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2000—2017年中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入境旅游数据,采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各省份之间的入境旅游空间网络关系,并进一步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中国入境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入境旅游的整体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和个体空间网络结构特征显著,中国入境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的"核心—边缘"结构逐渐形成,中国入境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的影响因素多元化。据此,提出加强旅游交流协作以构建游客共享机制、合理评估发展条件以挖掘入境旅游潜力等对策,以期助推中国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吕娟  张燕 《旅游论坛》2020,13(1):57-68
文章运用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7-2017年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1)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经济联系度明显提高,但是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量相差悬殊;(2)旅游经济网络由疏到密,网络空间结构由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不均衡分布格局走向相对均衡的分布格局;(3)网络密度显著上升,核心节点的中间中心度下降,表明旅游经济联系更加通畅,整体朝着均衡方向发展;(4)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以广州和南宁为核心向周围辐射;(5)地理空间距离、旅游流、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区域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等因素对旅游经济网络具有显著影响。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八爪鱼采集器,在旅游服务平台去哪儿网爬取苏鲁辽三省到访游客自主生成的游记攻略和行程信息,构建基于游客数字足迹的关系数据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方法测度旅游流的网络特征,并进行可视化表征,以找出沿海地区旅游流网络结构的相似性和相异性。研究发现:1.苏鲁辽三省分别呈现围绕多中心逐级递减的圈层结构特征、东西高热度双组团结构特征、全域弱弱均衡的网络结构特征;2.高热度城市的首次和二次吸引效应在提高旅游流内循环能力的同时,也加剧了冷点城市的边缘化程度;3.旅游经济落后地区以"高热输出-低热承接"模式为主,在发达地区则出现了"高热吸收-低热输出"的新型旅游流动模式;4.旅游网络中心与热度中心错位,互惠关系比例低,高热度城市之间的多节点、跳跃式流动以及高热度城市内部的一地多日深度游现象并存。  相似文献   

4.
民宿是近年来受台湾、日本民宿热影响而出现的新兴乡村旅游业态。具有浓厚的传统乡村特色、能提供10间客房和25人以下住宿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传统乡村民宿最能体现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文章首先通过回顾民宿的起源、发展过程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传统乡村民宿的主要特点,然后从旅游消费者行为的角度构建研究模型,结合问卷调查数据量化分析了影响传统乡村民宿游客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民宿的环境氛围是影响游客选择意愿的首要因素,民宿自身的品质是决定游客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品牌宣传是左右游客选择民宿的重要外因,游客的个人认知则是其选择意愿的重要内因。基于此,传统乡村民宿应该在环境氛围、服务质量和品牌营销上下功夫,努力提升民宿的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5.
笔者经抽样调查发现,辽西走廊旅游的游客以中青年为主,游客的文化水平较高,以散客为主体;但游客对辽西走廊各旅游要素的整体评价不高,特别是娱乐和购物要素的评价较低。通过SPSS统计分析发现,娱乐、购物、住宿、餐饮是影响旅游消费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辽西走廊在旅游开发中,要依据游客个性特征,注重游客的消费感受,优化服务项目和旅游设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修正引力模型,测度福建省9个地级以上城市2008、2011、2014年3个时间节点的旅游经济联系指数,借助 ucinet6.0软件,采用社会网络理论的网络密度、中心性、核心边缘等指标方法,对福建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游客流、旅游资源禀赋、区位因素、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等因素的推动下,福建省旅游经济网络空间结构关联度日渐增强,福州、厦门、泉州核心城市的中心地位日益凸显,初步形成了网络化的旅游经济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7.
