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制度文化,科举取士在中国历代选举制度中处于封建社会后期,而作为选官方式,科举取士又是中国古代社会有效地组织其统治机构、进行政权建设最后的也是最佳的一种选择。古代正史二十四史,如果再加上《清史稿》,从《新唐书》算起,有《选举志》者凡七史,适与科举取士人才选拔制度相始终。七史《选举志》于人才问题研究承先启后,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对于清王朝而言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清王朝通过科举制度还掌控了传统封建社会的士阶层。而这个传统封建社会的精英阶层恰好就是清王朝延续其统治的核心力量。清王朝废除科举制度最大的后果就是将这个精英阶层剥高于其统治之外,这是最终导致清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科举考试制度及其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十分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始于隋代,历经唐、宋、元、明,于光绪31年(1905),清王朝覆灭的前夜,结束了其长达1300年的历史。它曾享誉全球,一些国家或仿效科举制,或借鉴科举建立文官制度。西方学者认为,科举是中国在精神领域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建立以后,几乎每一位中国土子都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各朝的政治家与名臣更是多数通过科举才登上历史的舞台。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相对封建社会其他的选士制度,具有一定的平等、民主精…  相似文献   

4.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续了1300年之久,就学校与科举的关系而言,科举和学校相成相毁,相争相递,二者经历了一系列升沉消长、聚散离合的矛盾互动。如何处理好学校育才与科举选才的关系,是一直困扰历代统治者的难题。从历史发展趋势来看,大体而言,隋唐以后各个朝代初期都重视学校教育,或至少是学校与科举并重,但久而久之学校日渐被轻视,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而科举地位在社会上越来越显得突出崇高。这种由重学校转变为重科举而轻学校的演变过程,几乎成为历代学校与科举互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 ,中国独有的科举制度自隋唐起一直到 1 90 5年废除 ,历时长达 1 30 0年 ,和中国的历史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里 ,文人们一生的命运际遇也和科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无论是进而为仕 ,还是退而为民 ,其中科举带来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无不贯穿其一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也深受当时科举导向的影响。因此 ,不管是研究中国的历史社会风俗还是研究中国的文学历史都不能绕过科举这个关键性的社会因素。但是一般人对科举的了解并不深入 ,很多时候把明清的科举当成了中国科举制度的缩影 ,对…  相似文献   

6.
<正> 科举制度是中国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和官吏的重要途径,它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代以后。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日益广泛地在中国传播(?)传统的科举制度不仅满足不了清王朝搜罗人才的需要,而且日益成为教育、科学和文化发展的障碍,终于在1905年被废除。本文将对科举制度本身和在清末被废除的过程及特点做—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盛衰兴废话科举马勇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建国立业的一项基本国策,科举制度经历了六、七个朝代,一千多年的历史。任何一件事情,兴盛必然有其兴盛的道理,衰亡也自然有其衰亡的原因。对科举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进行回顾、反思,或许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有一定的启迪意义。科举制...  相似文献   

8.
科举作为中国古代文官考试制度,是适应帝制时代官僚政治的需要而发明出来的一种选官制度,考试目的就是选拔治世人才。科举制度是"帝制时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项政治及社会制度",①"具有强大的政治功能,对维护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官僚政治也产生过不可估量的影响。"②在辽朝,科举制度作为辽朝士人入仕途径之一,在辽朝社会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重要作  相似文献   

9.
宋代官吏回避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避法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在总结统治经验的过程中为了澄清吏治、减少腐败现象、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而逐步确立和完备起来的一种任官原则,主要包括亲属回避和地区回避两个方面。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其政治制度方面也创立发展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历史遗产,回避法即是其中之一。宋代回避法的完备及其执行的严格程度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朝代,这在防止官员利用亲戚关系结成官僚集团,防止在地方官结帮拉派  相似文献   

