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元杂剧婚姻爱情戏中人物类型繁多,"护情天使"是其中之一。"护情天使"这一角色大多由当权者担任,有15部之多,占整个婚姻爱情戏的50%。他们推动情节发展,解决戏剧冲突,对戏剧本身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护情天使"由当权者担任的原因在于文人心态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性,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在理性与缘情的矛盾中运动;在由俗趋雅、由雅超俗与从民间文学创作到文人加工提高的辩证运动中发展;是通过与歌的结合来实现诗的音乐美;其诗体多样,手法丰富;在格律化与非格律化的矛盾运动中发展。  相似文献   

3.
宗教戏剧是元代杂剧艺术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戏剧类型,它数量丰富,艺术水平较高,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元代宗教戏剧兴盛的原因有三:元代宗教文化的繁盛,为宗教戏剧的兴盛奠定了思想基础;元代宗教迷信之风盛行,从戏剧接受的角度,为宗教戏剧的兴盛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元代文人普遍具有宗教情怀,从戏剧创作的角度,促进了宗教戏剧的兴盛。  相似文献   

4.
纵观北宋后期到清初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诗歌之内在关系 ,三者经历了三个互动阶段 :1 宋元时期戏剧“小说”化 ,改变了自身的内容、性质、体制而真正成熟。 2 明代长篇小说“戏剧”化 ,小说由叙事为主变为写人为主 ,由记事为主变为记言为主 ;又吸纳了戏曲宾白的经验 ,使用方言。 3 明末清初 ,小说戏剧“诗”化 ,《红楼梦》用诗歌创造意境 ,结构小说 ,塑造人物。小说戏剧诗歌互动 ,使三者完美融合 :小说有诗之意境、节奏、韵律和戏剧般人物 ;戏剧有了曲折情节和诗的意境 ,诗歌可以结构小说、塑造人物  相似文献   

5.
从任半塘先生看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和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半塘先生在<唐戏弄>等著作中的论述,使学术界重新面对了戏剧的本质,认识了戏剧形态的多样性,也反省了戏剧研究的资料品质.此后,中国戏剧研究发展的趋向应表现为从以文学为中心转入以表演为中心;从一元的进化研究到多元的形态比较;在新的视野中开辟资料库藏,实现文献学、考古学、民族学方法的结合.中国戏剧研究的百年历程表现为思想解放的过程,先后完成了对等级制社会尊卑观念的超越、对文人狭隘经验与趣味的超越.现在,超越学科方法的局限,使戏剧研究成为现代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新一代戏剧研究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散曲自产生之日起便存在着雅化的因子,至明代更趋明显。雅化主要表现为题材的风情化、言志化;语言、修辞、意境的诗词化,以及风格的含蓄典雅、清丽绵逸。其雅化原因,与婉丽曲观、文人的女性化人格,由质而文、由朴趋华的古代文学发展规律,江南的地域文化与奢华世风,以及昆腔的流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论“五四”社会问题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问题剧在“五四”剧坛的流行,是“五四”时代精神与“易卜生主义”契合的产物。其个性解放与社会改造的主题内涵,推进了中国戏剧题材与主题的现代化变革;然而抓住“问题”而忘掉“戏剧”,问题剧在艺术表现和戏剧的自觉方面却少有现代化;问题剧的直面现实使中国戏剧靠拢现实主义,然而其政治化、观念化和理想化,同时又留下阻碍中国戏剧现实主义发展的路障  相似文献   

8.
经过唐宋两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杂剧到了元代进入她的辉煌时期。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是元代文人的大规模介入,与杂剧结缘,使杂剧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向戏剧状态的过度,并达到了创作的颠峰。元代文人与杂剧结缘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文人与民间艺人共同组建杂剧创作组织———书会,在彼此交流切磋中提高剧本质量;第二,文人与杂剧女演员结成互爱知己,在患难扶持中彼此鼓励,促进了杂剧艺术的繁荣;第三,文人有时粉墨登场,直接接受观众的欣赏情绪和审美愿望,获得了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情感体验。元代文人中,许多人既是演员,又是剧作家;第四,元代文人凭借杂剧解决口腹之馁、肌肤之寒,杂剧不仅是他们的生存方式,也是他们的谋生手段。文人与杂剧结缘是杂剧的幸事,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幸事  相似文献   