森林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研究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客安全意识,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发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森林旅游活动中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较大,游客需要提高安全意识。游客偏向选择安全性较高的团体出游,游客安全知识与安全行为意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得出影响游客安全意识主要为游览设施因素、地质地貌因素、植物因素、自身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考虑到旅游开发商承担投资风险,追求投资回报率的背景下,作为游客体验"友好气氛"必要成份的民族地区社区居民需要提高自身参与旅游发展的能力,摆脱传统依靠他方帮助的局面。阐述了民族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影响民族地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民族地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游客环保行为是影响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环境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分析游客环保行为的影响因子,并将环保理念转化为游客自觉的行为选择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文章依据扎根理论,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在对游客深度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分别对其进行开放性、主轴和选择性编码,并据此构建游客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影响游客环保行为的主导因素是游客特征因素、游客环境态度因素、游客对景区的情感因素、游客习惯因素、社会因素、促进性条件等六项因素.结果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穷家富路"的节俭悖论会影响游客环保行为.文章提出的理论模型不仅是对理性行为理论和负责任的环境行为模型的扩展,同时也是对Triandis人际行为理论模型的印证.  相似文献   

10.
旅游竞争力是一个旅游接待地相对于另外一个旅游接待地,在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回报并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能力。文章对甘肃旅游竞争力起着关键影响的区域发展水平、对外经济联系、区域文化氛围、旅游景点丰度、区域环境质量、区域服务水平、区域交通状况和旅游基础设施等八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区域旅游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众多的因素及其子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共同集合构成区域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游客是旅游质量的评价主体,增强游客积极感知是旅游质量不断提升的动力来源。文章通过对游客感知理论和已有文献的研究,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六维概念模型,并以广西龙胜大寨村、贵州雷山西江村、云南西双版纳曼听村为研究案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有效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二阶因子模型合理、假设成立,证实了旅游质量的“多维性”,维度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对于游客感知旅游质量的重要性存在相对差异;旅游体验和旅游公共服务是旅游质量的重要内容,留下美好记忆对旅游体验的影响最显著,旅游信息方便获取对旅游公共服务的影响最显著。文章从游客感知角度探讨旅游质量的贡献因素,为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度假旅游产业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矛盾,通过评价游客感知价值对目的地开展营销策略研究,是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准实验法对825名被实验人员在接受营销材料刺激前后感知价值各维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营销材料能够显著影响游客对度假村各个维度价值的感知,其中功能价值、服务价值、情感价值、货币成本、非货币成本的感知差异最为明显;同时结合IPA分析法对比各感知价值重要程度和感知表现,发现环境和服务是潜在游客最看重的因素,案例地环境和设施游客感知表现良好,并提出针对性营销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旅游化生存已经成为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以恩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以感知理论和期望理论为基础,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因子分析法、交叉分析法和均值分析法研究游客和当地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的态度异同。研究发现:(1)游客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过程中的责任意识不强,当地居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主体认知方面存在偏差;(2)游客和当地居民均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生存模式,当地居民的认同度高于游客。建议从开发思路、传承模式和利益相关者三个方面着手,致力于构建旅游活动的"文化空间"、传承机制和利益相关者的平等管理,使旅游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力发展冰雪旅游是我国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有序Logistic-ISM模型研究方法,采用意向调查数据分析游客冰雪旅游满意度,发现“冰雪旅游项目吸引力”“冰雪运动设施”“冰雪旅游配套设施”“冰雪旅游性价比”及“冰雪旅游环境保护”等因素是影响辽宁冰雪旅游总体评价的主要因素。