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民间文化遗产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根据文化部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策划“民俗志”、“史诗长歌”、“民间文学作品精选”三套丛书。三篇总序,阐明丛书之宗旨,民俗、史诗、长歌与民间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之写作要点。  相似文献   

2.
临川文化名人著述是;临川地域祖辈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璀灿的珍贵遗产,它不仅显示了临川地方文化的独特内涵,在我国整个历史文化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同时又是我们研究临川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献。充分检索、利用与深入研究临川文化名人著述,对业已拉开帷幕的临川文化研究,最大限度地开发临川文化资源,深刻领悟乡贤先哲遗产,弘扬临川文化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思想,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临川文化名人著述象我国其它古籍一样,散失、亡佚现象十分严重,但由于丛书的汇集收录,使大量古籍得以保存和流传…  相似文献   

3.
把体现与传播潮汕文化研究成果主要载体的《岭南文化书系·潮汕文化丛书》作为研究对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该丛书与网络的融合,是网络传播时代里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传播与接受的样本。通过对读者评论的分析,发现选题与销售现状是影响丛书进行文化传播的因素;对中国知网"文献"栏目中专业检索的统计与分析,丛书在学界的接受范围主要在潮汕文化的区域研究当中,且以文献引述、观点引述、学术争鸣为主要接受形式。  相似文献   

4.
200万言的《齐文化旅游丛书》终于面世了,它是齐文化研究的又一新的起点,是宣传普及齐文化的又一方式,是科研为现实服务的典范。这是该丛书给人的强烈印象。该丛书由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范跃进教授主编。综观全书,它具备了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工具性和实用性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在8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众多为齐文化的发生、发展、丰富、壮大做出贡献的人。从大齐文化角度说,从旧石器时代的猿人开始至现代,从渔猎为生到现代化建设,从古圣先贤到现当代英雄模范,我们的先人和…  相似文献   

5.
"保护还是开发"作为中国申遗实践的热点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当代文化中产业与精英两个文化阶层借助官方观念错位而展开的话语竞争,忽略了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关注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标志着"后申遗"时代的到来。"后申遗"时代,文化觉醒引发的文化归属存在"误认"可能,遗产公共性则是觉醒的遗产持有者,以遗产为公共性实现的符号媒介,借助遗产媒介实现公共参与与群体沟通,避免"误认"。在当下申遗实践中,遗产公共性已在"遗产话语"、"遗产表演"、"遗产资源"与"遗产行政"四个维度发生。遗产公共性的社会建构应落脚在遗产的"文化再生产"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民间文化正以"遗产化"的形式被建构成一种新的人文资源。在"遗产化"进程中地方文化正在向"国家遗产"转变。该现象已引起学界的讨论,其主题集中于民间文化与文化遗产的关系问题,但较少涉及遗产的地方属性与"国家化"的实践。从端砚文化个案来讲,国家遗产的身份强化了政府管理与遗产的关系,却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遗产与地方的内在关联;同时,国家遗产的管理与地方社会的现实之间仍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自上而下"的保护理念在地方社会不仅遭遇一定的尴尬,而且难以促成文化持有者实现真正的文化自觉。因此,引导文化持有者的广泛参与、规范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将是今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新书导读     
《中国网络文化发展二十年(1994-2014)》(全五册),由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丛书主编唐亚阳系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该丛书为2014年国家出版基金主题项目、2014教育部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项目的结项成果。该研究将"文化"视为互联网发展进程的重要元素、关键特征,对中国网络文化20年间的发展历程、发展  相似文献   

8.
被海内外学术界称为世纪之交“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其中150部装帧精美的评传著作,日前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向社会发行。 《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由中国著名教育家匡亚明教授晚年创意并亲自主编。该《丛书》根据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提出的“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的指示精神而组织撰著。  相似文献   

