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齐泽克代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及其文化逻辑的最新思考与回应。他通过创造性地回归黑格尔、拉康和马克思,建构了一种革命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否定的意识形态批判走向更为激进的共产主义预设,齐泽克重新诠释了行动和政党在当下解放政治中的重要意义,为超越资本主义的左派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齐泽克认为,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命意在于实在界与现实之对立。实在界对于符号化的抵制所产生的剩余快感,总是会污损那幅依靠意识形态支撑而获得虚幻一致性的现实图景。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和大众文化产品,最生动地体现了实在界之快感的激进性。齐泽克的大量理论阐述,都是借助精神分析与电影文本的交互阅读而展开。齐泽克深入分析和评述了《卡萨布兰卡》、《城市之光》和《知情太多的人》等几部经典影片,集中阐发了观影心理过程中可能会调动起来的激进的快感,并确认其作为电影艺术魅力的根本所在。齐泽克所说的未完成之现实的本体论,为我们审视拉康精神分析的电影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齐泽克赞扬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征兆性”批判,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反思批评。具体来说,齐泽克反对马克思主义将意识形态界定为“虚假意识”,认为该界定仍是从“知性”出发去理解意识形态。并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必将灭亡的“社会意识”,更是结构主义意义上的“社会存在”。而且齐泽克更注重意识形态的精神分析层面。二者的不同还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否定的意识形态”,而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是“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5.
在齐泽克理论视野下,《金色笔记》彰显了女性在意识形态压制下,进行理想化主体身份建构的深刻体验。"自由女性"的自我构建的过程,也是社会对其实在界压制的过程。但"自由女性"实在界,最终冲破意识形态的封锁,安娜彻底抛弃旧的符号秩序,走上一条第三性道路。  相似文献   

6.
后马克思主义是继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出现的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后马克思主义渊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但主张超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共同点,存在一定的连续性。但是,后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后现代理论的基础上,有着解构马克思主义的趋向,从而比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加远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界限、对抗、行动:齐泽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拉沃热.齐泽克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激进思想家之一。面对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他将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意识形态—政治分析,并将其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和以谢林、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性的产物有其自身的界限,即由资本主义本身产生出阻止其无限再生产的对抗,今天这一对抗表现为四种基本形式:生态学危机、新的隔离和贫民窟、知识"私有财产"和现代科学的社会伦理问题。在这四种对抗中,基于"理性的私人运用"所产生的被排斥者和被包容者的对抗尤为关键,这就要求一种与行动紧密相关的新"无产阶级立场"。界限、对抗、行动内在链接于齐泽克的概念框架中,这种对资本主义的独特批判标志着当今西方左派文化政治学的精神分析转向。齐泽克在宁期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其理论意义不亚于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相似文献   

8.
经济学语境中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哲学语境中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相类似,经济学语境中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捡起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尤其是马克思《资本论》中不被重视的一些理论环节,并弱化甚至抛弃了作为《资本论》主题线索而存在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学理层面上关注主体、方式和内容,后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可以为此提供一定的借鉴.后马克思主义对后工业社会政治语境的分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范围的拓展提供了理论启发.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构和建构,可以启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非闭合性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结构得以可能.后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动态发展提供了思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对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立场谨慎.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女性主义的控制以及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甚至否定,根本上源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幸婚姻。在女性主义转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思潮,它是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大融合,其关于唯物主义女性主义、身份政治的论述表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是一种既不兼容、又相互需要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1.
这篇文章是齐泽克为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新版英译本(2007,VERSO)写的导言.拓展深化国内毛泽东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与西方学者展开学术对话和交流.同时,由于齐泽克是当前西方学术界一位热点人物,在国内也已成"学术圈内热炒"的对象,介绍较为活跃的"思想者"们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评价和认识,并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加以批评与批判,对于深化和推进毛泽东研究将是有益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做为一名西方学者,齐泽克关于苏联共产主义运动和毛泽东本人的许多评价貌似合理,实际上是非历史的和不科学的,迫切需要读者和研究者做出批判性回应.<国外理论动态>杂志2007年第9期已经刊登了吴大可、周何的摘译文章,本刊在摘译文章的基础上,刊登齐泽克文章的一个比较接近的全译本(个别地方有删节),供读者和研究者展开深入研究和全方位批判使用.  相似文献   

12.
现实社会主义的困境和新社会运动的兴起是激进民主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民主理论及其实践中的异化是激进民主理论产生的内在理论依据。激进民主理论的基础是反本质主义、本质是对抗与冲突、目标是构建新霸权。激进民主对西方主流民主理论展开批判,重释社会主义与民主之间的关系,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激进民主用多元主体代替了工人阶级在运动的主导地位,颠倒了社会主义与民主之间的关系,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3.
齐泽克从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开创了他独特的意识形态新天地,在他看来,意识形态的生成与"无意识"、"欲望"紧密相联,社会政治领域的意识形态正悄然无声地步入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因此,齐泽克哲学在哲学思想史上实现了哲学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哲学化.  相似文献   

14.
当前,"后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国内学者对"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一方面致力于从总体逻辑上研究"后马克思主义",大致概括出了"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围、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性质;另一方面,重视对其代表人物思想的核心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的分析,凸现出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反思和总结近年来国内"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三种形态及其幽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意识形态的整体阐述中,齐泽克区分了三种形态的意识形态:自在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作为“观念复合体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以物质形式存在的意识形态”;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并一再强调了意识形态的幽灵之所在:意识形态如幽灵一般作用于我们,我们力图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非意识形态努力,恰恰是在步入另一种意识形态。齐泽克对意识形态三种形态的描述可看作是他的“意识形态幻象”说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6.
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话语实践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来源,是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对话语和话语实践问题的讨论.一方面,他们继承了福柯关于话语的"离散中的规则"的思想,反对话语的任何先验的或经验的统一性,认为话语实践就是在一个散布的差异空间中的"接合实践";另一方面,他们又批判了福柯在话语和非话语之间的区分,认为这种区分只是话语内部的区分,整个社会生活就是一个话语空间.如果说福柯在话语实践和政治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二重性的话,即话语反对权力又与权力合谋,那么后马克思主义则明确地将话语实践与激进的多元民主结合起来,重新为丧失活力的欧洲左翼找到了革命的使命,尽管是以不确定性为代价.  相似文献   

17.
后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西方新出现的理论流派,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新思潮.对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讨论也随之成为当代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因此,对后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研究状况做一概括、分析颇具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对中西方学界关于后马克思主义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学术界关于这两者关系的三种主要看法,其判断依据主要是前者对后者的基本精神是背离、继承还是解构.  相似文献   

18.
齐泽克以其高超的理论"表演"才能,将黑格尔的辩证法、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结合起来,展示了强大的理论效力。在他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不是消弭矛盾的"同一"的辩证法,而是保持着矛盾的分裂力量的"差异"的辩证法,正是这种差异的辩证法,构成了齐泽克理论思维的运作方式;在齐泽克的理论空间中,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居于中心地位,而他对拉康理论的阐释和运用又是以拉康的真实概念为中心的,拉康的真实及其相关概念(如"幻想"、"对象a"等),为齐泽克提供了理论分析的术语和概念框架;根据拉康的"幻想"概念,齐泽克重塑了意识形态概念,并介入了当代意识形态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作出了有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