其中,“冰雪旅游性价比”“冰雪旅游环境保护”两个因素产生的影响较为强烈。“冰雪旅游项目吸引力”为影响满意度的深层根源因素,“冰雪运动设施”“冰雪旅游配套设施”及“冰雪旅游性价比”为中间连接因素,“冰雪旅游环境保护”为表层直接因素。同时,结合冰雪旅游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提升冰雪旅游项目吸引力、完善冰雪旅游服务体系、加强冰雪旅游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区域冰雪旅游满意度提升策略,以期为我国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对辽西走廊游客的抽样问卷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统计分析以及相关分析,讨论了游客的旅游消费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对游客的出游方式有显著影响;游客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对住宿设施的选择影响很大;游客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长短与职业、月收入关系密切;游客每年的出游次数多少主要取决于游客的学历、职业、月收入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朱玺  刘敏 《旅游论坛》2023,(6):40-54
昼夜变化带来城市景观与活动的多样性,由此作为城市旅游核心区的旅游休闲街区成为夜间旅游体验的集中区。研究运用Kano模型,选择西安大唐不夜城、杭州清河坊、北京南锣鼓巷3个典型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构建设施、服务、体验和项目4个层次的指标设计,分析夜间旅游满意度影响因素并进行案例间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休闲街区夜间旅游具有大众化和年轻化的特征;(2)部分满意度影响因子具有共同Kano属性,其中价格、噪音、拥挤程度为逆向因子,照明亮度和背景音乐为无差别因子,交通、安全、卫生、休憩等设施与服务水平为期望因子。(3)满意度提升应从夜间特性、街区自身文化特点和夜游人群喜好等综合考虑。研究据此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氛围营造、发展特色项目等相关建议,以期对旅游休闲街区的夜间旅游满意度的提升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出境游市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在世界的出境游市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途牛旅游网专注于出境游,在出境网络旅游市场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扎根理论作为质性研究中最科学的方法论,适用于研究分析出境游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在研究分析途牛旅游网游客评论的基础上,把影响出境游游客的影响因素构建为“出境前的准备阶段—旅游城市体验—旅游景区体验—配套设施与服务—游后评价”这五个维度的理论模型。同时进一步分析自助游和跟团游的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为研究中国出境游市场和提高我国入境游服务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旅游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类网络平台的游客评论受到广泛关注,网络情境下旅游地形象感知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促进甪直古镇和南浔古镇的长远发展,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基于游客生成的网络文本分析游客的形象感知。结果发现,尽管游客对甪直古镇和南浔古镇的形象感知受限于古色古香的人文景区型江南水乡小镇,但是从游客形象感知中也能较好地识别出两个古镇的资源特色和优势;游客对两个古镇有关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的感知存在一定的差异;两个古镇的游客文本语义网络呈现出“核心感知—期望感知—潜在感知”三个圈层旅游地吸引体系结构;游客对两个古镇的整体情感体验以积极情绪为主,在情感程度上以一般情绪为主,游客对南浔古镇的情感体验优于甪直古镇。最后,为甪直古镇和南浔古镇旅游地形象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选取部分上海市代表性旅行社网站以及途牛旅行网的2500条上海居民在长三角区域内的旅游线路,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构建区域旅游空间网络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居民在长三角区域内的空间网络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圈层结构和距离衰减规律仍然是基础;出游时间不同,表现有差异;交通状况和资源品质对出游影响大,出游时间在3日左右表现最强.整体上,上海市居民长三角区内游在符合距离衰减规律的同时,受资源、交通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复杂网络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民族社区旅游企业将民族旅游开发与社区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是民族社区实现旅游收益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主体。本文基于旅游企业的视角,选取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故土园为案例地,采用均值分析及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旅游企业同当地政府、社区居民、外来游客及旅游企业间的共生因子进行均值差异显著性判断和分析,得出:(1)故土园旅游企业同当地政府、社区居民、外来游客及旅游企业间存在关键、次要及一般共生因子,且其关键度与土族故土园旅游之间存在时空耦合的同质性和兼容性(关联度);(2)故土园旅游企业同当地政府、社区居民、外来游客及旅游企业间的行为模式为非对称互惠共生,组织模式为间歇共生,是多主体互惠共生短期化行为的表现。本研究提出适合故土园多主体和谐发展的"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模式",即"景区旅游企业带动、社区居民参与、当地政府扶持、外来游客体验"的旅游发展模式,并通过旅游产业经济与进化多主体共生系统及优化多主体共生环境相结合的维度构建出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多主体共生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