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同志:在10月31日《解放军报》第一版《各民族学员互帮互学紧密团结》一文中,见到有“■族”之称,我翻阅了一些有关资料,查对了《我国少数民族简表》中所列的55个少数民族,都没有找到“■族”的名称。是不是象“阿细”、“撒尼”属于彝族支系一样,“■族”也是南方某个民族  相似文献   

2.
1958年6月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联合召开了一次民族研究工作科学讨论会,根据党的指示,研究制订了对全国各少数民族普遍地进行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各少数民族的“简史”、“简志”和各民族“自治地方概况”等三种民族问题丛书的具体规划。随后与有关的机关、高等学校和科学研  相似文献   

3.
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区域自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事业,尽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之一,是当前急应抓紧抓好的一件大事。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自治,就是自主权。就是在中央统一领导下,由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在自治地方当家作主,有充分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周恩来同志曾经指出:“经过民族化,民族自治权利才会被尊重。”又说:“关于干部方面的民族化,就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一貫地主張民族平等,主張各少数民族有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远在1929年,党就在广西的僮族和瑤族地区,建立了十多个县的人民政权。1935年紅軍長征时,在原西康省甘孜地区,党領导和帮助藏族人民建立了“博巴自治政府”(博巴意为藏人)。这些政权的建立,受到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热爱和支持,党的民族政策在当时起了动員少数民族人民支援和参加革命斗爭的作用,并且在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中一直留下了深刻的影响。1938年11月6日,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員会扩大的第六次会議上对党的这种主張,作了綱領性的闡明,毛主席指出:“允許蒙、回、藏、苗、瑤、彝、番各民族与汉族有  相似文献   

5.
2007年2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个少数民族事业规划,它的颁布实施.不仅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国人民的一件喜事,国家民委副主任丹殊昂奔强调,必须充分利用实施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比族政策体系,解决好少数比族和民族地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努力开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请问,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联合建立的自治州、自治县的州长、县长,当地自治条例是否可以规定由排在第一位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如甲族乙族自治州(县),可否即由甲族公民担任?读者南丁南丁同志:关于您提出的问题,解答如下: 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7条规定:“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即是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所指的民族。因为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的结合,是在一定区域单位内的民族自治,这一特点已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上明确地反映了出来。从目前我国建立起  相似文献   

7.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15,6(5):28-38,101-104
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研究中的老“问题”,研究论著汗牛充栋,本文论证与之不同,依据史事分析而非学理推论,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如何提出、怎样建立、有何考虑及其特点。中共选择民族的区域自治作为政治制度,有借鉴历朝管理边疆民族地区之经验,延续内蒙古的工作实践,也有少数民族上层的要求,以及藉此影响争取西藏地区。周恩来在接受“民族区域自治”时,加上“的”,成为“民族的区域自治”,得到政协代表的认可,表明区域自治是实质,自治是中国领土内某地区的自治,接受中央政府的领导。中共之所以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在于少数民族能当家作主、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民族自治区的划分是以地区而非民族,故有区域因素,在制度建构、领导人选择、相关管理及地方武装等上,自治区与其他地方一样,由中共领导、服从中央政府;亦有民族因素,除规定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人士担任政府领导人外,在立法、教育、执法等上,维护区域内各民族的利益。当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且有制度保障后,区域自治应在经济、文化等上下功夫,利用自治法规,发展区域经济、改善民生,促进文化交流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对比“五普”和“六普”中有关族际婚姻的数据,发现10年之间,55个少数民族族际婚姻的人口数上升了3.74%,但是平均每个民族的通婚民族个数下降了3%。多数少数民族通婚中的族际婚姻性别比有所上升,同时,族际通婚的少数民族女性户主率也都有所提升。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人口状况自身变动、人口流动加剧、教育水平提高以及城镇化水平提高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中需要注意的若干与民族有关的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从“民族性”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西部的“区情” ,指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处理好与此相关的若干关系问题 ,包括 :自治地方与中央及非自治地方的关系 ;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关系 ;聚居民族与散居民族的关系 ;“东引”与“西出”的关系 ;民族传统与现代经济的关系。文章进而论证了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和主要方向 :首先要加强民族法制建设 ,以保证西部大开发健康、有序地进行 ;其次是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民族权益关系 ,以巩固“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关系 ;最后是贯彻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党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 ,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0.
制定“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势在必行刘大友“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指的是不具备条件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享受到宪法赋予的自治权的那一部分少数民族,包括:(1)不具备条件没有能够建立自治地方的11个少数民族;(2)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建有1200多个民族乡(镇)。在俄罗斯、塔塔尔、赫哲、门巴、珞巴、基诺、高山、德昂、阿昌、乌孜别克、京等11个因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而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中,有9个建有民族乡。我国的民族乡制度在实现各民族平等、自治和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以及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中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这不仅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这项基本政治制度与我国的根本制度的关系,也规定了实行自治的基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从行政区域上划定了自治权行使的范围,也就是说从总体上划出了民族  相似文献   