9.
戏剧传统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命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同的艺术媒介决定不同的艺术形式。戏剧是以演员与观众 共同拥有一个规定的时空环境为前提,是一种场效应。当戏剧被搬到屏幕,在镜头的推拉摇 移下,场效应被破坏。西方戏剧基本上是一种文人传统,悲剧理论的脉络体现了这一点,而 喜剧是渊源于民间戏剧传统的。西方戏剧是文人戏剧传统呈显性形式,民间戏剧传统呈隐形 形式。一明一暗两条线索交织而成。中国的戏剧传统基本上是以民间戏剧传统为主要表现形 式,是成熟的喜剧文化。比照话剧经验的戏改,割断了传统戏剧与民间的血缘关系。中国传 统戏剧的危机在于它的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以城市为中心的大众传媒文化取代了传统断裂 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是中国戏剧的巅峰,但元杂剧作者大多是落魄失意的文人,因此许多剧作不仅间接流露出文人情调,而且还直接刻画了文人形象。剧中的这些文人无不遵循一个基本模式,具有与现代知识分子截然不同的特征。本文试图对文人形象进行剖析,并进而指明文人与知识分子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开始,戏剧文学的中心地位渐渐地被移位了,戏剧从以剧本为中心转变到了以剧场为中心。戏剧文学,也就是剧本,变得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当代戏剧的创作更是将戏剧文学推到了边缘地位,剧作家或者"无名",或者由导演兼任,优秀的剧本难得一见,优秀的剧作家更是凤毛麟角。戏剧文学出现新模式化现象;快餐式的、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一流演员二流导演三流剧本"的市场定律是造成当代戏剧文学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正> 城市戏剧文学是随着近、现代新兴城市的发展而兴起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我国社会的愈加殖民化,沿海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村自给自足封建经济的解体,迅速形成了一批文化发达的新兴都会。于是,反映新兴都会生活的城市文学,便在近代文学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历来不被正统的封建文人正视的小说、戏剧,也并始登上都会的文学殿堂。值得注意的是,适于资产阶级改良、革命的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的戏剧典型观由一般的理性原则和个别的实践方法两大部分所构成,理性原则由类型、定型与典型三个层次的划分及其实质的探索组成,实践的方法主要是由戏剧典型化(金圣叹化)的方法举例及其理论提成所结构,它包括戏剧冲突典型化、戏剧高潮典型化和戏剧人物典型化三大主干。本文拟就金氏典型观中的戏剧人物典型化而展开。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是元代戏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中爱情婚姻戏数量最多,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丰富、鲜明,个性突出。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剧本继承了文学抒写爱情婚姻的传统,其女性形象书写的成功,得益于元代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是大量文人投入杂剧创作的结果,承载了元代文人仕途和婚姻的幻想。这些爱情婚姻戏中的女性形象符合女性善良、勤劳、包容的传统理念,元杂剧爱情婚姻戏塑造的女性形象,对后世明清戏曲发展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戏剧文学创作的总体格局是“话剧———戏曲二元结构”共生互补,话剧的突出特点是日益政治化和正剧化,戏曲则基本上是“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和悲剧、喜剧与正剧同步发展。如果说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主要是由话剧的诞生与发展来代表的,那么,在十七年,戏曲的“推陈出新”及其文学成就对于中国戏剧现代化的意义则在话剧之上。  相似文献   

16.
赛会演剧这一古代文化现象在粤东海陆丰地区仍有遗存,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海陆丰人文土壤中具有浓郁的世俗宗教特色,赛神庙会是乡社宗族文化的载体,这种文化载体滋生并哺育了白字戏、竹马戏等民间戏剧样式,也使得传统戏剧呈现出浓郁的世俗宗教色彩。这种赛会祭祀戏剧具有不同于文人戏剧、观赏性戏剧的价值标准,它是典型的民间戏剧。  相似文献   

17.
维吾尔戏剧的研究历史,从时间上可以分成20世纪和21世纪两个时段。20世纪属于初创期,研究内容从八十年代的繁杂走向九十年代的集中。21世纪是研究的成熟期,研究的系统化和专题化是这一时期的特点。统观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从作家作品的个案研究到戏剧文学的整体关照;从局部地区、单一剧种的历史梳理到完整戏剧史的宏观构筑;从简单感官描述到戏剧本体的审美把握,维吾尔戏剧的整体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深入化和细致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美术历史的发展中,中国的山水画萌芽于晋朝,完全独立的山水画则成立于晋宋之际。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璀璨的过程。围绕着中国文人山水画的本质特征去读史、品画,我们可以领会到中国文人山水画具有如下特点。一、以画悟道,画如其人;二、物我互化,形神统一;三、书卷气、画外功夫。  相似文献   

19.
“停顿”是一个重要的戏剧术语 ,系指人物没有台词、没有明显的形体动作。众所周知 ,戏剧是动作艺术 ,动作乃戏剧之最基本要素 ,而“停顿”无疑是整个戏剧动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戏剧内在情节发展环节的视角而论 ,“停顿”堪称剧作家使戏剧富有“节奏化”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 ;而若就刻画人物的视角推敲 ,“停顿”则不失为剧作家揭示人物复杂诡秘之内心世界的特殊而独到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20.
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现代派戏剧自诞生之时就带着对传统的挑战和反叛的姿态。传统的戏剧观念、戏剧形式和美学原则都受到了质疑并经历了颠覆性的发展。纵观西方戏剧文化发展的长河,戏剧在两千四百年间都是沿着亚里士多德式的传统发展,一直到一百多年前的现代派戏剧出现,现代戏剧不再关注单纯的感情沉溺,更多的是强调观众的理智体验,把对生命的本质意义的探究提到了最高的形式。艺术家的视野从神转到人到普遍人甚至多余的人,最后甚至是人的内心,把西方源远流长的人本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境界。西方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审美体验哲理化、审美对象内向化、审美途径主观化和戏剧观念多元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