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学生"创先争优"活动中,要科学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密切联系学生成长、结合本科、研究生学生特点,加强分类指导,科学设计活动内容,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学生搭建全方位的师生交流平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
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的生命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是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以学生为本、大学生成长目标管理路径是高校的责任.具体是:积极构建大学生成长目标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的考评工作机制;系统培训大学生成长目标指导队伍;创新开展大学生成长目标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服务于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下的第二课堂活动,必须坚持“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着眼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知行统一注重能力培养、紧跟时代步伐勇于探索创新”四个原则,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为重点,积极构建以“一二课堂无缝对接的实践育人体系、以学术创新就业创业为重点的学生成长助推体系、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品牌化国际化多样化的校园文化交流平台”为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在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现路径,才能真正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落实到具体环节,真正做到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4.
卓越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实践。高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第一课堂活动有效的补充,因此进行第二课堂运行模式的改革对卓越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与专业紧密联系的大学生专业实践指导中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专业指导教师为主导、紧密结合专业的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完成激发学生试验兴趣、启迪探索精神、训练科学思维的试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精神是大学建设的一种先进的理念,引领大学成长、社会发展.它包括三个核心内容: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当前,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仍备受质疑,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价值取向工具化,这显示出当代大学精神的缺失.因此,重塑大学精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大学应把握“以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的原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个性培养 ;厚基础、宽口径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基石 ;大力开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活动等几方面阐述了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之关系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师学生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以哲学中的活动观、心理学中的心理活动论、教育科学中的主体教育和参与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主体、人格、自由、活动和发展等基本理念,提出具体实施策略包括:给学生创设安全心理环境,注重不同见解的心灵沟通,让学生拥有自由的时空,强调学生是成长的主人,倡导学生自我心理教育,协调整合学生的各种活动等,这一心理教育模式在教师教育、个人发展、教育教学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重点关注三方面内容:认识和把握社会需求,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厘清应用型人才特点,科学定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通专结合、学术与职业并重、理实融合的课程体系,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吸纳利益相关者参与应用型人培养,创新政产学协同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校第二课堂30多年的发展和时代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高校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关注,成为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它以学生成长为主线,育人过程集合了情感育人、实践育人、知识育人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设计与经营,需要构建系统的育人机制。其中,就业导向、能力为本的育人目标是育人机制的出发点,保证活动的方向性和整体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育人模式、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第二课堂活动持续运行;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则为活动提供物质供应和精神支持,确保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0.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和关键。对西南交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目标和特点进行研究后可知,行业特色院校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从抓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习过程和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并需要采取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联合培养、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等多种措施,以增强学生的工程素质、科学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体现了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根本性要求。地方高校要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足学校实际,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搭建多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注重第一、第二课堂以及实践、实训平台的互动,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考察发现,美国高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品格教育、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人才培养生态环境。借鉴美国高校的一些成功做法,结合我国高校发展实际,我们应坚持和完善“以生为本”和开放办学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服务;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以文化人”的功能,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设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方面。当前,高校尚存在对第二课堂活动育人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专业教师参与度不高、学生活动和第一课堂衔接不够紧密、学生获得感不强等问题。高校要正确认识第二课堂活动在大学生成长中的独特作用,注重校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建立第二课堂活动议事协调机制,推行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建设;建立第二课堂活动条件保障机制,创造条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不断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相似文献   

14.
教学自我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出路教师的专业发展(profesionaldevelopment)是指教师个人职业能力的成长和进步,也指促进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和进步的一系列活动。随着对人才培养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重要战略地位的认同,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效果和效...  相似文献   

15.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学生管理工作的角度研究探讨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论述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管理工作及第二课堂等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从学生管理角度提出了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指出了学生实践能力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导师制、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这些观点对于探索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师范院校书院实行的具有师范特色的书院制管理模式,其文化活动建设和育人模式的选择,将直接影响书院价值、学生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对肇庆学院书院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书院管理中学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应结合书院文化活动育人机制,提出具有书院师范特色文化活动的建设思路,充分发挥书院教育优势,设置师范类特色文化活动等,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平台.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实施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以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博雅修身9+1"学生成长计划为例,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8.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实施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以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博雅修身9+1”学生成长计划为例,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与教育引导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无法回避的话题。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许多高职学生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对其就业和成长非常不利。因此,探讨并构建科学的就业教育引导机制,促使高职学生摆脱自卑、正视现实、正确定位、积极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院倡导的"两课一训三结合"模式立足于高职教育的实际,把就业教育与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相结合,有利于高职学生摆脱心理问题,增强综合素质,从而有利于整体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班主任在新建班级学生的心理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根据新建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采用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以团体辅导为主、个别辅导为辅的心理辅导策略,通过活动前的暖身准备、主题活动和结束部分三阶段的辅导,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融入班集体之中,架起通向老师、通向同学的心桥,在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