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是享誉世界的一代佛教宗师,他最初的启蒙经师是青海夏琼寺的创建者曲结顿珠仁钦。根据青海著名格鲁派寺院却藏寺和夏琼寺僧人的口传、一些文献记载和塔尔寺的唐卡等其他资料,兩寺的创建者即曲结顿珠仁钦和却藏.南杰班觉同属一个转世活佛系统,并按照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理论,该系统的历辈转世为同一生命体,因而却藏活佛也是宗喀巴大师的老师。同时,却藏活佛为却藏寺和夏琼寺的同一寺主,兩寺同为格鲁派名刹,宗教关系密切。由于这些关系,加之其他原因,却藏活佛在藏区乃至广大蒙古族地区颇有宗教影响。  相似文献   

2.
元明清时期,格鲁派在蒙古上层的挟持下,依托寺院、活佛、信众及属寺与供奉道场不断发展壮大。贡本(塔尔寺)地处“汉藏黄金桥”中间站,是藏、蒙、汉及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的纽带,特别是贡本接纳和供奉许多蒙古活佛,与蒙古信众确立了牢靠的供施关系,并在蒙古地区创建属寺和加强与其他寺院的宗教互动。广施福泽。  相似文献   

3.
续)2)在青海、西藏的喀尔喀蒙古人的格鲁派施主活动研究喀尔喀和格鲁派关系的演变这一问题,除了格鲁派在喀尔喀的传教情况以外,还应考虑的是喀尔喀蒙古首领在青海、西藏的活动。在阿巴岱死亡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喀尔喀蒙古人的进藏活动情况现在还不太清楚。到四世达赖...  相似文献   

4.
昌都绛巴林寺及帕巴拉活佛世系源流简述根旺昌都绛巴林寺(chab-mdo-byams-pa-gling)简称昌都寺,坐落于西藏东部重镇昌都城中,系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建寺于1437年,是格鲁派在康区建立的第一座寺院,也是格鲁派在康区的首要道场。昌都绛巴...  相似文献   

5.
堪布诺门罕出身于青海蒙古和硕特部王族,进藏修学成就高僧,被布达拉宫授封名号,先后担任西藏嘉美朵塘寺和青海塔尔寺的法台(堪布),并且加入甘南藏区拉卜楞寺寺籍,是该寺八大堪布当中资历最深的堪布之一。他发挥自己王族成员、堪布地位的优势和佛教文化的学识特长,为上述各寺的硬件建设、教务管理及甘青藏蒙地区的佛教文化发展多有贡献,但是晚年不幸在罗卜藏丹津掀起的反清事变中身亡。  相似文献   

