在的精神世界,这一艺术观念在其《梦》《阵雨》等小说中均有明显体现。川端康成在大量作品中所描写的绘画都是一种“心画”,它们并不是静止的物体,而是精神的流动。其次,中国宋元时代文人向绘画领域的主动渗透和理论引领,带来了绘画“适吾意”的思潮,使得绘画得以抒“胸中盘郁”。在这一点上,川端的文学创作理念与中国文人画家的主张完全相通,因此也使得其小说中的绘画作品具有了内涵的无限性和解读的丰富性。第三,宋代带有精英阶层之精神自觉的文人对绘画提出指导性的艺术理论,在诗画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品格。这种绘画理论也伴随中国绘画传入日本的第二次浪潮而东传,这恰值川端康成人生的前三十年,对他的文学道路产生了潜在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心画理论不仅对日本文人画的形成,而且对日本近现代文学都产生了跨文化、跨学科的影响。从川端康成文学的个案可以看到,渗透于域外的中国画论,作为艺术理论的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样态。这一越境的文化传播现象,还有很多极具学术价值的课题值得挖掘和探究。  相似文献   

12.
论及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时,我们往往会提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李?、南宋陆游、辛弃疾、金元好问、明袁宏道、清陈维崧等。其实,“五四”以来的新诗人中,受苏轼影响的不乏其人,郭沫若就是最著名的一个。一些研究文章在谈到郭沫若受到的文学影响时,比较注重他与太戈尔、歌德、惠特曼等人的关系,而从不涉及从幼年开始就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中国本土的诗人苏轼。这是一个不应有的疏忽。郭老在一首诗中说:“吾乡苏长公,俊逸才无敌,……悠悠一千年,仿佛闻声息”(《题李可染画二首》之一),异代不同时,而神思交游,声息相通,这正是郭老与苏轼之密切关系的绝好自白。研究这种关系,将加深我们对伟大文学家苏轼的认识,并使我们能够对郭老作  相似文献   

13.
刘放吾,湖南人,1942年任入缅抗击日寇的中国远征军新38师113团团长。在当年4月著名的仁安羌战役中,他率不足1团兵力抗击日军1万余人,迫敌弃尸1200多具后逃窜,解救英军7000余人和被日军俘虏的美籍记者及传教士500余人。上个世纪9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拜访刘放吾,当面向他表示感谢与敬佩;美国总统布什也曾致函刘放吾表示敬意和谢意。  相似文献   

14.
名画欣赏 画家郑板桥,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他画的竹都突出地体现了欣欣向荣、兀傲清劲的精神。不仅求形似,而是用生动的笔墨,赋予新的意境,借竹的劲挺直上,高节虚心等特征,表现对现实和统治者的不满,抒发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他在山东潍县做县官时,送给他的上司一幅竹子,并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借以共勉。  相似文献   

15.
代连华 《社区》2014,(5):20-20
台湾著名作家刘墉,不仅善于写作,还擅长绘画。他的书,居台湾畅销书作家之冠,而他的画,也频繁获奖。有一年,他的画参加台湾当代名家画展,被邀展的有张大千、黄君璧等著名画家的作品,而能参加此次画展,也证明作品是很有实力的。  相似文献   

16.
告别的年代     
让槛外人评画,该说老浦用心不轨吗?他大概觉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八卦之魂,要么看画,要么见人。至于为画写文章,是要见心的。我们同窗三年,老浦年长我一些,我高中的美术老师是他的大学同学,我们研二时这位老师进校成了"学妹"。大家笑,该怎么个叫法呢——画画的人,辈分是乱的。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40年代,有个年轻人,先后在慕尼黑和巴黎的美术学校学画画。二战结束后,他靠卖画为生。一日,他一幅未署名的画,被他人误认为是毕加索的画,而出高价买走。这事给他一个启发,于是他开始大量地模仿毕加索的画,一模仿就是20多年。  相似文献   

18.
郑板桥素以诗、书、画著称而不以词名。其实他生前作词用力甚勤,且曾期望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其《词钞自序》中云:早年即从邑中前辈陆震学词,“燮作词四十年,屡改屡蹶者不可胜数。……而此中之酸甜苦辣备尝而有获者亦多矣。……吾愿少宽岁月以待之,必有屈曲达心,沉着痛快之妙。”又云:“少年游冶学秦(观)柳(永),中年感慨学辛(弃疾)苏(轼),老年淡忘学刘(过)蒋(捷),皆与时推移而不自知者。”他始为范县令时,即自订诗集、词集付梓,时人对其诗词的评价,以为“词好于诗”。板桥时代的词坛,影响最大的是主豪宕的阳羡派和主醇雅的浙西派,而常州词派则尚未  相似文献   

19.
齐白石六十三岁题画白菜时写道:“余有友人尝谓曰:‘吾欲画菜,苦不得君所画之似,何也?’余曰:‘通身无蔬笋气,但苦于欲似余,何能到。’”齐白石的画中总是响彻着一种世俗的、生意盎然的愉悦情调,满眼天趣之中透露着对劳动生活的挚爱和信赖,俗中寓雅,雅中见俗。譬如矗立的半截荷梗诉说着莲蓬刚刚收获;偶尔立在梗顶的蜻蜓,昂头翘尾展翅之势,给人一触即飞的灵动感。即便是那些已离开泥土的白菜、萝卜,也都那么鲜嫩、水灵,仍然那么生机勃勃。就与他画的虾、鱼、小鸡一样,贯串着生命之歌;就像他画的篱笆、稻束、柴耙一样,让我们联想、思念着齐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薛稷在诗、书、画三方面的艺术成就作了简要分析和评说,认为他是一位全才艺术家.他的诗歌代表作<秋日还京陕西十里作>不愧为唐古之宗,他的楷书成就而无愧于初唐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画鹤无愧于画之绝品、画之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