9.
李寅生博士著、巴蜀书社出版的<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一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丛书"之一,是该丛书中唯一把视角对准中外文化交流的学术著作.该著作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作者站在学科研究的制高点,选取一个与众不同的新角度,把视野锁定在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这个问题上,阐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对世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出了贡献.其次,作者通过对比的方法论述了唐、日文化各处的背景和发展轨迹,揭示出了中国文化交流这一重大文化现象与特定历史条件的密切关系,透析出唐文化"流"向日本的本质原因.再次,以翔实的史料作为全方位研究的基础,纵横捭阖地勾画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传承的历史画卷.总之,该著作是一部探寻中日文化交流走向巅峰之路的不可多得的力作.  相似文献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遗产的界定为遗产研究提供了统一的游戏规则,使得不同的遗产主体拥有对话交流的平台,但遗产文本的多元化、存在形式的多样化、传承方式的多渠道化,使得遗产在不同时空中的表述视角不同。该文从遗产的原真性、遗产记忆、静态遗产与活态遗产以及遗产旅游等方面入手,探寻作为文化表现符号之一的遗产在不同时空中的表述与文化...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与“遗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人类学学科的角度,对目前国内的遗产运动进行了讨论,内容涉及人类学学科中与“遗产”联系紧密的物的分类、文化空间、族群认同、文化自觉等概念,并试图对目前学界“遗产”研究理论薄弱的现状进行反思和补充。  相似文献   

12.
水工建筑遗产作为京杭运河千年文化的历史见证,作为京杭运河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效用价值转化为历史文化价值,造型别致的建筑特征对公众构成吸引力。文章分析了京杭运河江浙段水工建筑遗产类型及其旅游开发存在的遗产保护缺失、旅游开发与地方文化融合性不强、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三种水工建筑遗产旅游开发产品:博物馆产品、主题文化街区产品、徒步和露营产品,为水工建筑遗产旅游开发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观念以其提倡发掘民族文化价值在国内文艺界、遗产学界产生了长期深刻的影响。然而,通过对"三国祭"和"三国季"活动的分析,以及对世界遗产"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和国家遗产"三国传说"的比较,可以发现国内申遗热潮和文化产业开发中遗产保护与利用相分离、遗产生境和特殊性被稀释消解的问题。回顾"全球史观"与"文化多样性"提出和发展的过程,相较于国际遗产界,国内在观念革新、学科发展、研究保护开发利用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处在被动迎合、无话语权和主导权的状态,这对于未来遗产事业发展既是重大考验,也是创新思变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保护体系中,还没有专门针对文化生态区的保护项目,但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强调并倡导在全球探索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多维度(不可移动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表达多样性)保护方式:强化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关系;扩展文化遗产的概念,纳入非点状整合式遗产;强调遗产对文化认同、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的重要作用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保障。这些经验对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同济·法兰西文化丛书》着力推广德法思想文化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几年来,已出版近40种,在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得到同仁们的好评。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两套丛书的出版进一步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著作有: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旅游实践中,旅游者希望消费东道主的真实文化,但由于旅游者与东道主之间的时空错位,东道主为旅游者提供的文化消费往往是舞台化的遗产符号,使文化旅游资本遗产处于失真的境况。而遗产实践的根本性目的是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使文化按照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活态真实地传承。如何在文化旅游情境中实现遗产的保护传承,从根本上讲是遗产的"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格局,生态哲学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生态哲学丛书”无疑是当前我国系统、深入研究生态哲学的重要成果。 盖光、陈红兵教授等主编的“生态哲学丛书”,是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研究人员的集体成果。该基地前身是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生态文化研究机构之一,2007年升格为山东省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18.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保护体系中,还没有专门针对"文化生态区"的保护项目,但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强调并倡导在全球探索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多维度(不可移动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表达多样性)保护方式:强化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关系;扩展文化遗产的概念,纳入"非点状"整合式遗产:强调遗产对文化认同、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的重要作用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保障.这些经验对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是当前黄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系统总结黄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遗产的形成及其价值,分析黄河水利遗产的构成及其主要特性,进而提出黄河水利遗产本体保护、依托水利遗产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发展、黄河水利遗产保护利用能力与保障措施建设等建议,可以为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讲好“黄河故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通过剖析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遗产的联系,解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工业遗迹相关要素的介入.着重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实践实例,探讨当今在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背景下,其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结合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推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