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诗经》诗句派生出的具有特定意义的固定词组即"诗经成语"。以《汉语成语考释辞典》所收源于诗经的成语(共180余个)为代表,选取民族文化心理角度,对其逐一梳理分析,以深入挖掘其中的丰富文化信息,揭示"诗经成语"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诸层面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这是宋元之间诗人叶李的诗,说明他读《易经》很用心。 当今人们,一提学《易经》,即联想到一句话:“学会《诗经》会说话,学会《易经》会算卦。”对学习《诗经》暂且不论,学会《易经》会不会算卦呢?这话对也不对:对,《易经》是我国西周时一部卜筮的书,学了它可以会算卦;不对,《易经》在我国哲学史,文学史上应有它的地位,价值与影响。现在书报上常见到的成语:不速之客,群龙无首,虎视  相似文献   

3.
西部诸羌在我国历史上曾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我国最古老的神话人物黄帝、炎帝和舜帝的传说中曾涉及到羌人;在最古老的甲骨文中也有关于羌人活动的象形记载;而最著名的《诗经》、《史记》、《汉书》、《后汉书》对古代羌人的渊源、迁徒、繁衍以及风情等亦不无比较详细的描叙。而且,西部谙羌问题又是我国史学界许多著名学者如顾颉刚、马长寿等老先生曾给予极大关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4.
前诗:《易经》卦爻辞的文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本质上,《易经》卦爻辞是用于占筮的筮辞,不是中国诗歌的成熟文本,但它因为运用某些赋、比、兴的"立象"手法,具有"前诗"即"诗歌之前的诗歌"的文学因素。本文对有的学人所谓《易经》卦爻辞"隐藏着一部比《诗经》还古老的诗集"〔1〕的看法提出商榷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庄子》是产生了800余条成语的重要文化典籍,《淮南子》产生了700余条成语,也是汉语成语的重要源头之一.《淮南子》对源自《庄子》的成语既有继承,更有发展,两书共同推动了中华成语文化的形成和运用,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生活.对《淮南子》运用《庄子》成语和原文推动成语形成和定型的具体方式进行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在...  相似文献   

6.
一、《诗经》是中国古代的谜语诗集《易经》以隐语作辞,言不尽意,须言外求意。《诗经》根据易卦而作,每篇诗必以易卦为谜底。读诗者须从言内的诗辞求得言外的诗意。言外的诗意本于易卦。易卦的排列,井然有序。由卦序以求某诗而知其旨意,不啻按图索朗。《易经》《诗经》同以隐语作辞,采取象征文学的手法,读者只知有象而不知其所象之物。盲人摸象的寓言,固可用之于言《易经》,亦可用之于言《诗经》,于是汉儒董仲舒有“易无达占”和“诗无达信”之说。《诗经》既本于易卦而作,其所取象自当同于《易经》。究竟《易经》所取何象?答曰…  相似文献   

7.
《韩非子》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是法家最有代表性的著作,该书的文章结构严谨,构思精巧,锋芒锐利,说理深刻,善于运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其语言经历代广泛习用,许多已转化为成语。本文试从成语的语法结构、语法功能、词义以及其所承载的思想等方面,对源自《韩非子》一书的成语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力求进一步探索汉语成语的来源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汉语词汇双音节化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世上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一样,数千年来,汉语的三大组成部分——语音、词汇、语法也经历了沦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汉语词汇的音节构成上,就是由单音节逐步发展为双音节。汉语词汇为什么会由单音节转变为双音节?汉语词汇又为什么绝大部分只能转变为双音节而不是多音节?这是汉语史研究者长期关心的问题,也是文字改革工作者饶有兴趣的课题。汉语词汇由单音节转变为双音节这种倾向,早在甲骨文时代即公元前十五世纪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就已经初露端倪。从殷墟甲骨卜辞和殷代铜器铭文来看,当时汉语词汇中占绝对优势的是单音节词,而复音节词则处于萌芽状态,并且屈指可数,如“上帝、刍正、乍册、今日、易日”等等。到了西周、春秋时代,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在铜器铭文和《尚书》、《易经》、《诗经》、《左传》、《国语》等典籍中出现了一批复音词。以西周铜器铭文为例,就有“甬甬、乔乔、臣妾、且考(祖考)、鳏寡、子孙、二三、对扬、丕显、夙夕、夙夜、出入、进退、小大、多寡、远迩、左右、甸车(田车)、善夫(膳夫)、学宫、既望、威义(威仪)、百生(百姓)、三事(三司)、册命、不吊、不廷(不庭)、师氏、者侯(诸侯)、  相似文献   

