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宠儿>是描写黑人女性在奴隶制下痛苦的内心活动和被践踏的人格的一部巨作,本文认为主人公塞斯杀女是万不得已的事,并阐述了美国黑人奴隶制是黑人母亲畸变母爱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托尼&#183;莫里森的长篇小说《宠儿》,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蓝本,深入分析了美国黑人奴隶真实的生活状态以及奴隶制度对黑人的精神摧残。莫里森受到新历史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真实的历史须要用文字积极地再现而不是简单地记录。小说中,她虚构了奴隶制下一个杀婴母亲的生活经历,真实地描述了一个女奴的个人历史。作者希望能通过对这一有代表性的人物的塑造填补美国黑人在奴隶制时期的历史空白,帮助美国黑人通过了解自己的历史而重新确定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3.
当代著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创造了很多经典的黑人形象。其最负盛名的小说《宠儿》讲述了黑人在奴隶制之后依旧艰难痛苦的生活。莫里森痛诉了奴隶制给黑人心灵上带来的巨大的创伤并教导黑人如何走出阴影。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分析《宠儿》中所写的西方带给黑人的毁灭打击以及黑人该如何自救。过去的伤害是难以忘怀的,黑人要获得真正精神上的自由就必须直面历史,团结起来一起努力。  相似文献   

4.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一部力作。在这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以富有象征意义的金钱意象深刻地表达了奴隶制对黑人奴隶的精神贻害。但在这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也同样满怀信心地为已经获得人身自由的黑人奴隶指明了未来的方向:超越过去,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自杀这一使身体性状发生改变的行为,在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中频繁出现。向死而在地探寻生命价值的行为是黑人对奴隶制、种族歧视、社会不公做出的最震撼、最极端的反抗,也隐含了作者在哲学层面上对“死亡”和“存在”的深切思考。文章以《宠儿》《秀拉》《所罗门之歌》三部小说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为主线,从自杀视角重现美国黑人历史并解读黑人自杀的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蓝眼睛》之后,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有《苏拉》、《所罗门之歌》、《黑孩》、《宠儿》以及《爵士乐》等。其中《宠儿》获全国书评界奖提名后又获美国全国图书奖、普利策奖以及罗伯特·肯尼迪奖。1993年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此奖的非洲裔美国人。  相似文献   

7.
《宠儿》的构思是独特的.在《宠儿》中,莫里森没有写未来,而是转向历史,这一行动本身具有社会意义.美国黑人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人们逃避奴隶制这段黑暗历史有关.莫里森在这一长篇中尝试通过直面过去奴隶制的"鬼魂"来让它安息,并告知人们:黑人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的.与此同时,作者独具匠心的叙事话语为小说附着了难以言尽的美感,从而较好地履行了一个文学家必须具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长篇代表作《宠儿》继承现代派表现手法,发扬黑人文化艺术传统,通过熔合二者,开创了美国黑人文学的新开地。  相似文献   

9.
作为他者的宠儿——评莫里森的小说《宠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通过一个魔幻化的人物宠儿,探讨了美国黑人的自我构建这一主题。莫里森从魔幻和现实两个层面为宠儿编织的扑朔迷离的身份使她成为奴隶制罪恶的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见证人,她的多重身份使她可以诱导书中不同人物回忆他们各自试图回避的过去,从而宠儿在此扮演了一个他者的角色。重塑自我和主体。  相似文献   

10.
托里·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女性。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又译《爱娃》 ,1987)将她带到这一殊荣的顶峰。莫里森在《宠儿》中大胆地运用了水的意象和象征。她以诗化现实主义的手法将丰富的象征和隐晦的意象与黑人历史文化和主人公的心理真实结合起来 ,虚实相衬 ,巧妙地深化了全书的主题 ,重现了“黑人经历的诗一般的美妙和痛苦”[1 ] (p .9333) 。  相似文献   

11.
心理分析与叙述话语的运用使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这部小说显得与众不同。作者通过想像的方式和独特的角度来解构与重构现实 ,分析与探求人物的心理 ,发掘与展现黑奴的内心生活 ,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宠儿》是 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美国当代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巅峰之作。莫里森通过作品告诉读者黑人最终能够消除奴隶制度的影响 ,并且勇敢的迈向新的生活 ,这一切的实现有赖于黑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但凡伟大的作品都必不可少地蕴含丰富的神话成分。托尼&#183;莫里森在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宠儿》中也是如此。她运用了传统的希腊神话、非洲神话和伊旬园神话,充分表现了美国黑人在寻找自我及追求完整的过程中的艰辛及其所处的进退两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美国非洲裔女作家,于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宠儿》是其代表作之一。莫里森在《宠儿》的写作中,运用童谣来加强主题,莫里森注重童谣中的音乐元素,如重复、拟声和格律。这些童谣除表意功能之外,还具有诗歌的韵律与节奏,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听觉冲击,使读者在感受韵律之美的同时,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以炽烈的语言和高度的叙事技巧表现了奴隶制在黑人心灵上的创伤,同时,作为一部黑人文学作品,《宠儿》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丰富的黑人文化蕴涵。本文从鬼魂、群体、口述、语言等方面探索了《宠儿》所蕴含的美国黑人文化,从而说明了《宠儿》是一部如莫里森所说的"不能更改的、无可辩驳"的黑人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该小说讲述了大萧条时期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主流社会流行的审美标准对黑人的影响与栽害。文章从多方面入手就女主人悲剧的根源进行探析,深刻地揭露了女主人公佩克拉悲剧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17.
一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183;莫里森自1970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蓝眼睛》之后,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有《苏拉》、《所罗门之歌》、《黑孩》、《宠儿》以及《爵士乐》等。其中《宠儿》获全国书评界奖提名后又获美国全国图书奖、普利策奖以及罗伯特&#183;肯尼迪奖。1993年她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此奖的非洲裔美国人。  相似文献   

18.
布鲁斯是由美国黑人创造的音乐流派。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用文字来吟唱布鲁斯,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一首古老的布鲁斯歌曲贯穿全文始终,整部小说洋溢着浓厚的布鲁斯美学。本文从布鲁斯美学的角度探讨黑人的身份认同、文化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有四部代表作,分别是《所罗门之歌》《秀拉》《宠儿》以及《最蓝的眼睛》,在这四部小说中,莫里森描写的是当时美国黑人家庭的生活结构和生活状态,以女性主义的特殊框架为主,以家庭结构的演变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于女性主义的深刻思考。莫里森在其小说中抨击了那个年代的传统父权主义,倡导建立单纯的女性家庭,充分给予女性在生活中的各种权力。莫里森理想中的家庭模式是男女双方和睦相处、互相平等并且一起背负家庭重担,这种创新的思想值得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宠儿》中塞丝主动示爱的文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开篇部分塞丝对保罗·D的主动示爱 ,既是塞丝生理、心理需要的自然流露 ,也是种族、历史因素的妙合无垠 ,更是哲学、美学层面的必然选择。整部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色、矛盾冲突、形象塑造、主题拓展都由此生发。作者这一匠心独运而又合情合理的开篇奠定了《宠儿》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