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史前时代结束到吐蕃王朝以前,西藏高原无论其内部还是与周边地区的交通都得到极大的开辟和发展。交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各部落之间的交往联系,也促进了西藏与周边各文明地区之间的交流,从而给西藏文明发展进程带来了深刻影响。本文主要从藏文史籍的记载对这一时期西藏高原的交通状况及其推动交通发展之原因进行了探讨。揭示出西藏高原的早期文明具有非常开放的特点,同时也是在一种较为开放环境中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一)引子 藏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在祖国的大地上繁衍生息,是青藏高原上的主人。远在公元前,藏族的祖先就同汉族的祖先有了多方面的交往。到了七、八世纪时,通过唐朝文成公主、金成公主与吐蕃赞普的联姻,以及双方频繁的使臣往来,建立起了极其密切的关系。但是,吐蕃王朝与唐王朝这种“有同一家”的亲密关系,在当时却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政治实体,亦即是两个独立的主权国  相似文献   

3.
论南诏的兴亡及其和唐、吐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南诏的兴亡及其与唐、吐蕃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在三者关系中,唐王朝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南诏的兴亡则和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分不开.  相似文献   

4.
唐末吐蕃王朝解体后 ,历五代至宋初 ,我国西北地区的吐蕃经历了一个由极端分散 ,各自为政 ,又逐渐走上局部统一的历程。西北地区的吐蕃各部先后建立了凉州六谷部联盟和河湟地区的厮两个地方政权 ,出于抵御西夏的需要 ,这两个政权先后依附于北宋王朝 ,主动与之接纳关系。文章从北宋与西北吐蕃部落间政治、经济交往的过程入手 ,对双方间的关系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5.
奥鲁赤为忽必烈之子,至元六年(1269)受封西平王出镇吐蕃。从至元初直至元末明初,奥鲁赤及其子孙镇戍吐蕃长达百年之久。过去一些学者在论述元王朝与吐蕃关系时,多谈帝师、总制院、宣政院等的影响和作用,很少专论西平王与吐蕃的关系。本文根据藏汉文史料中的有关记载,将西平王与吐蕃的关系略作论述,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6.
赋税制度对于任何政府都是极为重要的,作为青藏高原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吐蕃王朝的赋税制度是颇具特色的并且应该受到学者重视的.本文通过对《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所记录的吐蕃王朝赋税方面的史料进行分析,对吐蕃王朝赋税制度的一些特征作出简单论述.同时,对吐蕃赋税制度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旨在为吐蕃王朝赋税制度的研究做出初步探讨,对相关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佛教与吐蕃政权制度的演变关系作了深入考察。认为在吐蕃王朝政权体制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中 ,佛教一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吐蕃王朝建立以后,大力推行军事扩张政策,占领区域不断扩大。在强盛时期,吐蕃之所以能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甚至一度处于上风,其军事力量的作用不容忽视。吐蕃决策层和军事指挥官重视战略战术的运用,这是其对唐朝军事行动取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王辛同治"是吐蕃前期政权治理的基本模式,当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建立吐蕃王朝后,开始学习周边民族的治理模式,建构法治与引进佛教,强化赞普集权,限制本教对政权及社会事务的干预。本教是维系吐蕃政权的法理根基,佛教是顺应当时吐蕃社会发展方向的进步文化。随着时局的变迁,统治者对"两教"有不同的偏好。对统治者来讲,宗教与自身信仰无关,是维护统治与争权夺利的工具。厘清吐蕃时期的政教关系,有助于理解西藏历史上政教关系的本质与"政教合一"的演变逻辑,从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唐蕃在洱海地区的争夺与越析诏的兴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析诏诏主及主要居住者为磨些人(今纳西族的先民)。磨些部落7世纪中期进入今云南宾川一带,652年后建立越析诏。建诏之后的一段时间中,越析诏能处理好与唐蕃两大力量的关系,在唐蕃争夺洱海地区的复杂多变形势下生存发展。之后,随着吐蕃势力在洱海地区的深入,越析诏与唐王朝关系出现变化,与吐蕃关系则较为密切。失去唐王朝的信任与支持后,越析诏被善于利用唐蕃矛盾并得到唐王朝支持的南诏于8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吞并。  相似文献   

11.
吐蕃王朝兴起之后,勃律道和扁宾道成为其往西北方向开拓的两条重要通道,通过这两条道路,吐蕃向西可达中亚、西亚、欧洲,向南可到达南亚,向北可达西域。对吐蕃而言,这两条道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唐德宗时期,通过加强长安西北军镇的防御、调集长安东部军镇参与"防秋"和强化神策军以协助长安西北军镇御边三个方面的防御措施,有效遏制了吐蕃对长安西北地区的进犯,使唐朝以关中为立国之本的方针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3.
为加快发展四川省集装箱运输,本文分析和选择了四川省长江集装箱运输量预测方法,并应用增长率法对四川地区GDP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集合GM(1,1)模型和Verhulst模型的最优组合模型,对四川省集装箱运输量进行具体预测分析,并展望四川省集装箱运输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吐蕃东扩是吐蕃王朝前期军事化体制的必然产物。文章主要从自然环境和文化经济等方面阐述了吐蕃的东扩及唐蕃争夺青海的原因、经过及其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地质遗迹是自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文章聚焦拥有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川西藏区,通过梳理川西藏区地质演化历史,阐释了该区域地质遗迹形成的背景,同时对该地区地质遗迹景观进行分类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川西藏区依托地质遗迹景观开发生态旅游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的原州“通衢”关陇,与其西边的“七关”构筑成一个有效的军事防御系统。安史之乱后。原州城沦陷于吐蕃并遭到废弃。代宗、德宗、宪宗朝宰相元载、杨炎以及泾原节度使王潜数次提出重筑原州城的建议,但均因唐廷态度消极而最终未果。原州城的数次“建废”争议,实质上反映了唐廷在安史之乱以后奉行的保守性消极边疆防御策略,轻视城防、堡垒性作战等传统边防策略,以及“安内”优先于“攘外”的主导性战略思维。  相似文献   

17.
黑齿常之先为百济大臣 ,后为唐高宗、武后时边关大将 ,入唐后除西拒吐蕃外 ,还讨伐徐敬业叛逆和北击突厥 ,因周兴等诬害谋反下狱 ,缢死。然而黑齿常之为唐代做出的贡献 ,及其对百济国的贡献 ,不仅赢得了百济国民对他的拥戴 ,也使他成为古代中国和朝鲜半岛交往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8.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酿酒业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吐蕃占领时期敦煌酿酒业进行了探讨 ,认为吐蕃占领敦煌之后采取与唐朝政府不同的措施来发展当地酿酒业 ,使其酿酒业有着鲜明的特点 ;蕃占时期的敦煌酿酒业对归义军时期酿酒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归义军时期的酿酒业是蕃占时期敦煌酿酒业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陆路佛教传播路线西南转向与茶马古道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伊斯兰教在中亚的扩展,使佛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受阻。吐蕃的兴起,吐蕃和唐朝、尼泊尔关系的建立,使佛教在东亚的陆路传播路线有了新的途径,佛教传播路线开始转向,由早期的丝绸之路的西北路线转向穿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西南路线,并进一步伸向印度、尼泊尔、缅甸,再进一步延伸到南亚和东南亚。转向的佛教传播路线把早期相对孤立的局域形态的盐运马帮古道联网成跨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全域网络,这为后来出现的跨越横断山和喜马拉雅山的茶马古道提供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