10.
门阀制度肇始于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形成于魏晋,东晋南朝达于极盛。北朝在其发展中亦学习吸收了汉族之门阀制度,其发展虽不如南朝之盛,对北朝亦产生一定影响。门阀制度给北朝社会带来的弊端,在当时即受到有识之士和下层寒门庶族的非议反对。但门阀制度毕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封建社会选拔任用人才的一种方式,它维持了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转和确立,在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雏形是在秦汉时期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以后才确立起来的。这一制度经历了魏晋的发展、隋唐的成熟、宋元明清的强化,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作为巩固封建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在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对官员的控制和调整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作为封建政治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监察制度的运行及其作用的发挥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历代开明君主都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重视人才、识别人才、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的思想原则和主张。而其官吏的选拔,隋以前以长官荐举为主,隋以后以公开报考、按成绩择优录用的科举制为主。保举任官起源于战国时期,宋代形成保举责任制,荐人者须对被荐者任职后的行为负连带责任,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私谊滥举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历经先秦禅让制、世卿制、两汉任子、察举和辟除征召制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举措方式不断演进。至隋,科举选官制已创立,至唐,更蓬勃发展。科举选官适应当时经济、社会要求,是新的上层建筑,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是唐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门荫,是官僚子弟凭藉父祖官位或家世而入仕的一种制度,又称"任子",溯自西汉任子制,延续至唐并未因为科举的存在而迅速萎靡而致消亡。相反,它在唐各阶段得到统治者不同程度的重视并成为科举的重要补充,在唐代政治制度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但是,人们习惯对具有新生意义的科举制大加肯定,对其他方式视而不见或见而不重甚至贬抑,实在有违历史公理。本文试就唐代门荫选官制度在唐代存在的必然性及地位加以浅要分析,不足之处,望予指正。  相似文献   

14.
钦差大臣是我国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适合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社会特点的特殊官职 ,在当时的各种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代钦差大臣派遣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清代专制集权统治下监察制度的不完善、清代吏治的腐败与高级官吏经济犯罪增加、清朝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等因素造成的。清朝经常派遣钦差大臣处理各类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15.
以乡村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把时间界定在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主要分析了乡村行政建制、官员选拔制度和土地赋税对乡村治理模式的影响,认为古代乡村治理模式呈现出皇权与绅权、皇权与族权相结合的特点,并依据这些影响因素和主要特征把古代乡村治理分成官方主导治理模式、官绅结合治理模式、士绅主导治理模式三个时期,把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考试是一项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制度,它考选的是儒家绅士和官员人才,维系着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转.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执政者的因循守旧,科举考试的重道轻技、重文轻武逐渐暴露出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单一性和滞后性,不能适应社会日益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最终被当作阻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障碍而废除.当代考试与科举考试有着渊源继承关系,扬考试之长避考试之短应以科举考试为鉴.  相似文献   

17.
论元杂剧中的权力崇拜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权力的追求与驯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产物.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封建礼教的代代熏染、科举制度的反复筛选,形成了皇权至上、官本位以及男权中心的社会文化秩序.通过对元杂剧中鲜明的权力崇拜情结的解剖,可以使我们从一个历史的横断面清晰地看到这种社会文化秩序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选用什么样的官吏和怎样选用官吏,对于政权治理的实现和延续具有重大作用。尽管古代统治者为此建立起了规制严格的选用官吏制度,但为了维护封建皇权专制家天下的统治目的,从本质上注定了封建选官制度设计功能的必然失效。在人民民主制度下科学地总结历史上选官制度更替的规律,并批判地吸取各种选官体制中的有益因素,对于公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执政为民治国理念的充分实现,具有重要的史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一士大夫”政治体制确立时期。这一体制的确立 ,从表层上看 ,与宋代科举制度和崇文抑武的国策直接相联 ;从深层上透视 ,它是唐末五代以来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文官政治的确立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隋朝产生以来,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均产生了深刻、巨大的影响。科举制在云南发展较晚,直到元代才开始实施,到明清时,才在云南真正推行开来并获得较大的发展。科举制一经实践,便对云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民间向学风气的形成、社会风气的转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