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土族人口生育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人口普查数据,对土族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孩次别生育率、低年龄生育率及人口再生产率进行了考察。认为土族人口的生育水平尽管有较快下降,但仍然存在较为普遍的多育和早育现象。为此,应当从发展民族经济、提高教育程度、改善健康状况及拓宽就业渠道等方面入手,促使土族人口的生育模式趋于优异化。  相似文献   

2.
土族人口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依据历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和实地调查的资料,对土族人口分布、人口增长、生育与死亡、婚姻家庭、文化程度及产职业构成等作了详尽分析,并对土族人口演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土族婚俗奇特 ,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 ,婚礼的全过程是在歌舞中进行的。而土族婚俗中的婚礼歌展示了土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婚俗 ,反映出土族歌舞音乐独树一帜的特点。该文仅对土族传统婚仪的婚俗以及婚礼歌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4.
试析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和探讨土族传统体育文化,首先要了解土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起源。土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生产生活、军事战争、生活娱乐、宗教信仰,并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正是这诸多扎实的文化源头,积淀了土族体育文化的深厚底蕴,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颇富吸引力的独特的土族传统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土族哭嫁歌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哭嫁歌是土族婚礼风俗乐歌的重要类型 ,是土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蕴含着土族人民的审美意识。本文通过对哭嫁歌的演唱内容、演唱程序等的分析 ,对土族哭嫁歌作了简要探究  相似文献   

6.
土族习惯法的产生、发展和运作深受土族民间信仰的影响,习惯法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民间信仰中的各种禁忌、仪式、巫术构成,而神灵观念和内心的信仰是土族习惯法最主要的来源,各种禁忌、巫术直接推动着土族习惯法的有效执行。同时,土族习惯法又维系着民间信仰的内在结构,强化了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土族是我省独有的民族之一。长期以来,土族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作为土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土族民间文学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形式繁多。本文对土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及谚语寓言等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正在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我惊喜地发现了土族特有的手工刺绣技艺——盘绣。土族被称为"彩虹民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土族儿女,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心灵手巧。看来来往往的土族妇女,人人从头到脚,用刺绣装扮,身着五彩缤纷的"彩虹衣衫",婀娜多姿,风情万种。我乘机寻访编织"彩虹"的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族盘绣传承人李发秀。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土族卷》以翔实的史料、完备的体例和严谨的结构,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土族地区流传的许多古籍、文书、口头文献等珍贵文化遗产,旨在使土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和传承,土族文化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纳顿”节日是土族民族文化的宝藏及综合展现 ,对土族人民具有多种现实意义。“纳顿”作为青海民和土族喜庆丰收、酬神的传统节日流传至今 ,它不仅凝聚了丰富多彩的土族传统文化 ,还具有维系、教化、调适等多种文化功能 ,能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要。这对宣扬土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推进土族人民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客家传统婚育文化的女性主义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女性的婚育生活为视角,分析客家传统社会的婚育观念和习俗文化,认为男权意识主宰导致客家女性的悲情,由此提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客家女性应走向自觉自立,客家女性的研究亦应立于女性主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哭嫁歌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古老习俗,我国汉、土家、藏、彝、壮等族都有这一婚姻风俗,土家族的哭嫁歌无论从其存在的时间长度、空间广度,还是从其内容的丰富、音乐的精妙等来看,都具有代表性.哭嫁歌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成果丰厚,但也留下了进一步研究的空间,从以前的对文化事象的关注到深入女性心理是哭嫁歌研究的一条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元夕民俗是农耕文化现象 ,它在欢快谐乐之中始终隐含着农民们对健康、丰收、顺达的执著追求。中韩元夕民俗有不少相同或相近的事象 ,论文以走桥 (踏桥 )、照田财 (炬火戏 )、月下立表 (木影占年 )三题 ,探讨两国农耕文化的同源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红水河流域一带流传着许多关于青蛙的故事传说和舞蹈等艺术形式,说明青蛙对壮族先民曾经有过的心理价值和审美价值比其实用价值更大。红水河乃至整个壮族地区对蛙的崇拜其实是壮民族生存文化的具象性思维,而舞蹈、铜鼓艺术形式则是壮民族对生存文化的审美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中山国由于处于华夏族文化圈内的地理环境和游牧民族逐水草而迁徒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它既接受了华夏族国家普遍实行的嫡庶妻婚制,又保留了本民族游徙而嫁的婚俗,还受到境内商族遗民男女无别遗风的熏染,从而使中山国的婚姻形态呈现出诸民族融合的多元化色彩。  相似文献   

16.
漫画在中国发展了10多年,却未见太大成效,原因很多,其中一个被忽视的原因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造成的影响。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儒、道、释三家思想是它产生的基础。这三家思想共同作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影响着中国人对各种艺术的评价。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与漫画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内容上的对立和形式上的对立两个方面。而漫画在日本很繁荣,原因在于日本文化与漫画的紧密联系,日本文化是日本漫画生存与发展的土壤。漫画要想发展起来,就必须要让文化对漫画起促进作用,作者要创作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漫画作品。  相似文献   

17.
狐怪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极为典型的一个意象,其传说在文学领域和民俗领域表现范围十分广阔。作为民俗本土文化,狐怪传说的发生发展的轨迹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狐的认识态度。本文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一段考论文字入手,对唐代以前的狐怪传说源流逐一作了解析,同时对狐怪传说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相关问题也作了梳理和考释。  相似文献   

18.
希腊神话中,有不少表现英雄徒劳的故事,这些以徒劳为主题的神话传说是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初民们无法征服大自然时心态的必然折射,同时也反映出希腊人追求卓越、无限超越以及追求个体自由的民族精神。徒劳行动中的行为与抗争构成了希腊神话悲剧精神的核心,成为西方悲剧意识的源头。  相似文献   

19.
复仇是人类各民族都曾普遍盛行的历史文化现象,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文学中都有各具特色的复仇文学主题。《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作为中西方复仇文学的两部经典著作,其复仇主体在复仇行为过程中表现的差异昭示着中西方复仇主题文学价值取向的差异,中国复仇文学偏重关注复仇事件本身,而西方复仇文学则更多地关注复仇主体的精神世界、性格变化等。这种差异的产生实际上又是中西方文化习俗、文学传统等诸般差异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古代巴人,是活动于我国南方长江中游一带地区的一个旺盛的民族,强悍的民族,有许多传奇和优美的历史故事。但由于历史久远,历史文献记载尚有不少疑难问题。因此,对于巴人的起源地望一直存在多种说法,未能形成共识。直到近10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鄂西清江长阳发现了我国早期巴人的典型遗址-香炉石遗址和大批夏商周时期的巴文化遗物之后,巴人的起源之谜,才终于成功揭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