13.
理论广角     
《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法》应尽快出台寻找对策突破障碍刘大友在《未实行区域自治少数民族》(刊于《民族研究》)一文中分析指出:现行的一些文件里用“聚居”、“散居”、“杂居”三个词来概括民族分布特点,其实这种说法不是科学的法定概念。“聚居”一词如...  相似文献   

14.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宪法上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呢?  相似文献   

15.
读了贵刊去年10期赵健君《如何理解“本民族内部事务”》一文,我有几点不同的看法,提出来商榷。一、自治法序言第二段的意义是什么?赵文说“……也规定了实行自治的基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从行政区域上规定了自治权行使的范围,也就是说从总体上划出了民族内部事务涉及的范围”,从而认定“本民族内部事务”是指实行自治的自治地方内部的一切事务。我觉得这种解释超出了“本民族内部事务”之“本”的固定含义。“本”在任何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有固定的具体对象的,是对应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而言的。  相似文献   

16.
最近,云南省红河、大理两个自治州颁布的自治条例都将爱民族作为全州各民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特殊要求提出来。这一提法受到了各族人民的欢迎。热爱自己的民族是各个民族所固有的民族感情,是民族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正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是整个中华民族感情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反映一样,各少数民族由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和文化、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会产生对本民族文化、语言、文字、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热爱,爱民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需着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中国共产党完全同意孙中山先生关于“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并要求“共产党人必须积极地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这个政策而奋斗;必须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一切联系群众的领袖人物在内,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解放后的50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广大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正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们的民族团结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18.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国家民委已经完成了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草案)的编制工作。规划主要从改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基础条件、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特困和特需问题、提高少数民族教育科技水平、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提升少数民族社会福利水平、加强少数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对外开放、健全民族法制体系、完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营造各民族和谐发展社会环境等10个方面,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少数民族事业的主要任务。截至11月中旬,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仅仅完成了草案的编制工作,目前已发往各相关部门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19.
翻开我国的古籍,众多的民族名称往往使人感到眼花缭乱。直至解放前夕,我国各民族的族称仍十分混乱,加之反动统治阶级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不承认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客观存在,剥夺了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平等权利,使许多少数民族被迫更改、隐瞒了自己的民族成分。因此,我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谁也无法回答。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个问题才总算有了比较准确的答案。解放后,长期被压迫、被歧视的少数民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族称,公开了他们的民族成分。这是我们党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也是少数民族人民民族自觉的表现。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初  相似文献   

20.
秦和平 《民族学刊》2013,4(5):34-48,99-102
20世纪50年代个别省区开展族别调查,但民族识别从未列入(全国)民族工作的日程,只是个别省区对个别族体曾开展过族别调查。有关部门之所以开展族别调查,只是辨析族体,确认或恢复族称。这些新确认的民族仅占中国各民族数的W4、人口的3%(1964年统计数),因而不能认为“56个民族的来历”源于民族识别。以20世纪50年代云南省的族别调查为例,其开展的族别调查是配合民族语文创制而展开。云南民族分布以北纬24。为南北界线、东经99。与东经104。为东西界线划为彝语支、壮傣语支和瓦崩语支的民族界限,新确认的少数民族是这些界线内非该语支民族或界线外的民族。僳僳族的确认与怒族的族别调查过程表明中国各少数民族是历史形成的,并非识别产生。20世纪50年代少数省区对个别族体开展调查、辨析族属、明确族称,只是对该共同体的明确,关键在于国家的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