9.
我国最早的文学作品集《诗经》中产生了大量的成语。《诗经》成语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如汉语审美文化、农耕文化、礼乐文化、婚恋文化和祥瑞文化等,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成语是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语言财富”(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增订本),是汉语中的精华。对于成语的专门论述,已经很多很充分了。本文仅就“一”字开头的成语作些探讨。一、“一”字的构词功能和词义汉语中的成语,丰富多彩,数以万计。在浩如烟海的成语中,数词开头的成语所占比例最大,而在数词开头的成语中,“一”字成语为数又最多。如《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共收成语3013条,数词开头的成语共有180条,其中“一”字成语就占110条;《成语词典》(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共收成语7800余条,数词开头的成语共有489条,其中“一”字成语就占220条;《中华成语大词典》(吉林文史出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诗经》的双音词语,就分言、合用现象发例作释。这项考察,可为汉语词汇史提供资料。就共时而言,《诗经》里的这些双音词语已经合成,但结合得尚不太紧密,最突出的是还可以间隔,所以在语用上分言、合言往往并见。这跟词汇的发展有关,也跟《诗经》语言上的特点相因。《诗经》中双音词语的分言和合用,表现的形式是多样的。就分言而论,可分:(一)同字间隔例;(二)异字镶嵌例;(三)分属两句例。下面分项讨论,以分言为例,与合用比叙。其有特例,随文解释。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诗经》研究的“家族”可谓“人丁兴旺”。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杨合鸣、李中华先生合撰的《诗经主题辨析》(上、下卷),凡八十余万言,无疑给《诗经》研究家族增添了新的血液,是《诗经》研究领域新的可贵的探索。《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它产生迄今的漫长岁月里,一直流传人口,讽诵不衰,并对后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自汉以降,《诗经》研究从未间断过,学者云集,著  相似文献   

13.
数词是汉语的基本词,甲骨文中已随处可见,溯其渊源,可一直追溯到极其遥远的远古时代.因此,数词影响深广,在汉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汉语中有相当数量的成语运用了数词,甚至有一些成语全部由数词组合而成,形成了汉语成语的一大特色.汉汉语成语中的数词组合配搭(简称“组配”)的格式变化多端,含义复杂.彻底弄清汉语成语中数词的组配格式及其含义,对学习和运用成语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方玉润(1811—1883),云南宝宁(今广南)人。著有《鸿濛室丛书》三十六种,《诗经原始》是他晚年的著作,也是他最有价值的一部学术著作。在清代的《诗经》专著中,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崔述的《读风偶识》,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被公认为是“独立想考派”的代表著作,其中以《诗经原始》最具创新精神,在“诗经学”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一、方氏论诗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5.
现存《周易》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辞(包括卦画、卦名)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另一部分是《易经》的最古注解,共十篇,统称为《易传》(旧称《十翼》)。这两大部分的著作时间和内容的性质都不相同:《易经》是西周初期的占筮书,但六十四卦及某些爻辞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易传》是西周到战国时期的学者借解释、论述《易经》来发挥他们对宇宙、人生等问题看法的言论汇编。它们的内容的性质虽然这样,但《易经》卦画的“象”和爻辞的“象”,确实是一种借物象作形象性譬喻的表现方法,《易传》中关于《易》“象”的某些论述,也确实  相似文献   

16.
在古典思辨哲学领域创立“绝对观念”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CT·W·F·Hegel),曾以高傲的态度睥睨欧洲以外的文化,但是对中国古老的《易经》,却曾投以顾眄的目光。“需要注意的事情是,中国人也曾注意到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古代的易经(论原则的书)是这类思想的基础。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是绝对有权威的)。” 这个站在哲学山峰上的外国老人提出的命题,鼓励了中国人,也改变某些学人鄙夷自己古老文化的浅薄观念。但是我们这部千百年来曾被许多人当做占卜工具的古老《易经》,真的有这么玄妙吗?它真的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吗?许多人心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疑惑。邓球柏君的论著《周易的智慧》(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好象就是为了解决人们的疑惑心态而写作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从音韵学角度研究《周易》古经的。探讨了古经的协韵情况,分析总结出古经韵部系统为26部,并且与甲骨文、《诗经》、《楚辞》的韵部系统相对比,确定了韵部系统所反映的绝对年代,从而确定了众说纷纭的关于古经的写作时代和作者,发现了古经是比《诗经》还要早的民歌、巫歌的文学性质,驳正了近现代以来在《易经》研究方面如标点等重大失误,努力使古经归还了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现存《周易》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六十四卦的卦辞(包括卦画、卦名)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称为《易经》;另一部分是《易经》的最古注解,共十篇,统称为《易传》(旧称《十翼》)。这两大部分的著作时间和内容的性质都不相同:《易经》是西周初期的占筮书,但六十四卦及某些爻辞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易传》是西周到战国时期的学者借解释、论述《易经》来发挥他们对宇宙、人生等问题看法的言论汇编。它们的内容的性质虽然这样,但《易经》卦画的“象”和爻辞的“象”,确实是一种借物象作形象性譬喻的表现方法,《易传》中关于《易》“象”的某些论述,也确实是对这种表现方法作出的理论概括,蕴涵有  相似文献   

19.
略论《易经》的比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经》为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它既是一部卜筮之书,同时又是一部准文学作品。从文学角度考察,全书多用比兴写成。它体现出原始比兴艺术的基本特征:用符号系统和语言文字共同创造比象和兴象,其比义和兴义具有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比兴艺术功利性很强,但也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易经》的比兴实为中国诗歌艺术中比兴手法的滥觞。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成语是汉语成语的源头,研究意义重大.以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成语大辞典>为依据统计,诗经成语约有321个,大致可分成六种构成方式:原话活用、原句整理、合二为一、注释概括、调整词序、改字活用,其中前两种约占70%,是诗经成语的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