6.
十七世纪中叶,西蒙古和硕特部,由其首领固始汗率领南下肯海,进兵西藏,用武力统一了青藏高原,占据了整个卫藏地区,并在西藏建立起和硕特蒙古族汗王的统治。对这次和硕特蒙古南下事件的原因,史学界比较普遍地认为:和硕特蒙古是为了摆脱准噶尔部蒙古的排斥和压迫所致。近年来通过各地挖掘整理出的许多新史料证实,此次事件不仅有它本身的政治和经济原因,更重要的是和当时西藏佛教格鲁派为翦除敌对势力,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采取的政治邀请是密切相关的。笔者就以和硕特部南迁青海及其与格鲁派的关系略谈浅见,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7.
青海格鲁派的势力是很强的,但这种势力主要集中在以西宁为中心的青海东部地区;而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特别是玉树县,噶玛噶举派与宁玛派的势力与影响较更大。对于玉树县的噶玛噶举派,学术界几乎没有什么论述,从而成为藏传佛教史及青海宗教史的薄弱环节。下面,我根据流亡藏人在国外公布的有关史料,以苏莽寺与仲巴活佛转世体系为叙述中心,对青海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寺院社会作一初步分析,以供青海史地研究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人们皆知喇嘛教中格鲁派(俗称黄教)的两位神王——达赖和班禅,是藏族的政教领袖人物,但是这两个尊号如何产生,并不是为广大人民所共知的。其实,这两个神职的产生,都是由活动于青海草原上的蒙古汗王所尊上的。这一问题,是青海历史上的一桩耐人寻味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是一方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圣地。这里多种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并存,就藏族宗教而言,除了闻名遐迩的格鲁派拉卜楞寺外,尚有特色鲜明、自成体系的宁玛派红教寺。拉卜楞红教寺的历史沿革及其驱邪镇魔法会有其自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固始汗以格鲁派施主和保护者的身份率领卫拉特联军,首先消灭了喀尔喀蒙古却图汗,占据青海。继而进军西康消灭白利土司,然后挥师西藏灭藏巴汗,铲除了噶玛噶举派在西藏的统治,建立了和硕特蒙古和格鲁派的联合政权甘丹颇章。甘丹颇章政权建立后,固始汗没有自立为王,而是效仿忽必烈与八思巴之先例尊五世达赖为首,将卫藏十三区献给五世达赖喇嘛。但他并没有放弃对西藏的统治权,而是运用一系列施政措施及策略,达到了其统治西藏的目的。本文主要围绕固始汗略定西藏的一系列措施,挖掘藏汉文文献资料,分析这些措施背后的策略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中叶,藏传佛教格鲁派与固始汗以及西藏其他地方首领联合遣使前往盛京,与满清政权建立联系,开西藏地方与清朝政府关系之先河。作为四世班禅,在这次联合遣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民族政权疆域、高原畜牧业经济、中西交流通道、凝聚内向心力、容纳多元文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土族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认为土族建立的古代政权首次将青海高原与塔里木盆地联结为一个政治共同体,为这一地区最终并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土族先民将蒙古高原先进的畜牧业引进青藏高原,并创造性发展高原畜牧业;将丝绸之路引入青海,促进了中西经贸文化交流。土族先民凝聚内向心力,归流中华民族大家庭,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与稳定,堪为民族史上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根据预测,青海在2010年进入老龄型社会。人口老龄化对全省社会、经济、文化将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我们正面临一场无声的革命。因此,应当充分重视和加强老龄工作,为青海的社会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清宣统年间,朝廷曾拨款在青海境内进行垦荒。清廷在青海举办垦务之动议与筹划青海建省有关,光绪皇帝否定了在青海即行设省的建议,采纳了朝臣中暂缓设省、先行试垦的意见,于是就有了大规模举办垦务的举措。民国时期,政局多变,但青海垦务仍在断断续续地进行,只是成效不大,垦务机构逐步变为地政机构。20世纪30~40年代,国民政府曾两次作出决定,拟在柴达木大兴兵屯,以为开发西部的标志性行动,但因种种原因均未获成功。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论证扩大青海省内消费以拉动经济增长的可行性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青海如何扩大省内、省外消费来拉动省内经济增长,以及如何抓住当前的消费机遇,以促进青海省经济快速有效持续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青海黄南吾屯土族为个案,从考察族群认同变迁入手,就文化与族群性、文化变迁与认同变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族群认同会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为例,分析发展循环经济对青海省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和破解"资源诅咒"方面的价值,阐述发展循环经济是维护国家生态屏障、实现我省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及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认为应当通过完善立法、建立循环经济公益诉讼、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健全责任机制等途径推动我省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每个地区民间艺术文化的原生态在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现代文明的时代诉求而发生变化。以青海省湟中县"八瓣莲花"为例,探索"八瓣莲花"的荟萃在湟中县城镇化进程中建构该地区文化品牌的重要意义。在河湟地区城镇化过程中,文化方向选择都是民族间文化的"他者"与"我者"双重因素交互作用的一种融合。民间艺术文化作为某一地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和创造的生产力之一,往往使得河湟地区的文化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古老与现代的二重性特征。在河湟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民间艺术文化走向现代市场产业化发展,在发展中明显地镌刻了地方性、民族性和文化自觉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青海大通老爷山“朝山胜会”渊源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大通老爷山“朝山胜会”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省区域性“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其朝山进香仪式颇有些古时皇家成员出行的印痕。本文对其仪式渊源进行了考释。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居住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山区的一部分说藏语安多方言,且具有浓郁藏族生活风情的回族穆斯林,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都热衷于从卡力岗回族的饮食、服饰、居住等生活习俗中去寻找所谓的藏族文化遗存。事实上,随着当地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卡力岗山区与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卡力岗回族的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藏文化的遗迹已经越来越少。这些生活文化的变迁,体现出卡力岗回族向河湟地区回族文化的认同,以及与藏族文化的日益疏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